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谈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

谈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

谈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
《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

”“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也曾指出:“书声琅琅应当成为一堂好课的首要特征。

”由此可见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

”“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也曾指出:“书声琅琅应当成为一堂好课的首要特征。

”由此可见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那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呢?现结合个人教学实践,浅谈几点做法。

1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前提,亲其师才能信其道。

为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可采取以下措施:
1.1让学生认识到朗读的重要性: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

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

”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恰当地,充分地运用朗读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发展思维和陶冶情感。

同时,朗读也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

它在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中,眼、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并用。

既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子,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1.2以精彩的朗读打动学生的心,唤起他们朗读的欲望。

记得教育家叶圣陶说:“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激昂,委婉处还他委婉……务必尽情地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当时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

”好的范读,能引起学生的想象,与课文中的主人公同喜同悲,唤起他们情感上的共鸣,激发学生的欲望。

特别是低年级学生朗读能力差,领悟能力低,但模仿能力强。

根据这一特点,在教课文朗读时,先让学生听录音,把语音读准,把重音、停顿读好,然后再做好范读,让学生把重点句子读好。

如在教《五星红旗》一课朗读时,老师指导学生看书图、观察窗外的升旗台后,范读,读出作者对祖国的热爱的心情。

然后,学生看着画面,也模仿老师读起来了。

这时,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对朗读产生了兴趣。

1.3运用激励语言,激发学生朗读兴趣。

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能够使学生产生好好学习的强烈愿望。

我相信所有的学生都喜欢听到老师的表扬,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

如果老师能在学生的朗读上进行恰当的点评,可以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朗读效果。

如刘天祥在古诗诵读中,不管是五言诗还是七言诗都读得有声有色,如身临其境,我都被感染了,我对他进行了表扬:“你读得太好了,老师也比不上你!谁也能像他那样读。

”没等我把话讲完,学生
们都纷纷效仿起来。

现在孩子们已经能自如地进行古诗诵读了。

2创设情境,注重课堂气氛的渲染提倡开放性朗读
指导学生朗读必须“入情入境”。

叶圣陶曾说:“读书心有境,入境始为亲。

”朗读教学十分注重创设情境,把文字符号变成活生生的、具体可感的形象,让学生在全方位的直接感知和思维中,进入形象化、有感染力的场景,使学生由一个旁观者变为一个当局者,去亲近人物,感知事物,为接下来的感情朗读做好准备。

在这种情境下,有感情朗读就水到渠成了。

如教学课文《文彦博洞中取球》,我准备了一个球,让孩子说一说球遇见水会怎样?这时孩子们兴趣浓厚,畅所欲言,在愉悦中积极朗读,感情色彩非常到位。

3范读领路,摹仿入境
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不难,但要达到有感情,绝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

因为小学生阅历浅,知识面窄,感悟能力差,在没有任何指导的情况下,他们不可能体会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所以也不可能有感情地朗读。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范读。

因为范读能帮助学生了解掌握课文的基调是欢快的、高昂的,还是平缓的、低沉的,给学生以遵循。

因此,减少了朗读训练的盲目性,增强了针对性,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

再加上摹仿是儿童的天性,范读能使学生很快入境,有的学生摹仿出来的东西一点不亚于老师的“原汁原味。

”学生摹仿久了,就形成了知识的积累,那么读书的能力也就逐步形成了。

当然,教师范度时要全身心地投入,把自己融入作品之中,运用声调、音量、速度、停顿等变化,使语调高低起伏,抑扬顿挫,铿锵有力,深深打动学生的心,使学生身临其境,倍受感染。

4引导学生要读出课文的思想感情
随着年级的变更,语文能力的提高,对有感情的朗读要求提高了,要“ 能初步表达课文的思想感情。

”因为朗读要达到能表达出课文的思想感情的程度,首先必须很好的领会课文的思想感情,这就促使孩子读懂课文,而通过这样的朗读又可以使孩子进一步加深内容的理解,由此可知让孩子朗读出课文的思想感情,主要目的是促进孩子去深刻地理解课文,而不是表演给别人听。

同时,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时,孩子在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中能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在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时还可激发想象,发展孩子形象思维能力。

另外,也要看到朗读既是手段,也是目的,它本身就是语文能力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5多种形式,训练朗读技巧
为能准确指导学生朗读、激发学生的朗读感情,促进学生的朗读训练,教师可预设丰富多彩的朗读方式,课堂朗读的方法愈多,学生越能得到不同形式的练习,朗读水平亦就更高。

个别读。

在朗读过程中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对课文中字词及内容掌握情况,在
读后进行纠正、讲评。

自由读。

一节课的时间毕竟有限,自由读就弥补了这一缺憾。

给学生时间、自由,让他们尽情体验、表现,语调、语速、感情可以反复试读体会,不受集体约束。

开火车读,是一篇课文由几个同学接着读的方式。

教师可指名一个同学读,读到中途没有到一段结束,再指定下一个同学接着读下去。

这种读法可唤起同学的注意力,同时充满趣味性。

齐读。

齐读可以营造热烈的课堂气氛,能体现一个班级的精神风貌。

齐读则可在课的收尾阶段,细心品味课文内容时进行。

如《一定要争气》一课时,最后一个自然段是总结课文。

齐读则表达出了导师对童第周的称赞,也读出了对中国人的另眼相看。

默读,有助于学生的思考。

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朗读训练过程,科学合理地选择好每一环节读的形式,让它们各尽所能。

只要我们教师能够正确认识朗读教学,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科学地进行朗读教学,使师生的朗读具有声情并茂的节奏,和谐婉转的韵律,呈现出作品的声音美、神韵美,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就能为语文的教和学奠定牢固的基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