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产5000吨食品加工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目录第一章总论 (1)1.1项目名称与承办单位 (1)1.2研究工作的依据、内容及范围 (1)1.3编制原则 (2)1.4项目概况 (3)1.5技术经济指标 (8)1.6结论及建议 (10)第二章项目背景及建设必要性 (12)2.1项目背景 (12)2.2建设必要性 (12)第三章建设条件 (17)3.1项目区概况 (17)3.2建设地点选择 (25)3.3项目建设条件优劣势分析 (26)第四章市场分析与销售方案 (29)4.1市场分析 (29)4.2营销策略、方案、模式 (33)第五章建设方案 (35)5.1产品方案与生产规模 (35)5.2建设规划和布局 (35)5.3运输 (38)5.4建设标准 (39)5.5公用工程 (40)5.6工艺技术方案 (42)5.7设备方案 (43)5.8节能减排措施 (44)第六章环境影响评价 (46)6.1环境影响 (46)6.2环境保护与治理措施 (47)6.3评价与审批 (49)第七章项目组织与管理 (50)7.1组织机构与职能划分 (50)7.2劳动定员 (50)7.3经营管理措施 (51)7.4技术培训 (51)第八章劳动、安全、卫生与消防 (52)8.1编制依据及采用的标准 (52)8.2安全卫生防护原则 (52)8.3自然灾害危害因素分析及防范措施 (53)8.4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危害因素分析及防范措施 (53)8.5消防编制依据及采用的标准 (55)8.6消防设计原则 (56)8.7火灾隐患分析 (56)8.8总平面消防设计 (56)8.9消防给水设计 (57)8.10建筑防火 (58)8.11火灾检测报警系统 (58)8.12预期效果 (58)第九章项目实施进度 (59)9.1实施进度计划 (59)9.2项目实施建议 (59)第十章项目招投标方案 (61)10.1招标原则 (61)10.2项目招标范围 (61)10.3投标、开标、评标和中标程序 (61)10.4评标委员会的人员组成和资格要求 (63)第十一章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 (64)11.1投资估算 (64)11.2资金筹措及使用计划 (65)第十二章财务评价 (66)12.1费用与效益估算 (66)12.2财务分析 (67)12.3不确定性分析 (68)12.4财务评价结论 (69)第十三章建设合理性分析 (70)13.1产业政策符合性分析 (70)13.2清洁生产符合性分析 (70)13.3规划符合性分析 (70)13.4项目建设环保政策符合性分析 (70)13.5环境承载性分析 (71)13.6结论 (71)第十四章结论与建议 (72)第一章总论1.1项目名称与承办单位1.1.1项目名称xxxxxxxxxxxxxx食品有限公司年产5000吨食品加工项目1.1.2项目承办单位、法人代表项目承办单位:xxxxxxxxxxxxxx食品有限公司法人代表:xxxxxxxxxxxxxx1.1.3建设性质与地点建设性质:新建建设地点:xxxxxxxxxxxxxx1.1.4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单位编制单位:xxxxxxxxxxxxxx工程咨询1.2研究工作的依据、内容及范围1.2.1研究依据1、关于编制《xxxxxxxxxxxxxx食品有限公司年产5000吨食品加工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委托书;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3、《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1996年);4、《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2000年3月);5、《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2002年6月);6、《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2009年6月);7、《食品工业“十一五”发展纲要》(发改工业[2006]2240号);8、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内容深度的规定;9、项目单位提供的基础材料;10、现场勘查所得的资料和数据。
1.2.2研究内容及范围根据项目建设单位的委托,项目可行性研究的范围包括:1、对项目提出的背景、必要性、产品的市场前景进行分析,对企业销售、市场发展趋势和需求量进行预测;2、对产品方案、生产工艺进行论述,通过研究确定项目拟建规模,拟定合理工艺技术方案和设备选型;3、对项目的建设条件、厂址、原料供应、交通条件进行研究;4、对项目总图运输、生产工艺、公用设施等技术方案进行研究;5、就项目的消防、环保、劳动安全卫生及节能措施的评价;6、对项目实施进度、劳动定员的确定;7、进行项目投资估算,对项目的产品成本估算和经济效益分析,进行不确定性分析,提出财务评价结论;8、提出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工作结论。
1.3编制原则1、积极贯彻执行国家基本建设的方针政策,严格执行国家和地方颁布的标准、规范、规定,使设计做到切合实际,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适用;2、重视优化设计方案工作,通过设计方案的论证来提高设计水平和降低工程投资额;3、“三废”治理措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
