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第一节学习本课程的目的和任务传染病:是由各种病原体所引起的一组具有传染性的疾病。
病原:病原微生物(个体微小,一般<0.1mm,包括病毒/细菌/立克次体/螺旋体等)体:寄生虫(原虫/蠕虫)传染性:病原体在人群中可相互传播,常造成流行。
目前传染病流行趋势:1.许多传染病仍然广泛存在,对人类健康危害很大eg1:1996年WHO统计至少有1700万人死于传染病,占全世界死亡总数的32.7%;eg2:病毒性肝炎——我国病毒性肝炎发病数位居法定管理传染病的第一位,肝病感染率为10%,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率部分地区高达20%。
2.已被控制的传染病卷土重来eg:结核病、鼠疫、白喉、霍乱、疟疾、性病等3.新发现的传染病不断出现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新出现和新发现的传染病有30多种。
七十年代:轮状病毒(1973年)——所致婴幼儿腹泻是儿童中仅次于呼吸道感染的第二位常见多发病。
细小病毒(1975年)——导致儿童和成人无症状感染传染性红斑和关节炎、也可引起溶血性贫血患者一过性再生障碍危象和免疫缺陷患者的慢性贫血。
埃博拉病毒(1977年)——出血热,病死率达80%。
汉坦病毒(1978年)——肾综合征出血热。
4.生物战争、恐怖主义分子等人为造成传染病的流行与爆发。
eg:2001年10月3日美国参议院多数党领袖达施勒和参议员里海的办公室以及各大媒体都先后收到炭疽邮件(白色粉末),其中的炭疽杆菌孢子粉末经过高科技处理,加入了化学添加剂并去除了静电,能长时间在空气中飘散,杀伤力已达“武器级”生物战剂的水平。
A类生化武器级(高致命性、环境稳定性——普通环境至少可存活40年)第二节传染过程及其表现传染:病原体侵入机体,消弱机体的防御机能,破坏机体内环境的相对稳定性,且在一定部位生长繁殖,引起不同程度的病理生理过程。
传染过程:病原体侵入机体后,与机体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过程。
流行过程:传染病在人群中的发生、发展及消长的过程。
构成传染过程需要三个条件:1.病原体的致病性(种子)2.机体的反应性(土壤)3.外界环境(气候)传染过程的表现:在人出生后的一生中将发生无数次感染,每一次病原体侵入机体,都会引起机体不同程度的反应。
在机体与病原体相互作用中,可出现五种不同程度的表现:1.病原体被消灭或排出体外2.病原携带状态3.隐性感染大多数传染病(如脊灰和乙脑),隐性感染是最常见的表现,其数量远远超过显性感染(脊灰隐性感染为90%以上)。
多数人感染后获得不同程度的特异性主动免疫,病原体被清除;少数人转变为病原携带状态,病原体持续存在于体内,称为健康携带者(伤寒、菌痢、乙型肝炎等)。
4.潜伏性感染指人体内保留病原体,潜伏一定部位,不出现临床表现,病原体也不被向外排出,当人体抵抗力降低时,病原体则乘机活跃增殖引起发病。
常见的潜伏性感染:单纯疱疹、带状疱疹、疟疾、结核等。
eg:麻疹感染后,病毒可长期潜伏于中枢神经系统,数年(2-17年)后发病,成为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昏迷、强直性瘫痪、死亡>。
潜伏性感染并不是在每个传染病都存在。
5.显性感染病原体的致病能力包括五方面:1、侵袭力:指病原体侵入机体并在机体内扩散的能力。
eg: 痢疾杆菌可侵袭至肠粘膜下组织,钩虫丝状蚴具有较强的穿透能力,溶组织内阿米巴具有溶组织能力。
2、毒力:包括外毒素与内毒素。
外毒素:在生长繁殖过程中产生,进入细胞内起作用( eg: 白喉、破伤风等)。
内毒素:细菌的部分组成成份,在细菌死亡时释放,可引起发热、血管舒缩功能紊乱,导致休克。
