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言文四大句式初中

文言文四大句式初中

文言文四大句式倒装句倒装句主要有四种:(1)主谓倒装。

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到句首,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

主谓倒装主谓倒装也叫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

古汉语中。

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例:甚矣,汝之不惠。

全句是“汝之不惠甚矣”。

谓语前置,表强调的意味,可译为“你太不聪明了”(2)宾语前置。

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疑问代词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以及用“之”字或“是”字作为提宾标志时,宾语通常都要前置。

宾语前置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放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有如下几种情况: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

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

a 介宾倒装例: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何以”是“以何”的倒装,可译为“为什么”微斯人,吾谁与归?“吾谁与归”是“吾与谁归”的倒装,可译为“我和谁同道呢?”b谓宾倒装例:何有于我哉?“何有”是“有何”的倒装。

古汉语中,疑问代词做宾语时,一般放在谓语的前面。

可译为“有哪一样”。

孔子云:“何陋之有?”“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

可译为“有什么简陋呢?”“何”,疑问代词,“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

例:僵卧孤村不自哀“不自哀”是“不哀自”的倒装,可译为“不为自己感到悲哀”。

“自”,代词,在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要前置。

另如“忌不自信”,“自信”即“信自”,意相信自己。

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于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

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

例: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莲之爱”即“爱莲”的倒装,可译为“喜爱莲花”。

“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孔子云:“何陋之有”“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

可译为“有什么简陋呢”。

“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四、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表示强调。

例:是以谓之“文”也。

“是以”是“以是”的倒装,可译为“因此”。

“是”是指示代词,指代前面的原因。

五、其他,表示强调。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关山度”是“度关山”的倒装。

可译为“跨过一道道关,越过一道道山”。

(3)定语后置。

古汉语中有时为了突出修饰语,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定语后置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词前边,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一、“中心词+后置定语+者”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荷担者三夫”是“三夫荷担者”的倒装,定语“三夫”后置,以突出中心词“荷担者”,可译为“三个能挑担子的成年男子”。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亭翼然临于泉上”是“翼然临于泉上亭”的倒装,定语后置,可译为“一座像鸟儿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泉上的亭子。

”二、“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例: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花之隐逸者”是“隐逸之花”的倒装。

可译为“具有隐逸气质的花”三、数量词做定语后置例:尝贻余核舟一,“核舟一”是“一核舟”的倒装,定语“一”后置,可译为“一个核舟”(4)介宾结构后置一、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后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译作补语外,大都数都要移到动词前做状语。

例:何有于我哉?全句为“于我有何哉”的倒装句,介宾结构“于我”后置。

译为“在我身上有哪一样呢”“告之于帝”是“于帝告之”的倒装,介宾结构“于帝”后置,译为“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全句为“于南阳躬耕,于乱世苟全性命”的倒装,介宾结构“于南阳、于乱世”后置,可译为“亲自在南阳耕种,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二、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后置,在今译时,一般都前置做状语。

例:屠惧,投以骨。

全句为“以骨投之”的倒装,介宾结构“以骨”后置。

译为“把骨头扔给它”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祭以尉首”是“以尉首祭”的倒装,介宾结构“以尉首”后置,可译为“用将尉的头来祭祀”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

“述以文”是“以文述”的倒装,介宾结构“以文”后置,可译为“用文字来记述”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是“以讨贼兴复之效托臣”的倒装,介宾结构“以讨贼兴复之效”后置。

判断句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其句式有如下几种表示法:1、用“者……也”表判断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

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

“陈胜者,阳城人也。

”(陈胜是阳城人)“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廉颇是赵国的良将)“......者也。

”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提顿,只起称代作用。

这种判断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

莲,花之君子者也。

(周敦颐《爱莲说》)“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城北徐公是齐国的美丽的人)2、用“......,......也。

”判断句中,有时“者”和“也”不一定同时出现,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断。

如:“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资治通鉴》)“方柯,天才也。

”(方柯是天才)3、用“者”表判断“方柯者,中国之人。

”(方柯,是中国人)4.“者”“也”都不用,即“……,……”式。

译成现代汉语时,只需在主谓语之间加“是”。

如:刘备,天下枭雄。

5.无标志判断句。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

如:“刘备天下枭雄。

”(《赤壁之战》)另外,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往往在动词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等。

#用“为”表判断项燕为楚将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司马迁《陈涉世家》)#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范仲淹《岳阳楼记》#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

例如: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需要注意的是,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

还有,肯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副词和否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否定副词“非”,都不是判断词。

省略现象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都有很多省略现象,古代汉语中更为多见。

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省略主语。

有承前省、蒙后省,自述或对话中也常常省略。

例如:永州之野产异蛇,( )黑质而白章,( )触草木,( )尽死。

(柳宗元《捕蛇者说》)沛公谓张良曰:“……(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司马迁《鸿门宴》)(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手自笔录,( )计日以还。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问:“( )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 )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 )对曰:“小惠未偏,民弗从也。

”(《左传•曹判论战》)2.省略谓语。

与现代汉语比较,文言中谓语的省略较多见。

例如:一鼓作气,再( )而衰,三( )而竭。

(同上)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3.省略宾语。

有动词宾语的省略。

例如:尉剑挺,广起,夺( )而杀尉。

(司马迁《陈涉世家》)每字为一印,火烧( )令( )坚。

(沈括《活板》)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

”则与( )斗卮酒。

(司马迁《鸿门宴》)有介词宾语的省略。

例如:竖子不足与( )谋。

(同上)此人一一为( )具言所闻。

(陶渊明《桃花源记》)4.省略介词。

文言中介词“于”也常常省略。

例如:今以钟磬置( )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苏轼《石钟山记》)激昂( )大义,蹈死不顾(张博《五人墓碑记》)被动句文言一部分被动句与现代汉语被动句有相同之处,都用介词"被"来表被动,另一部分与现代汉语被动句不同。

1. 用"……于……"表被动。

而君幸于赵王。

(《廉颇蔺相如列传》)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拘于时也。

(《秋水》)2. 用"……见……"来表被动。

奈何以见陵之怨,欲批其逆鳞哉!(《荆轲刺秦王》)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荆轲刺秦王》)3. 用"……受……于"或"……见……于"来表被动。

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赤壁之战》)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秋水》)4. 用"……为……"来表被动。

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

(《促织》)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荆轲刺秦王》)5. 用"为所"或"为……所……"来表被动。

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鱼我所欲也》)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

(《六国论》)6. 用"被"表被动。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原列传》)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

(《五人墓7. 不用被动词,但是句中的主语是行动的接受者,意念被动句。

予羁縻不得还。

(《<指南录>后序》)百姓乐用,诸侯亲服。

(《谏逐客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