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散文人物形象复习

散文人物形象复习

高二语文试题三、鉴赏散文中的(人物)形象■考点解读◇高考要求此考点主要考查考生对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准确理解、评价和感悟能力。

在咏物类和写人类的散文中都涉及作品的形象,它既指咏物类散文中的物象,也指写人类散文中的人物形象。

其基本要点有:根据作品的内容,分析归纳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根据人物形象去理解作者的态度和作品的主旨;对人物形象作出赏析性的评价等。

◇命题思路散文中人物形象考查主要是概括人物形象特点,分析人物品格、精神、思想等,尤其是从细节、对话方面考查对人物思想情感的理解。

设问方式一般为:概括这一人物的性格特点,并具体分析。

或作品中的×××具有哪些性格特点。

◇核心目标高考散文中作者笔下的人物形象一般是比较立体而丰富的,鉴赏人物形象就要做到全面而综合。

全面而综合地鉴赏人物形象,一指要全面考察作者写作人物的多个角度;二指全面理解作者写作人物的多样手法;三指全面综合归纳人物形象的多元特征。

■解题指津◇知识方法散文很少像小说那样具有鲜明的人物形象,散文中的人物形象,可以是人物的一个神态、一个笑容、一个动作、一个微妙的心理变化,也可以是一组人物的语言、一个典型的细节等。

散文通常以精当的描写、简洁的笔法刻画人物的形象,表现人物的性格,反映人物的思想感情。

在答题时,应先从文章中找出表现人物形象的语句,然后将这些语句适当归类,看哪几句集中表现了某一个方面的性格,然后用恰当的词语概括出来就可以了。

需要注意的是,分析时应结合文本展开具体分析,不能笼统空泛,主观臆测,不能过分拔高人物的形象,应该紧密结合文章内容、文章要表现的主旨和抒发的情感。

在写人或叙事散文中,一般还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

要特别注意从人物的肖像、神态、动作、语言、心理等多个角度把握他们的精神风貌和性格特征,从而去赏析人物的形象美和精神美。

要求根据题目引导语的要求或暗示,到原文中去理清思路和作者的意图,体会文章的思想境界和情感,再经过分析达到理性的判断。

思维过程如下:第一步,结合叙事情节,提炼人物性格特点。

第二步,抓住传神描写(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分析人物心理状态和情绪。

第三步,重视特殊交待(年龄、身份、地位、背景等),关注思想特征。

第四步,把握作者情感倾向,品析感受人物心理和情感。

第五步,选择合适的答题模式,“分析+概括型”或“概括+分析型”。

■典题感悟【题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016年高考浙江题)母亲何家槐看见一阵人穿得清清楚楚的打她身边走过,母亲亮着眼睛问:“你们可是看火车去的?”“是的,阿南婶!”“我也想去。

”“要去就去,又没有谁阻止你。

”可是母亲摇摇头,她不能去,虽则没有谁阻止。

她成年忙碌,尤其是在收豆的时候。

这几天一放光她就起身,把家事料理了妥当以后,她又忙着跑到天井里,扫干净了地,然后取下挂在泥墙上,屋檐下,或者枯树枝中间的豌豆,用一个笨重的木槌打豆。

这几天天气很好,虽则已是十一月了,却还是暖和和的,象春天。

母亲只穿着一身单衣,戴一顶凉帽,一天到晚的捶着豌豆,一束又一束的。

豆非常干燥,所以打豆一点不费力,有许多直象灯花的爆裂,自然而然的会裂开,象珍珠似的散满一地。

可是打完豆以后,她还得理清枯叶泥沙,装进大竹篓,而且亲自挑上楼去。

这些本来需要男子做的事,真苦够她了。

催,催,催,催;催,催,……她一天打豆,很少休息,连头也难得一抬。

可是当她听到火车吹响汽笛的时候,她就放下了工作,忘神地抬起头来,倾听,闭着眼思索,有时还自言自语:“唉,要是我能看一看火车!”车站离我们家里并不很远,火车经过的时候,不但可以听到汽笛的声音,如果站在山坡上,还能够看见打回旋的白烟。

因为附近有铁路还是最近的事,所以四方八面赶去看火车的人很多。

母亲打豆的天井,就在大路旁,村里人都得经过她的身旁,如果要去火车站,一有人过去,她总要探问几句,尤其当他们回来的时候:“看见了没有?”“自然看见了,阿南婶!”“象蛇一样的长吗?”“有点儿象。

”“只有一个喷火的龙头,却能带着几十节几百节的车子跑,不很奇怪吗?”“真的很奇怪。

”因为她象小孩子似的,不断地问长问短,有许多人简直让她盘问得不能忍受:“我们回答不了许多的,阿南婶,最好你自己去看!”“我自己?”她仿佛吃了一惊,看火车,在她看来象是永远做不到的事。

“是的,你要去就去,谁也不会阻止你!”可是母亲摇摇头,她不能去,虽然没有谁阻止。

她一生很少出门,成年累月的给钉在家里,象钉子一样。

在这呆滞古板,很少变化的生活中,她对火车发生了很大的兴趣。

那悠长的,古怪的汽笛,尤其使她起了辽远的、不可思议的幻想,飘飘然,仿佛她已坐了那蛇一样长的怪物飞往另一个世界。

无论什么时候一听到那种声音,她就闭上眼睛,似乎她在听着天外传来的呼唤,完全失神一样地,喂猪她会马上放下麦粥桶,洗衣服她会马上放下板,在煮饭的时候,她也会立刻抛开火钳,有时忘了添柴,有时却尽管把柴往灶门送,以致不是把饭煮得半生不熟,就是烧焦了半锅。

