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语文课文资料

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语文课文资料

【篇一】《国徽》课文我拾到一分硬币,我去交给老师,我要先擦掉他上面的污泥。

为的是让硬币上的国徽像一颗星,闪烁在我小小的温暖的手心里。

我走在大街上,我扶起一个摔倒的小弟弟;我看见:警察叔叔甜甜的微笑把他帽子上的国徽映照得更美丽。

有一天,我走过*,我看见:我们得国徽和太阳在一起,照耀着我,也着摇着祖国辽阔得大地。

《国徽》教学要求:1、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培养爱护国徽、愿用自己的行动为国徽增光的思想感情。

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3、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诗。

教学重点:1、了解小作者在平时的生活中怎样爱护国徽,又怎样用自己的行动使国徽更美丽。

2、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教学难点:联系自己,说说在生活中如何做能使国徽更美丽。

教学课时: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通过讨论交流,了解有关国徽的相关知识。

教具准备:1、有关国徽的录像片。

2、各种硬币,分组观察时用。

教学过程:(一)引发兴趣,导入新课。

1、谈话,引导学生观察:硬币背面印着什么?板书:国徽你还在什么地方能看到国徽?学生:在公安局。

在法院也可以看到它。

在人民大会堂前也能看见它……2、观察国徽图案里有什么。

(国徽图案里有*、五星、麦穗、齿轮)(二)学习生字、新词1、自学。

(自己查字典学习,掌握生字的音、形、义。

小组合作学习,读准字音,分析难记字的字形,交流对字义的理解。

)2、全班交流,一起突破难点。

“你已经认识了那些字词?你认为哪些字难读难记难写?”(1)读准字音。

shuodao闪烁摔倒(2)记住字形。

擦:右边中间是“”摔:右边的笔顺是:帽:右上部是“曰”,右下部是“目”。

(3)理解词义。

闪烁:(光亮)动摇不定,忽明忽暗。

辽阔:宽广;空旷。

(三)自由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自由读课文,数一数全诗共几个小节。

(三节)2、听读课文,思考:每一小节都写了什么内容?第一节:“我”爱护硬币上的国徽。

第二节:“我”扶起了一个摔倒的小弟弟,从小助人为乐,为国徽增了光,添了彩。

第三节:“我”和祖国一起在国徽的照耀下成长。

板书设计:国徽五星*麦穗齿轮《国徽》相关知识俄罗斯国徽苏联解体之后,俄罗斯联邦共和国更换了国旗和国徽。

国旗改用1699年10月彼得大帝亲手绘制的由白蓝红条组成的三色旗。

国徽则恢复了十月革命前的国徽图案:一只双头鹰站在红色盾上,鹰头上装饰着彼得大帝的三顶*,鹰爪上装饰着象征皇权的权杖和金球,鹰的胸部站立着一个骑士。

这个双头鹰图案,本是拜占庭帝国,也就是东罗马帝国的国徽。

拜占庭帝国曾是一个横跨欧亚两大洲的大帝国,在其占领地上生活着希腊人、亚美尼亚人、土耳其人、斯拉夫人等多个民族。

双头鹰一头望着西方,另一头望着东方,象征着两块大陆间的统一和各民族的联合。

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人攻占了拜占庭首都君士坦丁堡城。

拜占庭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战死,他的近亲中只有两个弟弟活着,其中一个后来臣服了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另一个带着两个儿子和女儿索菲娅·帕列奥洛格逃到了罗马。

