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现状监测与评价5.1地表水环境质量现状监测与评价5.1.1评价区内地表水环境概况评价区本项目所涉及到的纳污河流为王引河。
王引河自砀山县南部的固口闸始,上承巴清河、大沙河、利民河来水,东南向流;固口闸以下,流经河南省夏邑县窑山集,至高集西进入皖境萧县西南部,沿皖豫边界至刘楼,进入濉溪县境,经刘桥、翟桥,于大秦家闸西,南入东新建沟下沱河(上段)。
全长77.7公里,流域面积1241平方公里。
河底高程为34.7~23.17米,河底宽37.5~45.0米,深4~5米,河宽60~75米;排涝标准5年一遇,流量203~280立方米每秒;排洪标准20年一遇,流量395~527立方米每秒。
5.1.2地表水环境质量现状监测a.监测断面的设置根据该项目废水可能影响的范围及区域水体功能的要求,结合纳污河流的情况,本次评价范围内地表水现状监测共设4个断面,具体位置见表5—1。
表5-1地表水监测断面布设情况一览表b.监测因子的选择本次评价选择的监测因子有pH、CODcr、BOD5、DO、氨氮等因子,同时测水温和流量。
c、监测时间及频次本次现状监测于2007年11月20~22日进行,只进行了枯水期的监测,一次性连续监测三天,每天采样一次。
d、监测分析方法采样及分析方法按国家环保局颁发的《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地面水环境部分)有关规定和要求执行。
质量控制:按国家环保局《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实施监测采样,质控内容:按要求采集20%的平行样和10%的现场加标样。
水文资料调查根据水文测验规范进行水文监测。
具体见表5-2。
表5-2地表水现状监测分析方法表e、监测结果及其评价(1)评价标准评价执行标准为《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Ⅳ类标准。
其标准限值见表5-3。
表5-3地表水评价标准单位:mg/L(pH除外)(2)评价方法对监测结果统计整理,计算出各评价因子超标率和均值超标倍数及标准指数,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进行评价,计算方法如下:单项水质参数i 在第j 点的标准指数: S i,j =C i ,j /C si式中:S i,j -污染物i 在第j 点的标准指数; C i,j -污染物i 在第j 点的浓度(mg/L ); C si -污染物i 的地表水质标准(mg/L )。
pH 的标准指数:DO 的标准指数:其中:DO f =468/(31.06+T)式中:S pH,j -pH 在第j 点的标准指数;p Hj -j 点的pH 值;pH sd -地表水水质标准中规定的pH 值下限; pHsu -地表水水质标准中规定的pH 值上限;.7≤ 0.70.7pH pHsd pHj S phj --=0.7 0.70.7>--pH pH pH S sd j pHj =sj jsf j f j do DO DO DO DO DO DO S ≥ ,--=DOsDOj DO DO S sj j do <- 910,=S DO,j-溶解氧在第j点的标准指数;DO j-j点的溶解氧浓度(mg/L);DO s-地表水溶解氧标准(mg/L);DO f-相应温度下饱和溶解氧浓度(mg/L);T-水温(℃)。
(3)监测结果评价分析地表水评价统计结果见表5-4。
由表5-4可以看出:1#断面:按照地面水Ⅳ类标准评价,pH不超标,超标因子有DO、CODcr、BOD5、氨氮,超标率均为100%,标准指数分别为:6.22、1.8、3.73、6.1。
标准指数由大到小的顺序为:DO>氨氮>BOD5>CODcr。
2#断面:按照地面水Ⅳ类标准评价,pH不超标,超标因子有DO、CODcr、BOD5、氨氮,超标率均为100%,标准指数分别为:3.73、1.8、2.55、6.2。
标准指数由大到小的顺序为:氨氮>DO>BOD5>CODcr。
3#断面:除pH不超标外,其它因子均超过《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Ⅳ类,DO、CODcr、BOD5、氨氮的标准指数分别为:3.1、1.7、2.53、8.8。
与2#断面水质污染情况基本相同,只是各因子的浓度略有下降,其原因主要是河流污染负荷大,自净能力差,导致该断面水质超过Ⅳ类标准。
4#断面:(出境断面)。
超标因子有DO、CODcr、BOD5和氨氮,超标率均为100%,标准指数分别为:7.72、2.2、6.0、14.9,这说明王引河河的上游来水也已受到以氨氮和有机物为主的严重污染,水质已严重超过地表水Ⅳ类标准。
5.2大气环境质量现状监测与评价5.2.1监测布点、监测时间、监测项目、采样频率监测点的布置应考虑评价区内的大气环境保护目标、功能区划分,兼顾主导风向和网格法布点为原则。
根据本区域大气环境的要求,本次环评共布设现状监测点3个。
监测时间为2007年11月20~24日。
本次监测项目有TSP、SO2、PM10,为了了解评价区域的氨的背景值,在邵长庄测点进行了氨(NH3)的监测,各监测项目连续监测5天,TSP、PM10日均值每天不少于12h采样,SO2日均值每天不少于18h采样,SO2和NH3小时均值每天监测四次,时间为07、11、15、17时,每次取样时间不少于45min。
5.2.2采样及分析方法按照国家环保局颁布的《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大气部分)执行。
分析方法见表5-5。
5.2.3监测结果。
监测结果见表5-6和表5-7。
表5-6 大气环境质量现状监测1小时平均浓度统计结果表注:未检出用“检出限L表示”,下同。
