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病人的常规护理
【摘要】发热指产热增多或散热减少,导致体温的升高。
发热是一种症状,以感染性发热为多见。
非感染性发热常见于血液病,恶性肿瘤、理化因素等。
临床上,按照体温的高低把发热发热的分类为:38℃以下为低热,38℃——39℃为中热,39℃——40℃为高热,40℃以上为超高热。
发热病人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处理,任其发热下去,会给机体造成极大的危害。
笔者就自己在临床的工作经验,对发热病人的常规护理作如下总结。
【关键字】发热体温降温护理
一、降温
发热病人应适时降温,同时选择合适的降温方法。
常规的降温方法分为物理降温和药物降温,一般首选物理降温。
最常用的物理降温方法有酒精擦浴,冰水浴,冰帽等,在行物理降温的时候,降温后30分钟应复测体温并记录于体温单上。
要注意的是,对冷敏感的病人不宜使用任何物理方法降温,因各种冷刺激都会使病人出现寒颤,横纹肌产热增加而影响降温效果。
可选用温水擦浴等降温措施。
同时,不论采用何种降温方法,都应同时在足心置热水袋,这样减轻脑组织充血,促进散热,增加舒适,尤其是冰敷头部更应重视,降低头部温度可增加脑组织对缺氧的耐受性,减少耗氧量,降低机体代谢率。
药物降温可与物理降温同时应用,临床最常用的降温药物一般都是解热镇痛的作用。
传统的解热镇痛药物有阿司匹林,扑热息痛(口服)等,而常用于肌注的药物为鲁米那,氨基比林等。
在使用此类药物时,应严格按照剂量使用,同时密切观察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
二、病情观察
病人发热伊始,经常会伴随寒战、烦燥不安、面色潮红、皮肤发热等症状,同时也可能会出现口渴、头痛、全身不适、胃肠失调等不是。
加强病情的观察,有利于及时得到病人的准确信息,对护理工作的开展,医生的用药,病人病情的发展及转归都有极重要的意义。
对于发热病人,应密切观察其病情变化。
加强生命体征的监测,每4小时测量T、P、R一次,直至体温恢复正常三日后可改可为每日测量二次。
注意发热的类型及经过,有无伴随症状,观察发热的原因、治疗效果、饮食、饮水及尿量变化。
同时护士应当密切观察其他生命体征变化,如有异常情况,应立即通知医生。
三、休息与活动
发热病人因体温升高,新陈代谢率增快,消耗多,进食少;体弱,因此应减少活动。
特别是高热病人,应绝对卧床休息,低热者可酌情减少活动。
评估病人是否穿着过多或被盖过于暖和,指导其正确穿衣或盖被,以利散热。
同时病人寒颤时,宜给予保暖,预防感冒。
病人休息时注意调节室温和环境,适宜的室温可防止不必要的能量消耗。
体温上升期,由于寒颤,室温应稍高些、环境应舒适、安静、避免噪音、直射光线、污染空气与知觉的刺激。
病人病情好转时,应鼓励并指导病人下床活动及锻炼,以增强体质,增加病人对疾病的提抗能力。
四、营养与水分的补充
发热病人由于胃肠活动减弱及消化吸收功能降低,会引起食欲的降低。
同时因为分解代谢增加,营养物质的消耗将会大大增加,引起消瘦、衰弱和营养不良。
因此,应鼓励病人进食,对不能进食者,必要时用鼻饲补充营养,以弥补代谢之消耗。
体温升高可导致机体水分丢失速度加快,应鼓励病人多饮水,必要时,可静脉补充液体、营养物质和电解质等。
发热病人的饮食宜清淡,易消化而富营养,多食蔬菜、水果;多饮清凉饮;忌油腻荤、辛辣食品。
可给予病人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病人因消化不良,食欲不振,故应依其饮食爱好,提供美味可口的饮食,并嘱其少量多餐,以增进食欲。
发热时鼓励病人每日饮水3000ml以上;对不能进食可按医嘱静脉补液,纠正水电解质紊乱;昏迷病人给予鼻饲流质饮食。
病情好转,可逐渐过渡到正常饮食。
五、口腔与皮肤的护理
发热病人因发热致唾液分泌减少,口腔粘膜干燥,口内食物残渣易发酵致口腔溃疡。
故应对不能自行清洁口腔的病人或昏迷病人行口腔护理日三次。
口腔护理可在病人晨起、餐后、睡前进行,以保持保持口腔清洁,并减轻口唇干裂、口干、口臭及舌苔等现象。
有假牙的应脱出清洁。
口唇干裂时,应经常用温水湿润,或涂些油脂。
对出汗较多的病人应随时擦汗、及时更换汗湿的衣物、被套、床单,防止受凉。
加强皮肤护理,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对长期卧床者,还应协助翻身,防止并发症的产生。
六、心理护理
发热可引起的心理反应,如恐惧、紧张、不安,或由于持续高热引起不明确诊断可引起的焦虑,或因住院经济负担过重造成的心理压力,因此要做好心理护理。
如何与他人沟通网络课程学习心得
如何与他人沟通是一门学问,更是一种生活技能。
石油大王洛克菲勒曾说:“假如人际沟通能力也是同糖或咖啡一样的商品的话,我愿意付出比太阳底下任何东西都珍贵的价格购买这种能力。
”由此可见沟通的重要性。
首先我们应树立平等尊重的观念沟通不是下命令、发指示,而要谈想法,讲道理,以理服人,不能以势压人。
双方在平等基础上沟通,可使同志之间、上下级之间增进了解和理解,形成人与人之间融洽和谐的关系,扫清相互间的沟通障碍。
还要尊重对方,表达出沟通的诚意与信任,才能得到全面准确的信息,做到思想与感情的交流,只有给予对方尊重才有沟通,若对方不尊重你时,你也要适当的请求对方的尊重,否则很难沟通。
其次我们要敞开心扉同时要换位思考感受对方敞开心扉,积极主动地突破自己有限的经验,适当有效地暴露自己的思想情感,以尽可能减少自己给别人的刻板印象。
你留给别人的刻板印象越少,别人就越坦诚地与你交流,沟通就越有效。
同时感受对方意味着感受与对方的共识。
一个人与对方有多少共同点,就决定了与其沟通的程度。
这些共同点意味着目标、价值、态度、动机、兴趣的共识,如果缺乏共识的感受,是没有办法带来沟通的心灵感应的。
最后我们要言简达意古人说:“言不在多,达意则灵”,同时还应该形象生动、幽默而含蓄,交谈中不要说尽道破,应该留有余地,另外还要注意委婉,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避讳”,在日常交际中,总会有一些使人们不便、不忍,或者语境不允许直说的东西。
这时说话人要故意说些与本意相关或相似的事物,来烘托本来要直说的意思,它能使本来也许是困难的交往,变得顺利起来,让听者在比较舒坦的氛围中接受信息。
有效沟通我们还需要注意很多,例如寻找沟通的时机,人一般在心情愉快时比较乐于和他人交流,也相对容易接受外界信息。
选择这个时机找其谈心,就容易使沟通顺利进行,取得良好的沟通效果。
而在他人情绪低落、心烦意乱时,硬找人家谈,十有八九会吃“闭门羹”。
每个人需要根据不同的个性特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切从实际出法才能达到有效的沟通。
沟通我们更应该注意原则和方法。
首先与不同性格的人沟通要用不同的方法。
1、与活泼型的人沟通时,要专心倾听,真诚赞赏对方,并适当地幽默搞笑,要花时间和对方建立关系和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