后来,这两儿一女在其父死后被罗马教皇抚养成人。

长大后的索菲娅美丽聪慧,且具有政治才能。

当时的罗马政治家们对奥斯曼土耳其的扩张十分担忧,他们想借助俄罗斯的军事力量来扼制奥斯曼土耳其。

于是便采用联姻的方式,将索菲娅许配给了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

伊凡三世举行了极其隆重的迎娶仪式,从此索菲娅将拜占庭帝国的双头鹰徽记作为遗产带到了俄罗斯。

索菲娅帮助伊凡三世把俄罗斯的土地基本上联合到一起,形成了一个疆域辽阔的统一国家。

这也是俄罗斯历的兴盛时期。

1480年,双头鹰徽记出现在克里姆林宫的斯帕斯基塔楼上。

1497年,双头鹰作为国家徽记首次出现在俄罗斯的国玺上。

直到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之后,双头鹰徽记才被废除。

克里姆林宫塔楼上的双头鹰徽记于1935年被取下。

而现在,这个被废除了75年的双头鹰徽记,又成了俄罗斯国家的象征。

【篇二】《回自己的祖国去》课文在美国阿尔巴城的一座优雅别致的洋房前,一辆小汽车停了下来。

华罗庚下了车,急步走进客厅,冲着他的妻子喊了起来:“中国解放了!”“什么?”他的妻子惊喜地叫了起来。

“我们的祖国解放了。

”华罗庚扬了扬手中的报纸,“这一天总算盼到了!”妻子快步迎上前去,接过报纸,心情激动地边看边说:“我们怎么办?”“我们?”华罗庚斩钉截铁地说,“回去,回自己的祖国去!”“那房子呢?”“原封不动!”“汽车......”“借给别人。

”1950年初春的一天,华罗庚夫妇领着三个孩子来到旧金山海湾。

一些美国朋友赶到码头为他们送行。

有位美国教授紧紧握住华罗庚的手,说:“先生,您真的要走?”“嗯,回自己的祖国去!”“您学识渊博,令人敬佩。

如果把这一切抛到贫穷落后的土地上去,难道不觉得遗憾吗?”“不!把学识献给自己的祖国,永远不会遗憾。

我是一个中国人,我要为祖国尽力!”华罗庚与送行的人一一握手,快步登上船舷,和家人一起迎着海面的春风,向送行的人们招手:“再见吧!朋友!”《回自己的祖国去》教学实录及赏析《回自己的祖国去》是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第五册第三单元的一篇主体课文。

文章记叙了我国数学家华罗庚先生一件感人的故事。

当年,身居美国的华罗庚从报纸上得知祖国解放的消息后,心情异常激动,带领妻子和孩子毅然登上回归祖国的轮船,准备把自己的学识奉献给祖国。

全文主要以对话为主,语言较浅显易懂又简练,人物当时的心情和满腔的热忱尽显其中。

根据此,我在教学中注重加强朗读,给学生自主读书的时间和机会,在诵读中体会人物说话时的心情,感悟人物的可贵品质,从而使学生入情入境地去理解、去领悟、去欣赏、去运用。

教学目标:1、了解华罗庚热爱自己的祖国,愿意把自己的学识奉献给祖国的动人故事,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认识15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3、继续学会通过重点词句理解文章。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人物说话语气。

5、拓展延伸,让学生在才艺表演中展示自己,提高语文素养。

教学重点:1、抓住人物的语言,体会感情。

2、了解华罗庚坚持回国的原因。

教学准备:课件、生字词卡片。

教学时间: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交流资料。

1、出示华罗庚肖像,交流相关资料。

师:同学们,请看!照片上这位慈祥的老人是谁?(华罗庚)能说说对他有哪些了解吗?(生谈,师给予适当激励之语:如“你知道的真多;你查到的是关于他的成就,很好!”……)【资料的收集和处理是拓展学生学习资源的一个有效的途径,在课堂上腾出适宜的时间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有利于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巩固学生的学习方法】2、揭示课题,齐读课题。

师:咱们班的同学真善于学习,学会收集资料帮助了解课文的主人公,华罗庚是中国现代数学家,是新中国数学研究事业的创始人,为新中国在数学领域的研究工作做出杰出的贡献。

今天我们要一起来学习一篇关于华罗庚的课文《回自己的祖国去》(板书)齐读课题。

【教师的过渡之语言简易赅,不仅注意引领学生积累学习的金点子,而且对华罗庚的资料作了相关的小结。

】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解决字音。

1、自由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不认识的生字。

师:请打开P24。

自己小声读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遇到不认识的生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