5.2.4大气环境质量现状评价(1)评价标准根据评价范围内的大气功能区划,TSP、SO2、PM10执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中二级标准。
环境中NH3参照《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GB14554-93)中的表1(恶臭污染物厂界标准值)。
(2)监测结果分析马庄:SO2的1小时浓度值范围0.010~0.025 mg/Nm3,日均浓度值范围0.010~0.012mg/Nm3,1小时浓度值和日均浓度值都没有出现超标现象;TSP的日均浓度值范围0.058~0.165mg/Nm3,没有出现超标现象;PM10的日平均浓度值范围0.041~0.095 mg/Nm3,没有出现超标现象。
北班庄:SO2的1小时浓度值范围0.010~0.030mg/Nm3,日均浓度值范围0.010~0.014mg/Nm3,1小时浓度值和日均浓度值都没有出现超标现象;TSP的日均浓度值范围0.046~0.159mg/Nm3,没有出现超标现象;PM10的日平均浓度值范围0.040~0.122mg/Nm3,没有出现超标现象。
邵长庄:SO2的1小时浓度值范围0.010~0.019 mg/Nm3,日均浓度值范围0.010~0.013 mg/Nm3,1小时浓度值和日均浓度值都没有出现超标现象;TSP的日均浓度值范围0.064~0.182 mg/Nm3,没有出现超标现象;PM10的日平均浓度值范围0.038~0.086 mg/Nm3,没有出现超标现象。
NH3的1小时浓度值范围0.128~0.154,远低于《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GB14554-93)中的表1(恶臭污染物厂界标准值),即NH3小于等于1.5 mg/Nm3,环境背景值较低。
监测结果表明当地大气环境质量现状良好,达到环境空气功能区要求,符合《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中二级标准。
5.3地下水环境质量现状监测与评价5.3.1现状监测(1)监测布点考虑工程纳污河道及周围环境水文地质、地下水流向和埋深情况,结合评价区域水资源利用和居民生活用水现状,本次评价共布设三个地下水监测点,具体点位和功能见表5-8。
(2)监测项目及分析方法本次监测项目为:pH、总硬度、溶解性总固体、高锰酸盐指数、总大肠菌群。
地下水取样同时测水温、井深。
(3)监测时间与频率地下水监测与地表水监测同时进行,一次性监测三天,每天采样一次。
5.3.2地下水环境质量现状评价(1)评价因子评价因子pH、总硬度、溶解性总固体、高锰酸盐指数。
(2)评价方法根据地下水监测数据的统计分析结果,采用单因子标准指数法进行评价。
(3)评价标准根据环境影响评价大纲及夏邑县环境保护局的要求,地下水执行《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中III类标准,具体限值见表5-9。
表5-9地下水质量评价标准一览表(4)评价结果地下水监测和评价结果详见表5-10从表5-10可以看出,三个监测点的5项地下水评价因子均能满足《地下水质量标准》(GB14848-93)中的III类标准要求。
这说明已受到污染的地表水体,在下渗补给地下水时,由于土壤吸附、截留、净化作用,其有机污染物尚未对地下水造成污染。
5.4声环境的现状监测与评价5.4.1声环境质量现状监测(1)监测点位的布设由于选址附近无噪声源,本次评价在选址内共设2个监测点。
(2)监测时间与频率声环境监测于2007年11月20~21日进行,在8:00-12:00和22:00-2:00时分昼夜一次性监测两天。
(3)监测方法按照《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噪声部分)中规定的方法进行。
(4)监测结果监测统计结果详见表5-11。
5.4.2声环境现状评价(1)评价标准评价标准执行《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93)中I类标准,标准值详见表5-12。
表5-12噪声评价标准表单位:dB(A)(2)评价方法根据噪声现状监测统计结果,采用与评价标准直接比较的方法,对厂界噪声进行评价。
(3)评价结果从表5-11中可以看出,各测点噪声在白天的最大值为39.4分贝,夜间最大值为35.4分贝,均不超过GB12348-90中I类标准,说明选址区域环境噪声质量较好。
第五章现状监测与评价 .............................................................................................. 5-15.1地表水环境质量现状监测与评价................................................................... 5-15.2大气环境质量现状监测与评价....................................................................... 5-75.3地下水环境质量现状监测与评价................................................................. 5-105.4声环境的现状监测与评价............................................................................. 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