排出物符合国家及地方的“三废”排放标准。
4、节能与降耗并重,做好工艺余热的回收和水的重复利用,提高水的循环利用率。
1.4项目概况1.4.1项目单位简介xxxxxxxxxxxxxx食品有限公司为私有制企业。
该企业为新组建公司。
该公司新上年产5000吨食品加工项目,产品质量达到国家规定标准。
本项目的开发具有一定的社会、环境效益和经济利益。
符合国家产业调整政策,又有较好的发展前景,是一项利国利民的产业。
本项目一旦投入正常生产,对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将起积极的作用。
1.4.2项目的提出食品工业是个安天下的产业,是民生之本,民稳之基,民富之源。
以食品加工业为主的农产品加工业是极具潜力的朝阳产业和生命产业。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对农产品加工业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大力发展食品工业,提高精深加工水平,保障食品安全。
‖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家发改委、农业部、科技部、中国轻工总会颁布并实施了《全国食品工业―十一五‖发展纲要》,对提升我国食品产业层次、拓展食品产业功能、转变食品产业增长方式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近年来,在强有力的政策推动、市场拉动和科技驱动下,在我国农产品资源丰裕、人力资源丰富、科技力量不断加强、消费市场不断扩大的新形势下,以食品加工业为主的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已经成为国民经济最大的支柱产业之一,是我国加入WTO之后融入经济全球化最深的产业之一,是与―三农‖关联度最大的产业之一,被誉为横跨工农两业的新型产业和永不衰落的朝阳产业。
我国以农产品加工为主的食品工业呈现了加工产业快速成长、加工精深度不断提升、规模领军企业大量出现、优势产业集群大量出现的发展特点。
农业部指出,贯彻落实《全国食品工业―十一五‖发展纲要》要把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与夯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结合起来。
通过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将农业、农村的农产品和劳动力资源优势转化为农村产业发展优势,进而将农村产业发展的优势转化为新农村建设的经济优势,促进了农村从―农牧渔‖第一个循环开始向―贸工农‖第二个循环和―农工商‖第三个循环的发展,通过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把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各个环节相互连接在一起,延长农业价值链、产业链、效益链和就业链,形成较高程度的产业纵向一体化,促进农业的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和市场化,进而充分调动、诱发和整合其他相关产业,来为农业母体提供发展动因,增强了农业的国际竞争力,提高了农业的产业体系效应,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产业支撑;要把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结合起来。
通过发展―市场主导型‖现代农产品加工业,以销定加,以加定产,引导农民为加工而种,为加工而养,形成―反弹琵琶‖的新格局,在小生产与大产业、小农户与大市场之间架起了一座座桥梁,把农产品加工业打造成农业结构调整的―转化器‖、农业大户的―孵化器‖、农业产业化的―推进器‖、农业功能的―拓展器‖和农业产业层次的―提升器‖,为农业结构的战略型调整找到方向标;要把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与促进农民增收和就业结合起来。
通过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实现农产品多层次、多环节的转化增值,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据测算,我国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的比值,每增加0.1个点,就可以带动230万人就业,带动农民增收人均193元。
同时还可以催生一大批相关配套企业、农民经纪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个体从业者,形成新的就业渠道,腾出更多的农民分工分业,开拓新的就业渠道;要把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与抓产业集聚和促进农村城镇化结合起来。
产业是企业的集合体,只有按照专业化分工原理引导企业进行合理集聚,打造农产品加工业产业集群,才能把加工与原料紧密结合,上下游产品紧密衔接,进而解决分散生产与集中加工的矛盾。
由于农产品的集散地和农产品加工业的产业集群往往集中在小城镇,必然带动相关产业尤其是各项服务业的发展,引起人口的大量聚集,促进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的发展,从而推动了小城镇建设,促进―产业化提升农业、工业化富裕农民、城镇化带动农村‖格局的形成。
本项目的建设正是响应国家号召,积极投身于食品工业的建设和发展,打造食品工业城,带动新农村的建设,促进食品产业集群的形成,带动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