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双汇集团生产运作管理系统

最新双汇集团生产运作管理系统

一、双汇集团简介双汇集团是以肉类加工为主的大型食品集团,目前总资产约60多亿元,员工4万多人,在全国十多个省、市建有二十多家现代化的肉类加工基地,年屠宰生猪能力1500万头、年销售冷鲜肉及肉制品200多万吨,是中国最大的肉类加工基地。

双汇集团是从一个资不抵债的地方小型肉联厂发展起来的。

80年代中期,企业年销售不足1000万元,1990年突破1亿元,1995年突破20亿元,2000年突破60亿元,2003年突破100亿元,达到120亿元,成为中国肉类加工企业和河南省首批超百亿的企业集团,2005年双汇集团销售收入突破200亿元,再次成为食品行业第一家、河南省首批销售超200亿元的企业,在中国大型企业500强中列131食品行业第一位。

双汇集团是农业部等八部委认定的首批国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国家质检总局授予的“国家质量管理卓越企业”,双汇肉制品是“中国名牌产品”、“国家质量免检产品”,双汇冷鲜肉及肉制品是“国家安全食品”。

双汇集团坚持围绕“农”字做文章,围绕肉类加工上项目,大力进行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管理创新、市场创新,不断引进、消化、吸收国际上最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改造中国传统的肉类工业,先后投入30多亿元,从美国、日本、德国、荷兰等国引进了1000多台套先进的肉类加工设备,严格按照国际标准进行工业基地的建设和管理,企业先后获得了由CQC审核通过的ISO9001国际质量体系认证和HACCP认证,并通过了对日本、新加坡、菲律宾、俄罗斯等国的肉类加工厂出口注册。

双汇集团率先把国外先进的“冷链生产、冷链配送、冷链销售、连锁经营”的模式引进中国,并开创了中国肉类品牌,创造了“横向一体化,纵向一条龙”的新型肉类经营业态,改变了我国几千年来沿街串巷、设摊卖肉的作法,为解决放心肉问题提供了依据。

下一步,双汇集团将继续围绕肉类加工为主,拉伸产业链条,由以猪肉加工为主向牛、羊、鸡等肉类加工扩展;由肉类加工向粮食、果蔬加工延伸;由国内建厂到国外建厂;由国内融资拓展到海外融资,把双汇建设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集团,计划至2010年企业产销超过500亿元、肉类产品进入世界行业前三强,为“十二五”末达到1000亿元,进入世界500强奠定基础。

二、生产运作过程分析这里就集团的几大主要过程进行分析。

1、集团的组织机构本集团主要有几大部门构成:肉制品事业部鲜冻品事业部养殖事业部化工包装华懋双汇商业公司进出口公司2、双汇的养殖事业部主要有三大部分组成他们分属几个区域,详情如下:(1)双汇九鑫牧业有限公司简介。

漯河双汇九鑫牧业有限公司是由河南双汇投资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与韩国九施集团共同投资兴建的合资公司,公司位于漯河市郾城县姬石乡韩庄农场,距市区12公里,周围远离村庄及交通要道,环境优美,利于防疫。

占地面积100亩,由生活区、生产区及农业示范区三部分组成。

公司是目前国内档次最高的种猪场之一。

固定资产投资2000多万元,设备全部由国外引进;一次性从丹麦SPF核心场引进长白、大白、杜洛克种猪313头,创国内近几年引进之最;由韩国九施集团20余年育种经验的专家负责育种工作,确保每头出场种猪的品质。

可以肯定,双汇九鑫牧业有限公司必将以其优秀的种猪、卓越的管理和完善的服务,为当地乃至全国的种猪品质改良做出巨大贡献!九鑫牧业GGP农场农业示范区(2)双汇万东牧业简介。

万东牧业是河南双汇投资发展有限公司与日本盛万樱农场株式会社合资兴建的一家大型现代化养殖企业,主要从事种猪的繁育,总投资2亿元,下设三个农场,总占地面积1500亩,年生产能力为存栏母猪6000头,出栏种猪、商品猪12万头,其中:GGP农场占地面积320亩,生产规模存栏GGP母猪1000头,年提供GP种猪6000头。

GP1农场占地面积550亩,生产规模存栏GP母猪2500头,年提供PS种猪20000头。

GP2农场占地面积480亩,生产规模存栏GP母猪2500头,年提供PS种猪20000头。

2004年6月一次性从丹麦引进大约克、长白、杜洛克曾祖代种猪576头,是国内目前设备最为先进、技术力量最为雄厚、投资规模最大、生产能力最强的大型种猪繁育场,育种技术由日本最负盛名的育种专家中野先生负责。

万东牧业GGP农场外景(3)双汇集团饲料厂简介双汇集团饲料厂是由双汇集团独资兴建的大型饲料生产企业,公司在漯河市双汇工业园内,总投资5700万元,从意大利引进具有当今国际先进水平的自动化饲料生产线,采用日本、韩国、丹麦配方技术,年产预混料、浓缩料、全价料等饲料20万吨。