3、数量:在同一个传染病中,入侵病原体的数量一般与致病能力成正比。
<注>:在不同传染病中,能引起疾病发生的最低病原体数量差别很大。
eg: 在伤寒为10万个菌体,志贺痢菌仅为10个。
4、入侵门户与特异性定位:病原体入侵与生长繁殖均有一定部位。
eg: 乙肝、破伤风、痢疾。
5、变异性:病原体可因环境或遗传等因素而产生变异。
耐药性变异结核杆菌(多种传染病无法控制与复燃的重要原因)抗原性变异甲型流感(发生爆发流行的原因)毒力变异狂犬病病毒(其毒力、致病力增强)第三节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及影响因素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生物学基础——三个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明确潜伏期的意义:1.判断患者受感染时间,追踪传染源,查明传播途径2.确定接触者的留验、检疫和医学观察的期限(甲型H1N1流感潜伏期一般1至7天左右)3.确定免疫接种时间(麻疹的潜伏期为6-18天,接触麻疹患者后5天内注射人血丙种球蛋白,可防止发病或减轻病情)4.潜伏期长短还可影响流行特征空气传播多见于呼吸道传染病。
(eg:麻疹、白喉等)方式:1.飞沫传播 2.飞沫核传播3.尘埃传播饮用水污染:1.病例分布与供水范围一致2.除哺乳婴儿外,其余人群均可发病(多见于暴饮生水者)3.如经常被污染,可表现为慢性流行经过4.如一次性严重污染,可出现爆发流行5.水源停用或净化后,爆发或流行可平息经食物传播多见于肠道传染病。
(eg: 伤寒、痢疾等)流行特征:1.食者发病,不食者不发病2.一次性大量污染,可形成爆发3.停止供应该食物后,爆发即可平息4.潜伏期较短母婴传播:病原体通过母体传给子代,也称垂直传播(人与人之间的传播:平行传播)。
eg:风疹病毒(死胎、流产、先天性畸形)、乙肝病毒、艾滋病病毒等。
方式:1.经胎盘传播(胎儿与外界以两条脐动脉和一条脐静脉联系。
脐动脉将胎儿的静脉血运送到胎盘,经物质交换后,又经脐静脉把动脉血运送回胎儿体内)2.上行性传播3.分娩时传播人群易感性升高的因素:1.新生儿增加 2.易感人口迁入3.免疫人口免疫力自然消退 4.免疫人口死亡/迁出降低的因素: 1.计划免疫(预防接种) 2.传染病流行 3.隐性感染第四节传染病的特征传染病与其他疾病的主要区别,在于具有四个基本特征,也是确定传染病的先决条件。
1.有病原体每个传染病均有其特异性的病原体(不同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eg: 流感、麻疹分别由流感、麻疹病毒引起);病原体是传染病诊断的确诊依据。
2.有传染性病原体能被排出体外,通过某种途径感染他人。
这是与其它疾病的本质区别;传染期:病人具有传染性的整个时期,是隔离期限的依据。
eg: 流感的传染期一般从潜伏期末到发热后2天;不同传染病的传染性各不相同,但同一种传染病的传染性是恒定的。
eg: 麻疹感染后95%发病,而脊灰在1%以下。
隔离、消毒、人工自动免疫等措施均可降低传染性。
3.有流行病学特征是指流行强度及三间分布,受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
*流行强度随着疾病的发病数量及其病例间的联系程度可分为:○1散发:发病率呈历年的一般水平,各病例之间在发病时间和地点方面无明显联系的散在发生。
○2流行:某病在某地区显著超过该病历年同期的(散发)发病率水平。
*流行应以不同病种、不同时期和不同历史条件进行判断。
eg: 脊灰,可呈现隐性流行,感染率较高,但病例不多,此时,应以隐性流行描述。
○3大流行:有时疾病迅速蔓延可跨越一省、一国或一洲,其发病率水平显著超过该地一定历史条件下的流行水平。
