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控制儿童常见传染病
一、几种儿童常见传染病的基本知识
儿童常见的传染病有流行性感冒、麻疹、风疹、水痘、腮腺炎、手足口病等。
麻疹是法定乙类传染病;流行性感冒疹、风疹、腮腺炎、手足口病是法定丙类传染病;水痘不是法定传染病。
流行性感冒
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具有很强的传染性。
临床表现:流感病毒分为甲、乙、丙三型。
同型病毒又分为若干亚型,如甲0、甲1、甲2、甲3……。
流感病毒主要侵入呼吸道,但其毒素对全身器官有广泛的毒性作用,临床上有发热、全身酸痛、咽痛、咳嗽与白细胞减少等症状。
少数情况下,病毒也可进入血液累及全身而引起呼吸道以外的病理改变和临床征候。
体弱多病者易发生流感病毒性肺炎或继发感染而死亡。
潜伏期:数小时至4天,一般为1-3天。
传染源:主要是病人和隐性感染者,病后1-7天均有传染性,以病初2-3天传染性最强。
传播途径:以空气飞沫直接传播为主,也可通过被病毒污染的物品间接传播。
人群易感性:人群对流感普遍易感,病后有一定的免疫力,对同型的免疫力可维持较久,对同一亚型的变种间也有交叉免疫力,但维持的时间不长,病毒不断发生变异,可引起反复感染发病。
麻疹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冬春季节多发,传染力极强。
临床表现:以发热,皮疹及两眼发红、流泪、畏光、喷嚏、流涕、咳嗽为主要症状,并以颊黏膜出现麻疹斑为特征。
病程中可出现肺炎、喉炎、脑炎等并发症。
患病后一般可获得持久免疫力。
潜伏期为6-21天,平均10天左右。
传染源:病人是传染源,病人自发病前2日至出疹后5日内,眼结膜、鼻、口、咽、气管的分泌物中都含有病毒,具有传染性。
传播途径:以空气飞沫直接传播为主,也可通过被病毒污染的物品间接传播。
人群易感性:人群普遍易感。
多见于婴幼儿,但近年来由于麻疹疫苗的广泛接种,发病年龄有后移趋势。
风疹
由风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临床表现:以低热、上呼吸道轻度炎症、全身散在红色斑丘疹及耳后、枕部淋巴结肿大为特征。
多见于冬春季节,可造成流行。
临床经过良好,一般症状较轻,预后良好,可不经治疗而自愈,若孕妇在妊娠早期感染风疹可能导致胎儿先天畸形。
潜伏期为14-21天,平均18天。
传染源:病人。
传播途径:通过呼吸道飞沫散播传染,也可通过患儿口、鼻及眼睛的分泌物直接传染给接触者。
人群易感性:好发于1~5岁小儿。
水痘
由水痘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性很强的出疹性急性传染病。
临床表现:水痘起病较急,可有发热、倦怠、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一般1~2天内出疹。
皮疹首先见于躯干,为3~5mm的斑疹,约12~24小时左右经皮疹发展成为水疱疹,皮疹一般是成批出现,免疫缺陷的人患此症时症状较严重,常有继发细菌感染及合并各种并发症:如肺炎、水痘脑炎、水痘肝炎等。
皮疹经2~3天后干燥结痂,痂脱而愈,不留疤痕。
在发病3~5天内,皮疹陆续分批发生,故同时可见丘疹、水疱、结痂等不同时期的皮损,本病呈自限性,病程约2~3周。
潜伏期为10-24天,以14-16天为多见。
传染源:患者为主要传染源,从发病前1天到全部皮疹干燥结痂均有传染性。
传播途径:水痘主要通过飞沫经呼吸道传染,接触被病毒污染的尘土、衣服、用具等也可能被传染。
人群易感性:人群普遍易感。
常见于2~10岁的儿童。
流行性腮腺炎
患者受感染后,大多无前驱症状,部分患者可有倦怠、畏寒、食欲不振、低热、头痛等症状,其后则出现一侧腮腺肿大或两侧腮腺同时肿大,2-3日内达高峰,面部一侧或双侧因肿大而变形,局部疼痛、过敏,开口及咀嚼时疼痛明显,含食酸性食物胀痛加剧,常可波及邻近的颔下腺、舌下腺及颈部淋巴结。
腮腺肿大可持续5日左右,以后逐日减退,全部病程约7-12日。
青春期男性患者有时并发睾丸炎。
腮腺炎并发脑炎的神经症状常在腮腺炎高峰时出现。
潜伏期为8-30天,平均18天。
传染源:早期患者和隐性感染者。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飞沫经呼吸道感染。
易感人群:人群对本病普遍易感。
手足口病
