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翠鸟》教学案例【内容摘要】课堂教学中体现实效性,主要目的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朗读途径,自觉主动、合作地进行学习内容的探索。
这是素质教育所提倡的。
S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翠鸟》课堂教学中,课前我要求学生做到课前预习,把课文读熟,字音读准。
教学中关键不仅在于引导学生懂得作者是怎样观察事物,抓住特点把观察到的事物具体地、有顺序地写出来的,更重要的是凭借它进行语文基本功的训练。
由于受独特地域条件所限,这里的学生没有搜集资料的条件,所以对于翠鸟的了解也只是从书中所得的。
因此在课上我要针对农村孩子的知识量进行教学,并抓住时机引导学生感悟课文的中心思想。
【学习目标】利用文本感受、体验作者是怎样抓住事物的特点来进行描写的;并体会文中的关键词在表达情意上的作用;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试着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培养爱护鸟类的意识,进行环保教育。
【学习重点】认识翠鸟外形的特点;体会翠鸟抓鱼时的动作特点。
【学习难点】体会翠鸟的外形的特点与捕鱼本领之间的关系。
透过具体的语言感受作者对鸟的喜爱之情。
【课前准备】学生:搜集有关翠鸟的文字材料,了解翠鸟的有关知识读熟课文。
教师:制作有关翠鸟的课件。
【教学流程】一、激趣引入师:儿时,在这条西河上,行驶着几艘渔船。
其间,许多鸬鹚立于船头,像列队的士兵,待渔人一挥竿子,它们就纷纷下水捕鱼。
今天,我们也要认识另一种善于捕鱼的小鸟,它外行小巧,色彩艳丽,这就是——翠鸟。
(板书课题)【用教师自己孩提时的富有感染力的亲历见闻拉近与文本的距离,吸引儿童的情趣;消除拘束感,努力构建与学生“共鸣”的平台,营造轻松、愉快、自然、和谐的课堂氛围。
】二、质疑问难师:一起深情地叫叫它的名字。
生:翠鸟师:学习文章前,你想知道有关翠鸟的那些知识?生:我想知道翠鸟的颜色。
生:我想知道翠鸟怎么捕鱼的。
(板书:捕鱼)师:刚才那位想知道翠鸟什么颜色的同学,我想告诉你,颜色只是外形的一个方面,希望你能学到更多的知识。
(该生点点头)(板书:外形)生:我想知道翠鸟住在哪里?(板书:住处)【巧妙运用阅读的期待效应,激活求知欲望;并得体、自然地处理好学生的回答与板书的“冲突”问题。
】三、明课文结构,择学习内容师:现在大家带着这3个问题去读课文,一组一个自然段;想想解决这三个问题,该分别学习哪个部分?(生分小组读1—4自然段,师小声地与生跟读,后师读5自然段)生1:要知道翠鸟的外形,应该学1自然段;要知道它怎么捕鱼,应该学3自然段;要知道他的住处应该学第4自然段。
师:大家同意这种说法吗?生2:不同意,第2自然段也是写捕鱼的。
师:说说自己的理由。
生2:因为第2自然段写翠鸟捕鱼时在等小鱼。
师:你很细心,善于思考,我同意你的说法。
(师随即在板书上注明段落归属)(故作神秘状)师:我们先学习哪个部分好呢?(众生开始持不同的意见)师:谁说得有道理,就遵照谁的意见,好吗?(生思考、作答)生3:我说不出什么道理,就是想看看翠鸟长什么样。
师:你很诚实,其实你已经说出了道理。
生4:因为我首先看到第1自然段,我们应该按书上的顺序来学。
(众生笑)师:她说的好像也有道理。
生5:我想先学写翠鸟外形这部分,再学写捕鱼的部分,这样我就可以研究一下翠鸟为什么善于捕鱼。
(师带头鼓掌)师:翠鸟善于捕鱼不假,你的回答证明你更善于思考。
师:我们就遵照大多数同学的意见,先学习描写样子的段落。
【分组朗读,对教师而言,可以摸清学生现有的认知状况;对学生而言,有利于从整体上把握段落的主要内容,同时培养了边读边思考的习惯。