*特点:传播快、波及面广。
eg:流感(全球1889年、1918年,我国57年、68年、98年、2009年)、霍乱(十九、二十世纪全球共发生6次世界)、非典(2003年)的大流行。
○4暴发:指在一个局部地区或集体单位中,短时间内突然有很多相同的病人出现。
*具有相同的传染源或传播途径。
大多数病人常同时出现在该病的最长潜伏期内。
eg:食物中毒、流脑的爆发等。
*三间分布(古代人与人的战争最讲究“天时、地利、人和”三个要素;现代人与传染病的抗争要抓住“时间、地点、人群”三间分布)传染病的三间分布是指疾病的流行特征在空间(地区),人间(人群)和时间中发生的姿态(或态势),即疾病的病例在三间中出现的状况和动态。
具有连续性、动态性、群体性的特点。
*时间分布:包括(特点)○1短期波动:亦称时点流行或爆发,含义与爆发相近,区别在于爆发常用于少量人群,而短期波动常用于较大数量的人群。
○2季节性:疾病每年在一定季节内呈现发病率升高的现象称季节性。
○3周期性:指疾病有规律性地每隔一定时间(长于一年)发生一次较大流行。
疾病发生频率经过一个相当规律的时间间隔,呈现规律性变动的状况。
*出现周期性的条件:人口密集、传播机制容易实现、病后免疫稳固*若进行有效预防措施,有些传染病的周期性规律发生改变。
○4长期趋势:指疾病经过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其发病率、死亡率或临床表现等方面发生变化的趋势。
*是对疾病动态的连续数年乃至数十年的观察(在这个长时间内观察探讨疾病的临床表现、发病率、死亡率的变化或它们同时发生的变化情况);*反映了从过去到现在疾病的致病因素和防治对策的综合作用的结果。
4.有感染后免疫发热的常见热型有:*稽留热:体温持续在40 ℃,达数日或数周,24小时内相差不超过1 ℃。
eg:伤寒、乙脑;*间歇热: 24小时内体温波动于高热与正常之间,或高热期与无热期交替出现。
eg:疟疾;第五、六节传染病的诊断与治疗诊断依据1.临床资料:全面、准确的病史、体格检查(典型的症状与体征)eg:伤寒的临床表现——潜伏期为7-23日,热型为稽留热;皮疹是玫瑰疹等。
2.流行病学资料○1发病年龄、职业、季节及地区(三间分布)○2预防接种史,当地或同一集体中传染病发生情况○3接触史(暴露史)3.实验室检查○1病原体的检出和分离培养——直接确诊○2免疫学检查:特异性抗体、特异性抗原等检测(HBsAg的检测)——提供重要根据○3一般实验检查:包括三大常规和生化检查(白细胞总数)——一定价值○4分子生物学检测○5影像检查○6活体组织第七节传染病的预防传染病预防和控制措施:针对三个环节的措施1.管理传染源*病人:对传染源的五早措施、管理○1早发现○2早诊断○3早报告(传染病报告制度是早期发现传染病的重要措施,必须严格遵守)○4早隔离○5早治疗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管理的传染病:甲类传染病(2’):○1鼠疫○2霍乱结核病1996年由丙类(1989年)上升为乙类新生儿破伤风1998年由丙类上升为乙类非典于2003年4月8日列入法定管理传染病,属于乙类传染病甲类管理*接触者:对接触者的检疫措施①留验(隔离观察):在指定场所进行观察,限制活动范围,实施诊察、检验和治疗,适用于甲类传染病。
eg:鼠疫。
②医学观察:乙类和丙类传染病接触者可正常工作、学习,但需接受体检、测量体温、病原学检查,以了解有无早期发病征象。
eg:流脑。
③卫生处理:包括消毒、洗澡、杀虫等措施。
④药物预防(氟哌啶)或应急接种(麻疹)2.切断传播途径3.保护易感人群*疫源地消毒:对现有或曾经有传染源存在的场所进行的消毒。
其目的是消灭传染源排出的致病性微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