(生自由朗读,师巡视)2、检查生字词的读音。

师:老师也发现了有两个多音字的词平时比较容易读错,瞧,这是谁?(出示卡片:华罗庚、冲chòng着)华罗庚的“华”是一个人的姓,所以它读作第四声的huà。

师:接下来要检查一下其他生词读准了吗?(开火车指名读,适时纠正)请同桌比比“握住”这一动作。

【注重字词教学。

三年级刚刚由低年级进入中年级的第1学期,对于字词的教学更不容忽视。

在理解“华”、“握住”时,教给学生理解方法——联系生活实际(比动作),更扎实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三、再读课文,感悟体会。

1、自读自悟,小组交流。

(1——9自然段、预习时已标出段落)师:(出示课文插图)扫清了字词,同学们来看看课文中的插图,图上画着谁在干什么?生1:华罗庚一家人坐船要回国。

生2:华罗庚和他的家人要回自己的祖国去。

师:请同学们默读1——9自然段,找一找你是从哪里知道华罗庚要回国的?【由图入手,图文结合,以“回自己的祖国去”为切入点,既扣紧题目又抓住主要内容,一针见血。

】生3:从“我们?华罗庚斩钉截铁地说:回去,回自己的祖国去!”这句话知道的。

师:能说说“斩钉截铁”这个词的意思吗?生4:他一定要回国。

生5:意思是华罗庚回国之心很强。

师:真棒!学会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斩钉截铁”的意思是态度……(生齐答:很坚决!)。

谁能用坚决的语气读一读这一句话?生6:很有感情地读。

师:读得真好!男生齐读。

师:如此抓住重点句的重点词理解文章,这是一个非常好的读书方法。

请运用这个方法再认真读1——9自然段,想想你还读懂了什么?注意边读边想。

【注重渗透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和抓重点词句理解文章思想感情的学习方法】生:默读。

师:想好的和前后桌同学互相交流,互相做补充。

师:谁先来谈谈你还读懂了什么?老师有个小小的要求,其他同学要注意倾听,随时补充。

生1:我读懂了华罗庚知道祖国解放了,心情十分高兴。

师:你是从哪些词句读懂的?生1:华罗庚下了车,急步走进客厅,冲着他的妻子喊了起来:“中国解放了!”师:你真会读书,能读读这一句?(生读)。

谁来评一评他读得怎样?生7:读得很好!把华罗庚的急切心情读出来。

师:还读懂了什么?生8:华罗庚想回国已经盼了很久!从“这一天总算盼到了”看出。

生9:老师,华罗庚的妻子也很激动。

从“妻子快步迎上前去,接过报纸,心情激动地边看边说:我们怎么办?”看出。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所以设计了“你还读懂了什么”这个开放性的问题,旨在让学生畅谈自己的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师:同学们的读书本领真高!懂得从人物的语言和动作去体会人物心情,老师真佩服你们!是啊,1949年月日10月1日,新中国成立了,身在异国他乡的华罗庚夫妇知道后都非常兴奋,非常激动,让我们把这份激动之情用朗读告诉大家吧。

前后桌同学试着分角色朗读,开始。

(试读后请一组同学全班展示)【整个教学环节中注重以读为本。

采用默读、指名读、分角色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充分地读,有目的、有层次地读,读出声、读出味、读出情,受到情感熏陶和思想教育。

而且潜移默化地教学生能读会读的方法,同时在读中积累语言文字。

】2、自主阅读,畅谈感悟。

①出示美国、中国生活图片作对比。

师:(同学们,通过阅读了课文的1至9自然段,我们知道了是谁要回到自己的祖国去呢?(板书:华罗庚)那他什么时候回去的?(1950年初春的一天)你们可知道1950年的中国是怎样的生活面貌吗?预习时你们通过调查采访知道哪些?请简单谈谈)【再次展示学生又一种收集处理信息的方法——调查采访】生:我听爷爷说当时中国很贫穷、农村更贫穷,吃不好、穿不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