临床表现:急性起病,发热,口腔粘膜出现散在疱疹,手、足和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疱疹周围可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
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
部分患者无发热,仅表现为皮疹或疱疹。
一般预后良好;少数病例,特别是EV71感染患儿,可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神经源性肺水肿、循环障碍等,病情凶险,可致死亡或留有后遗症。
手足口病潜伏期为2-10天,平均3-5天,病程一般为7-10天。
传染源:人是人肠道病毒的唯一宿主,患者和隐性感染者均为本病的传染源,隐性感染者难以鉴别和发现。
发病前数天,感染者咽部与粪便就可检出病毒,通常以发病后一周内传染性最强。
传播途径:肠道病毒可经胃肠道(粪-口途径)传播,也可经呼吸道(飞沫、咳嗽、打喷嚏等)传播,亦可因接触患者口鼻分泌物、皮肤或粘膜疱疹液及被污染的手及物品等造成传播。
尚不能明确是否可经水或食物传播。
易感性:人对人肠道病毒普遍易感。
不同年龄组均可感染发病,以5岁及以下儿童为主,尤以3岁及以下儿童发病率最高。
显性感染和隐性感染后均可获得特异性免疫力,产生的中和抗体可在体内存留较长时间,对同血清型病毒产生比较牢固的免疫力,但不同血清型间鲜有交叉免疫。
流行特征:该病流行无明显的地区性,全年均可发生,一般5-7月为发病高峰。
托幼机构等易感人群集中单位可发生暴发。
肠道病毒传染性强、隐性感染比例大、传播途径复杂、传播速度快,控制难度大,容易出现暴发和短时间内较大范围流行。
聚集性病例:1周内,同一托幼机构或学校等集体单位发生5例及以上手足口病病例;或同一班级(或宿舍)发生2例及以上手足口病病例;或同一自然村发生3例及以上手足口病病例;或同一家庭发生2例及以上手足口病病例。
手足口病托幼机构预防控制措施:
(1)每日进行晨检,发现可疑患儿时,要采取立即送诊、居家观察等措施;对患儿所用的物品要立即进行消毒处理;
(2)出现重症或死亡病例,或1周内同一班级出现2例及以上病例,建议病例所在班级停课10天;1周内累计出现10例及以上或3个班级分别出现2例及以上病例时,经风险评估后,可建议托幼机构停课10天;
(3)教育、指导儿童养成正确洗手等良好的卫生习惯;老师要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状况;
(4)教室和宿舍等场所要保持良好通风;定期对玩具、儿童个人卫生用具(水杯、毛巾等)、餐具等物品进行清洗消毒;
(5)定期对活动室、寝室、教室、门把手、楼梯扶手、桌面等物体表面进行擦拭消毒;
(6)托幼机构应每日对厕所进行清扫、消毒,工作人员应戴手套,工作结束后应立即洗手;
(7)托幼机构应配合卫生部门采取手足口病防控措施。
二、预防、控制传染病的防护措施有哪些?
应采用综合性预防措施,主要包括:
教室、宿舍等场所经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搞好室内环境卫生,保持室内和周围环境清洁。
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要随地吐痰;勤洗手,用肥皂洗手,用流动的水洗手;要坚持体育锻炼,适当增加户外活动;多喝水;保
持均衡饮食,补充营养,适当增加维生素的摄入,提高自身抗病能力;要根据天气变化适时增减衣服,避免着凉;注意劳逸结合,生活有规律、保证睡眠;体育课时,体育老师合理安排学生的运动节奏、运动量,防止过量运动;另外可进行免疫预防:流行季节前可进行相应的预防接种,如接种流感、肺炎、麻疹、流脑等疫苗以预防相应的传染病。
儿童应按时完成预防接种,一般人群可在医生的指导下有针对性地进行预防接种。
尽量少到拥挤的公共场所;咳嗽、打喷嚏时捂住口鼻,防止污染空气;如果有发热、咳嗽等症状,应及时到医院检查治疗;当发生传染病时,应主动与健康人隔离,尽量不要去公共场所,防止传染他人。
当学校等单位发生传染病时,采取:1、及时报告当地卫生院、医院的防保组;2、隔离、治疗病人;3、加强、落实晨检;4、停止聚集性活动;5、加强卫生知识宣传教育;6、部分班级或全校停课(必要时);7、加强消毒工作(规范消毒);8、应急接种等措施。
当发生首例病例的时候,应及早采取控制措施,以阻止疫情的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