变被动牵引为主动参与,变循规蹈矩为自主择取;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他们有权利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学习;把阅读自主权还给学生,他们将会学得更加主动、更加轻松。
】四、共同学习、合作探究学习第1自然段;(一)引导读懂这段话。
师:自由朗读这一段,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生1:我读懂了翠鸟的颜色很鲜艳。
生2:我读懂了翠鸟喜欢停在水边的苇秆上。
生3:我读懂了翠鸟的外形。
(师:能具体说说吗?)生3:它有一双红色的小爪子和鲜艳的羽毛,还有透亮灵活的眼睛和又尖又长的嘴。
生4:我读懂了作者用爪子、羽毛、眼睛、嘴来写翠鸟的样子。
生5:我读懂了翠鸟的颜色有三种。
(师:哪三种?)生5:橄榄色、赤褐色、浅绿色。
生6:我读懂了翠鸟有一双透亮灵活的眼睛和一张又尖又长的嘴。
【设计这一环节,考虑到了学生受不同年龄、文化背景、认知水平差异的影响,有的能深究,有的则理解肤浅,有的仅停留于文字表面。
既要照顾个性差异,又要留有一定的空间,供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读有所悟,读有所思。
】(二)出示板书:1、书上用了哪些词语来写具体翠鸟的样子的,请同学们填空。
(课件展示)师:你发现所填的词有什么规律吗?(生思考)生1:有很多表示颜色的词。
师:都有哪些呢?生1:红色、橄榄色……生2:还有一个“又尖又长”是描写形状的。
【语文教学不能忘了“根”——字、词的品析与深度挖掘。
同时可利用多媒体课件来辅助,效果会更好。
】2、研读句子。
师:你喜欢翠鸟吗?(生点头示意喜欢)师:你用什么语气来读你喜欢的部分呢?自己练一练,试一试。
[片段]生1:我准备用赞美的语气读2、3句。
(生读)师:想赞美它什么?生1:我赞美它漂亮。
师:你也读得漂亮。
生2:我用羡慕的语气读第2句。
(生读)师:你羡慕它什么?生2:我羡慕它的颜色多,很鲜艳。
生3:我准备用喜欢的语气读第1句。
(生读)师:不好,你没抓紧苇秆,快掉下来了。
(众生笑)能再试一次吗?(生再读)师:这一次就安全多了。
(生4受到启发):我准备用小心的语气来读第1句(生读)师:你因何而小心?生4:我怕掉下来,读到这儿时,我的心里很紧张。
师:真是个感情丰富的孩子。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包办代替,越俎代庖;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充分专注地读,在朗读中与文本产生共鸣,读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三)引背这个段落(课件出示翠鸟挂图)根据板书和挂图,在教师的引导下背诵这个部分。
【符合儿童认知规律,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将重点词句进行迁移。
】学习第2、3自然段(一)明结构师:对想知道翠鸟怎么捕鱼的孩子,现在可以来精神了。
自由读2、3自然段,完成下列填空。
(出示板书)过程:(等待)→()→()(生读后,作答如下):(等待)→(叼鱼)→(飞走)师:有不同的填法吗?(生继续作答):(等待)→(捕鱼)→(飞远)(等待)→(疾飞叼鱼)→(贴着水面飞走)(一生突然举手):老师,我觉得应该是四个空才对,因为还有“蹬开苇秆”这个过程。
(师停顿了几秒):说说你的答案。
生:(等待)→(蹬开苇秆)→(似箭叼鱼)→(贴着水面飞走)师:你的建议很及时也很有说服力,不得不令我佩服,我用最真诚的掌声感谢你,感谢你的勤于思考。
(众生也鼓掌)【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在此得以彰显。
