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音韵学:第三讲 《广韵》简介
音韵学:第三讲 《广韵》简介
• 二、唐代:長孫納言箋注本、王仁昫的 《刊謬補缺切韻》、孫愐的《唐韻》、李 舟《切韻》 。
《廣韻》雖距《切韻》已有四百多年,但 其語音系統與《切韻》基本上是一致的, 只是收字大為增加,計有26194字,比 《切韻》 (11000餘字)多出一倍以上,注 釋也較詳細,共用了191692字。
陸法言《切韻》分193韻,《廣韻》分韻 為二○六韻, 多出13韻:
二、《廣韻》的體例
《廣韻》的編寫體例可歸納為以下幾項:
一、《廣韻》共收26194字,分屬於二○六韻。 二○六韻按平上去入四聲分置於五卷之中。 其中平聲57韻,置於第一、二卷;上聲55韻, 去聲60韻,入聲34韻,分別置於第三、四、 五卷。
平聲韻獨居兩卷是因為所屬字多的緣故,並無 其他用意。第一卷28韻,稱作上平聲;第二 卷29韻,稱作下平聲。
(平) (上) (去)
(入)
諄
准
稕
術
桓
緩
換
末
戈
果
過儼釅源自• 其中上聲儼韻、去聲釅韻是依據王仁昫《刊謬補缺切 韻》增添的,其餘11韻採用了《唐韻》的做法,將 《切韻》三個包含開、合韻母的韻分開獨立成韻,其 對應情形如下:
• 《廣韻》撰成後,一直流傳到今天,《切韻》及 唐人的增訂本都逐漸銷聲匿跡了。直到清代末年, 人們始終未見到《切韻》。由於《廣韻》未著明 撰者,且書前有陸法言的《切韻·序》及孫愐的 《唐韻·序》,致使一些學者誤以為《廣韻》就是 《切韻》或《唐韻》,如顧炎武《音學五書》中 《唐韻正》、陳澧《切韻考》等的定名就反映了 這個問題。
作業:
1、p.53第二、第四題。 2、抄寫《切韻序》一遍。(可參考汪壽明《
中國歷代音韻學文選》)
• 五、四聲相承 入聲韻與陽聲韻相配,平上去入四聲相承; 陰聲韻平上去三聲相承。 戴震《考定廣韻獨用同用四聲表》
三、廣韻版本
一、詳本 張氏澤存堂本、古逸叢書本、巾箱本
二、略本 元泰定本和明內府本
朴現圭、朴貞玉《廣韻版本考》,臺灣學海 出版社出版。
魯國堯、吳葆勤 :《宋本廣韻·永祿本韻鏡合 刊影印本弁語》
• 二、每卷之中所列各韻用一個代表字作為名稱, 叫做“韻目”。韻的排列順序用序數加上韻目表 示,如一東、二冬、三鐘等。
• 三、一韻之中所含各字按聲母和介音的不同分別 排列。同音的字唐人稱之為“小韻”,同小韻所 含字聲、韻、調皆同。小韻與小韻之間用“○” 相隔。
• 四、小韻中的第一字稱之“首字”,首字下一般 先注釋字義,然後是反切注音,最後用數字標明 該小韻所含字數。
第三講 《廣韻》簡介
一、《廣韻》的由來
北宋初年,陳彭年、丘雍等人奉皇帝之令, 在唐人增訂的各種《切韻》基礎上,再進 行修訂,於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公元 1008年)以《大宋重修廣韻》之名刊佈, 簡稱《廣韻》。
這是第一部官修性質的韻書,是《切韻》最 重要的增訂本。
• 一、隋代:陸法言《切韻》,成於公元601 年,今亡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