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十三章 理气剂

第十三章 理气剂

第十一章理气剂
概念:凡以理气药为主组成,具有行气或降气的作用,用于治疗气滞或气逆的病证的方剂,统称理气剂。

适应范围:气机逆乱或阻滞引起的脏腑功能失调所致的病证。

分类:1、气滞(气机郁滞)——肝气郁滞(胁肋胀痛、善太息)脾胃气滞(腹胀食少呐呆)——行气——越鞠丸
2、气逆(气机逆乱,上升太过或下降不及)——胃气上逆(呕吐、呃逆)肺气上逆(咳嗽、喘促)——降气——苏子降气汤
使用注意:1、辨别病情虚实:勿犯虚虚之戒。

若气滞,当需行气,误用补气则气滞更甚;气虚当补气,误用行气,则易伤正而气更虚。

2、理气药多属性味辛温香燥之品,易伤易阴耗气,故应中病即止。

3、单纯气虚或阴虚火旺之人忘用,孕妇慎用。

(气行则血行)
第一节行气
越鞠丸《丹溪心法》
〖命名〗越,发越。

鞠,聚集,郁结。

本方可发越郁结之气——使郁结之气慢慢发越、解散,故名越鞠丸。

〖组成〗香附、川芎,苍术、神曲、栀子
〖用法〗水煎服
〖功用〗行气解郁
主治;六郁证。

症见:胸膈痞闷、脘腹胀痛、嗳腐吞酸,恶心呕吐、饮食不消。

六郁:气郁→血、痰、火、湿、食
病机:温热邪毒内陷心包,痰热蒙蔽清窍。

邪闭心包——高热烦躁,神昏谵语
兼夹痰浊上蒙清窍——加重神昏热闭气机——舌蹇不语热甚厥深——手足厥冷方解:香附:行气开郁以治气郁。

——君
川芎:行气活血以治血郁。

川芎为血中之气药。

苍术:燥湿健脾以治湿郁。

栀子:清热泻火以治火郁。

神曲:消食和胃以治食郁。

——臣佐
辨证要点:本方为治疗郁证的代表方,因其产生病因不同,故临床表现亦不完全相同。

以胸膈痞闷,脘腹刺痛或胀痛,饮食不消等为辨证要点。

加减变化:临床应视何郁为主,调整其君药并加味相应药物。

偏重于气郁,重用香附,酌加木香、枳壳、厚朴。

偏重于血郁,重用川芎,酌加桃仁、赤芍、红花。

偏重于湿郁,重用苍术,酌加茯苓、泽泻。

偏重于火郁,重用栀子,酌加黄芩、黄连。

偏重于痰郁,酌加半夏、瓜蒌。

偏重于气郁,重用神曲,酌加山楂、麦芽。

第二节降气
苏子降气汤《太平惠民和刻局方》
〖组成〗紫苏子,半夏,当归,甘草,前胡,厚朴,肉桂〖用法〗加姜,枣,苏叶同煎〖功用〗降气平喘,祛痰止咳
主治;上实下虚之喘咳。

症见:痰涎壅盛,喘咳短气,胸膈满闷,或腰疼脚软,或肢体浮肿,舌苔白滑或白腻,脉弦滑。

方解;紫苏子:降逆止咳定喘。

——君
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散结。

前胡:降逆化痰。

(去性取用)
厚朴:行气燥湿,降逆平喘。

——臣
肉桂:①温肾纳气。

②温阳化气行水。

当归:①治咳嗽气逆。

②养血补虚,与肉桂配伍,温补下元。

③润各药之燥性,防止辛燥药伤阴耗气。

——佐
生姜、苏叶:和胃散寒,降逆去痰。

大枣:和胃健脾。

炙甘草:调和诸药。

——使
运用;辨证要点:本方为上实下虚喘咳证的常用方。

以喘咳痰多而稀白,胸膈满闷,呼多吸少,苔白滑,脉滑为辨证要点。

加减变化:痰多喘甚:加泻肺平喘药、葶苈子、桑白皮喘不能平卧或动则气短难续:加纳气平喘药,胡桃肉、沉香、诃子肾阳虚明显:加温肾助阳药,附子、补骨脂水肿、小便不利:加利尿药
现代运用:慢支,肺气肿,支气管哮喘属痰涎壅盛,肾气不足者可参照本方。

定喘汤《摄生众妙方》
〖组成〗白果、麻黄、款冬、半夏、桑白皮、苏子、黄芩、甘草、杏仁
〖功用〗宣肺降气,清热化痰
主治:风寒外束,痰热内蕴证。

症见:咳嗽痰多气急,质稠色黄,或微恶风寒,舌苔黄腻,脉滑数。

方解:麻黄:宣肺散邪平喘。

白果:敛肺定喘,止咳化痰。

——君
苏子、半夏、杏仁、款冬:降气平喘,止咳化痰。

——臣
桑白皮、黄芩:清泄肺热,止咳平喘。

——佐
甘草:调和诸药。

——使
运用;辨证要点:本方为降气平喘的常用方。

由于素体痰多,复感风寒,致肺气壅闭。

以哮喘咳嗽,痰多色黄,微恶风寒,苔黄腻,脉滑数为辨证要点。

加减变化:表证者,减少麻黄用量。

痰多者,加瓜蒌、胆南星。

肺热重者,酌加生石膏、鱼腥草。

使用注意:内无痰热及肺阴虚者不宜使用。

现代运用:慢支,肺气肿,支气管哮喘属痰热壅肺者。

旋覆代赭汤《伤寒论》
〖组成〗旋覆花、代赭石、半夏、人参,甘草、生姜、大枣
〖功用〗降逆化痰,益气和胃
主治:胃虚,痰阻,气逆证。

方解:旋覆花:降逆止嗳,下气消痰——君
代赭石:镇胃气之上逆。

——臣
半夏:降逆化痰。

生姜:①和胃止呕②制约代赭石寒凉之性,使之不伤胃。

③宣散水气助祛痰。

——臣
人参、大枣、甘草:益气和胃健脾。

——佐
甘草:调和诸药。

——佐使
运用:辨证要点:呕吐或嗳气频作,或呃逆,兼心下痞硬,苔白腻,脉缓或滑。

加减变化:胃气不虚,去人参、大枣,加重代赭石用量。

痰多,加茯苓、陈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