阅读就是要体现个性化,设计这样的填空就是要鼓励有不同的填法;学生不迷信“权威”,敢于说出自己的独特见解,这与课堂上教师营造出的和谐民主的氛围是分不开。
】(二)研读句子师:研究一下2、3自然段的句子;找出自己读得最好的,理解得最透的句子与小组内同学交流。
(生读,汇报,交流,共同研究。
)师:谁愿意把你的研究成果展示一下,与大家分享。
[片段一]生1:我读第三自然段第3句:翠鸟蹬开苇秆……叼起……贴……飞远了。
师:说说自己理解。
生1:读这句时要快一些,因为不“快”小鱼就跑了。
师:还有补充吗?生2:读这句时还要读重一点、,有力一点,因为这里面有许多表示动作的词。
师:能说一下表示动作的词吗?生2:蹬开、飞、叼起、飞远(师示意学生加上小黑点)师:你能读吗?生2:能(生2读)师:两个孩子的回答都很精彩,不但读得好,还总结出了翠鸟捕鱼时的两大特点——快而有力。
师导读:假如我是一只小鱼,一只机灵的小鱼,你们是翠鸟,(众生微笑)58只翠鸟(学生人数58名),你们已经三天没吃“饭”了,现在食物就在你眼前(生不由自主用舌头添嘴唇),你们可别让我溜了。
来!“快”而“有力”。
(生齐读,达到了预期效果)[片段二]生1:我准备读第三自然段第一句。
(生3读:小鱼悄悄地把头……)这个句子要读得轻一点,如果读大声,会被翠鸟发现。
师:还有补充吗?生2:我觉得“悄悄地”三个字还应该更轻更慢一点,因为小鱼很机灵,一点声音都会吓跑它。
师:有道理!你来试试。
(生4读)(师导读):现在我成了一只翠鸟,一只眼睛锐利的翠鸟,你们都是小鱼(众生笑)。
大家齐读这个句子,一定要注意轻一点,柔一点,小心被我抓住(众生作惊恐状)。
(生读,效果到位)[片段三]生1:我打算读第二自然段的第2句。
(生读:他一动不动地注视……等待着小鱼游到水面上来。
)师:说说你的理解。
生1:这句话读的时候要轻要慢。
因为翠鸟在等待小鱼,如果弄出很大的声音,小鱼就不会游到水面上来。
生2:前面说小鱼很机灵,哪怕是很小的声音,它都能察觉到,翠鸟不敢吓它。
师:的确如此!任何一只动物等待猎物时,都会很小心谨慎。
来!翠鸟们,(师的语气顿显轻柔)一只小鱼就要出现,不要惊动它。
“它一动不动”——预备读。
(效果不是很好)师:再“轻”一点、“柔”一点,小鱼就在你脚下。
(这次达到预期效果)[片段四]生:我读2自然段的第1句。
(生读:翠鸟叫声清脆……又轻轻地落到苇秆上了。
)师:谁来评价一下他的朗读。
生1:他读得有气无力的,“疾飞”是很有力量的。
(生1作范读)生2:他们都把“一眨眼”读得慢,应该读快一点,因为是很短的时间。
(生2范读)师:喜欢这个句子的同学都来读一读`。
(生读)(师发现“清脆”一词学生难以感悟)师:▲▲,你会鸟叫吗?(生点头,学鸟叫)师:怎么像乌鸦的嗓子一样沙哑?(众生笑,另一生再模仿,叫声逼真)(师抓住这一契机范读,领读,很好地领会到词语意境)【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为现代教学指明了一条可行性之路,“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学生每一处反馈都是平时生活中的“积淀”。
这四个片段中,都注重学生的自读自悟,并引导用生活中的情感体验去感悟文本,演进“读中悟、悟中读”这一认知原则。
】【作者的表情达意,体现在具体的语句之中,要使学生领会课文内容和句子所表达的情感,必须加强对语句的品析。
语文教学,朗读是调动情感的主要因素,教师用诙谐幽默的语言创设出“逼真的生活情境”,激起学生的生活体验与情感体验,并使之与朗读体验相融合,服务于教学。
正如列宁所说:“缺乏情感的认识,便失去了认识的深入;人的思想只有被浓厚的情感渗透时,才能引起积极的关注、记忆和思考。
”】五、学习翠鸟“住所”的部分师:这部分很容易理解,谁来试着朗读一下。
(生读)师:怎么像个十几岁的渔翁?听老师朗读,看看老师像多少岁的渔翁?生:八十岁。
师:那好,你们都来当一回八十岁的渔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