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现状、问题以及对策研究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现状、问题以及对策研究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商学院08经济学一类一班黎鑫(0802010260)近年来,随着国内企业数量剧增以及国外企业的大量涌入,国内的竞争环境进一步恶化,资源大战也悄然打响,为了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充分利用全球资源以及获取技术以实现产业升级,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在宽松的宏观条件下走出国门通过跨国并购来实现自己的国际化战略,如2001年海尔收购意大利迈尼盖蒂公司冰箱工厂、2002年TCL收购德国施耐德电子公司、2004年上汽集团收购韩国双龙汽车、2004年联想收购IBMPC业务,2010年吉利收购沃尔沃等,中国企业已逐渐成为跨国并购中活跃的主角。

一、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现状
基于跨国并购对于中国企业的重要作用,尤其是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中国企业能否在这个经济周期的转折点有所突破,从而扩大中国企业在全球范围内的市场占有率和影响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研究中国企业的跨国并购现状对于中国企业做出下一步的战略部署意义深远。

(一)跨国并购的动因分析
1.开拓海外市场
对于处于高成长性的中国企业而言,跨国并购可获得的增长可能要比在新的领域或新的市场自行开拓花的成本更低、时间更少,同时能够利用原有销售网络渠道进入东道国市场。

2002年中加入WTO后,我国外贸出口增幅非常快,因此在许多行业由于受到了遭遇到了反倾销等形式多样的贸易壁垒,对我国贸易造
1
作者:黎鑫
成了一定的影响。

而中国企业进行海外收购就可以避开各类贸易保护壁垒,直接进入当地市场。

中国企业通过并购当地的企业,可以利用当地企业享有的权利进行生产,就可以绕过各种贸易壁垒直接进入国际市场,从而达到巩固和扩大原有市场,开辟新市场的目的。

这样做的同时贸易摩擦也有得到缓解,有利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比如在2004年12月,中国最大的电脑公司联想集团以17.5亿美元收购了工BM的PC业务,打开了PC美国销售市场,同时联想也跻身于世界第三大PC之列。

就是这方面的典型案例。

2.寻求资源
中国虽然是一个资源大国,但人均占有量却居世界53位,而且分布不均匀。

据预测:未来20年内,中国工业化进程所需的石油、天然气将至少出现上亿吨的缺口。

到2020年到2020年,中国发展必需的45种大宗矿产资源,将只有6种能够自给自足,全国现有的铜矿储量则仅够使用10年。

对于国内资源消耗型的企业为了谋求企业的长期利益则必须走出国门,充分利用全球的资源实现企业利益的长远增长。

3.获取技术
企业的竞争归根于底来源与产品的价格和质量上的竞争,而价格和质量最终由技术决定,先进的技术降低生产成本则必然又会取得市场较大的份额,从而实现大规模生产带给企业的规模经济效益。

4.政府鼓励
企业借助跨国并购实现国际化扩展离不开所在国政府的支持。

一国的企业进
2
作者:黎鑫
行跨国并购, 背后的政府因素有时候远大于企业自身因素。

政府通过掌握竞争政策的松紧程度, 来调节着并购活动的规模, 同时借助具体政策工具,影响着跨国并购资本的流向以及金融系统对于并购活动的金融支持程度, 从而体现政府在某一产业或者某一区域的海外战略意图。

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经济政策来引导企业跨国并购。

例如, 产业政策对企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及产业发展顺序做出规定, 并为企业提供指导性方向; 金融政策为企业跨国并购提供信贷和利率优惠, 让企业的资金运转顺畅; 在税收政策上提供优惠, 采用多层次差异性税收政策, 避免重复征税, 鼓励企业用投资的利润进行再投资; 在财政政策上给予财政补贴政策, 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企业在兼并时的资金负担。

(二)跨国并购的区域分布
从1985年开始,中国企业开始进行跨国并购,25年过去了,中国企业的跨国并购之旅已经从起步时的以大型国有企业为主角逐渐演变为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并举,并购规模和领域也进一步扩大。

1.地域分布
我国的跨国并购主要集中于比我国经济技术水平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这也是由我国企业的现有技术水平和国际资本流动的“梯度转移“理论决定的。

2.行业分布
我国企业跨国并购涵盖了所有三次产业,但就并购金额来看,第一产业最多,该产业的石油、矿产等资源开发型行业的并购,涉及金额动辄达上亿美元,2008年,在成功完成的海外并购交易中,90%以上均发生在自然资源行业。

2009年,
3
作者:黎鑫
尽管自然资源行业仍占海外收购总额的50%,但科技、运输及其他行业在中国海外并购活动中的份额得到较大提升。

其次是第二产业,该产业的石油冶炼、化工、电气、网络、汽车制造以及家电等行业都发生过几起较大规模的并购。

第三产业最少,该产业并购涉及金融、通讯等行业,著名的有浙江万向收购美国纳斯达克上市公司。

二、中国企业跨国并购存在的问题
(一)文化和语言差异
文化和语言上的差异导致中国企业海外经营与国内经营环境的巨大差别。

文化差异大致可以分为两类,即宏观层面文化差异和微观层面文化差异。

1.宏观层面文化差异
宏观层面文化差异即国家文化差异,它是指并购企业所在国与东道国之间所存在的国别、民族及地域的文化差异,它反映了双方企业所在国文化内涵及其所决定的企业文化传统、人力资源、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差异。

中西文化之间在价值观、道德准则、人生信念、风俗习惯等方面的明显差异加大了中国企业在海外并购过程中的风险和难度,使得很多海外并购更具有不确定性。

比如中国在国内经营比较成功的企业,一般都会和当地政府保持良好的关系,或多或少都会在某些方面得到当地政府的支持。

在海外并购时,中国企业就会把这种做法带到国外。

由于文化差异,这种做法产生了不同的结果。

在欧美,当企业试图与当地行政部门建立良好关系时,受到了立法部门的质疑,认为中国企业的做法有违反当地企业传统的商业风俗习惯的嫌疑;而这种做法在亚洲、非洲的国家就很适用。

4
作者:黎鑫。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