“你也是坐着火车回来的吗?”她时常问从省城回来的人。

“是的,阿南婶!”“火车跑得很快吗?”“一天可以跑一千多里路,我早上还在杭州,现在却在这儿跟你说话了。

”“那末比航船还快?”“自然自然。

”“它是怎么跑的呢?”“那可说不上来。

”“哦,真奇怪——”她感叹着说:“一天跑一千多里路,如果用脚走,脚胫也要走断了。

这究竟是怎样的东西,跑得这样快,又叫得这样响!”“……”跟她讲话的人唯恐她噜苏,急急想走开,可是母亲又拉住问:“你想我能坐着火车去拜省城隍吗?”“自然可以的,阿南婶,谁也不会阻止你!”可是母亲摇摇头,她不能去,虽则没有谁阻止。

她举起木槌,紧紧地捏住一束豌豆,很想一槌打下去,可是一转念她却深深地叹息了。

(原载《文学》一九三四年一月一日第二卷第一号)1.根据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用两个词概括母亲劳作的特点。

(2分)2.母亲和行人的对话在文中出现了三次,这样安排有何用意?(4分)3.结合上下文,赏析文中画横线部分。

(5分)4.联系全文,评价母亲这一人物。

(6分)◇即时训练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4题。

在城市纪念我的那些农具胡家胜①我又一次打量那些离开村庄来到城市的农具。

②我拉开三居室的金丝绒窗帘,又打开铝合金落地窗。

金色的阳光泄入,清新的空气水样地弥漫。

③一束阳光触及正面雪白的墙壁,我的那张木犁“哗”地炫目了。

金属的犁铧被点燃镀亮,弯曲成我老父脊梁样的犁轭开始兴奋地左右摇摆,我看见那头健壮剽悍的黄牯“泼剌泼剌”骄傲地行进在水田中,溅起我满身泥花。

我狠心地将犁铧切入土层深处,又在它身上加了一鞭。

霎时,两股手腕粗的棕绳一下拉直、绷紧。

父亲气得嘴唇发抖。

你怎不晓得心痛?牲口也是人,人是吃牲口的一碗米饭哩。

④我管不了谁吃谁的饭,我就痛恨这头牲口。

它正当青春旺年,浑身的力气没处使,就和我较劲,让我成天在水里浸泡,让我一天犁六亩水田挣两天口粮。

好在我有张坚韧硬实的桑木犁,它力气再大脾气再倔也拉不直弯曲的犁轭。

这只犁轭是我爬岩溜壁于绝崖石缝里寻得的一裸“小老树”,它经历了不知多少寒暑,细密的年转比我老父不知要大多少倍。

我爱这张木犁远胜那头牲口。

那头牲口是父亲的宝贝。

它一歇息,父亲便抱来青草喂它。

抚摸它晶亮的犄角,磨出老茧的肩,抚摸它锦缎似的皮毛。

而对肩膀已鼓起了柔韧饱实疙瘩,皮肤被太阳镀成了古铜色的亲儿子连觑视一眼的意思也没有。

⑤我是极爱那张木犁的,它在我青春的年月让我坚强和成熟。

每次收工,我都要把它扛到小溪里洗刷干净。

春播结束,我还要给它剧上桐油,再放到靠近火塘的屋角,烘干它,让它变得光泽透亮。

我蹲在火塘边吃饭,一端碗就看见了那张木犁。

我笃信,这碗米饭是它给的。

⑥这张犁就这么显著地挂在雪白的墙上,连同我过去爬树摘茶籽的竹背婆、上山砍柴草的大弯刀、打场用的梿枷、走山路穿的麻耳草鞋。

当初,装修这套房子时,我也打算用几幅字画几只瓷瓶,以显示学养和品位。

妻子还建议买两盆百合或郁金香。

儿子说买辆电动模型车。

女儿说买几个布娃娃吧。

后来,我发现自己迷失于水泥森林中了,妻子儿女也已不辨菽麦。

我却很难脱胎换骨地由乡村进入城市。

我的根毕竟在那片黄土黑泥和荒草森林中。

村口枫树上有我的一只鸦巢,屋后山冈上的枞林里,有我看着长大的一树猕猴桃。

⑦我终于选择了那些蛰居乡村的农具。

春日的一个上午,父亲像以往一样站在田便上,他看我吆喝牲口犁田,看我白净的两手沾满乌泥,看我把泥坯翻得又直又匀,看牲口的尾巴把我扫成泥人。

父亲开心地笑了。

我把那些农具洗净,带往城市。

我把它们装饰在居室显著的位置,与那些充满墨香的书籍为邻。

荒野山林是淡远了,村庄农事是淡远了,可那些农具却是清晰可触。

⑧居然,我的居室就很壮观了。

我嫁接了城市和乡村,我是城市和乡村间的一只两栖动物。

⑨后来,乡下的父亲来过一次,他带来了玉米、红薯、土豆。

儿子和女儿缠着他讲墙上的那些农具。

父亲说,这些都是种地打粮食养家糊口的家什,你们父亲的父亲,祖父的祖父用过的……(有删改)1.请分析文章第③节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2.文章第⑧节,作者为什么说“我嫁接了城市和乡村,我是城市和乡村间的一只两栖动物”?3.文中写父亲比较分散,请统观全文,简要分析父亲形象。

4.本文写了作者在城市纪念农具的事,请探究其中的情感取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