其生产的“旺师傅”牌饲料除自己农场使用外,已覆盖河南省各县市及周边省市。

几大原料生产基地使得其肉质更加的鲜美。

3、双汇的物流生产系统从仓储、配送、运输等业务逐步发展成全方位的综合物流服务,是双汇物流企业的发展之道,也是双汇物流一直在走的一条路。

以人为本,重视人才理念是指导着双汇物流不断发展;优质高效、诚信务实促使着双汇物流努力提升自己。

双汇物流始终抱着虚心的态度,不断学习先进,不断为客户创造最大价值,踏踏实实地探索着企业发展之路。

对人才的重视、对信息化的重视、对公司文化的重视,正是双汇物流成长的体现,在双汇物流业壮大的同时,更体会到了管理者思想的进步。

漯河双汇物流运输有限公司地处漯河高新技术开发区双汇工业园,临近京珠高速公路和107国道。

作为第三方物流公司,双汇物流主要提供仓储、配送、运输、货代等业务以及为客户提供物流解决方案。

公司拥有大跨间月台式结构的高低温万吨仓库,大型货车方便进出;并且有着自己得作业管理、信息管理系统和专业管理人员,这也保证了双汇物流有一定能力为广大客户提供一流的物流服务。

4、双汇的现代生产技术最近,双汇集团开发出自动化包装设备——自动摆肠机,该机目前已获得国家新型实用技术专利权。

“以前都是人工包装,现在实现了自动化,效率提高5倍多。

”双汇集团国家级技术中心主任李红伟说。

双汇集团董事长万隆介绍说,这种自动化包装设备只是双汇1000多项创新成果中的一项。

双汇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化工包装事业部总经理王国强表示:今后几年双汇还将进行PVDC复合膜应用领域的开发,现在已开发成功应用于中、低温肉制品包装的PVDC拉伸膜,下一步双汇重点推广其在中、低温肉制品上的应用,同时将其应用领域拓宽至农药、酒类、水果等包装上。

多年来,双汇集团始终把技术和产品创新作为推动企业发展、保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1996年,双汇首次性引起四条PVDC生产线,两条加拿大生产线,使用美国Dow树脂;两条日本吴羽生产线,使用日本吴羽树脂。

1997年,双汇成功实现对加拿大生产设备的改造,实现了加拿大生产线可以使用日本原料的突破。

1998年双汇开发出新树脂,大大降低了原料采购成本,由最初的12万元/吨降到5万元/吨。

2002年双汇自主设计高产能螺杆,提高单机产能58%,降低生产成本,将进口设备的价格大幅下压。

2003年,双汇在中国首家实现PVDC树脂国产化。

目前,双汇集团包装事业部拥有14家子公司、一个研究所,21条PVDC生产线,年产PVDC薄膜1.8万吨。

双汇集团的产品包括PVDC 树脂、PVDC包装基材及PVDC复合膜、PVDC肠衣膜、多层共挤高阻隔热收缩膜、塑料复合包装袋、多功能农用膜、纸箱、不干胶标签等共八大系列、1000多个品种。

王国强说:“我们的突破口是将PVDC做出优势,如果在某个行业有大的突破,将考虑引进多层共挤的PVDC生产线,以进一步提高质量,降低成本。

”双汇集团通过产品的不断创新,来满足消费者个性化的需求。

目前,双汇集团已形成了400多个肉制品系列的600多个产品,仅冷鲜肉产品就达200多种。

双汇集团业绩每年以超过30%的速度递增,2005年销售收入预计突破200亿元。

肉类工程中心是河南省首批招投标产生的工程中心之一。

自2002年组建以来,三年间,中心的科研开发实力与研发能力上了新台阶,在冷却肉工艺流程设计、冷却肉护色技术、冷却肉保鲜技术、汁液流失控制技术、发酵剂产业化研究、传统肉制品原料标准化、包装工艺及质量控制方面研究取得重大突破,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市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鉴定成果6项,部分项目水平国内领先,4项技术在企业成功推广应用,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截止2004年底,双汇集团共申报专利78件,其中发明专利8件,实用新型专利3件。

部分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清单:5、双汇的物流供应系统早期的供应链作为制造业的一个内部过程,其主要功能即把从外部采购的原材料,通过生产过程转化为产品并进行销售等活动,最终由各级批发商或零售商传递给用户。

这就使每个企业都有各自的供应链流程,而这些独立运作的流程往往造成了企业间的目标冲突。

(1)上下游共链接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企业的内部供应链流程开始逐步向外扩充。

时至今日,供应链管理已涵盖了由原材料供应商到分销配送商,直至最终消费者间物资、信息和资金流动的管理过程,将企业内部价值链延伸到整个生存共同体,以厂商为中心,协同上游供货商和下游流通销售渠道,涉及到供应商管理、采购管理、库存管理、定货管理、信息管理、渠道管理和客户管理等多个环节。

具体而言,在这样一个供应链上每个企业不再是孤立的,它需要与供应链上其他的上、下游企业缔结多种业务关系。

针对上游供应链方面,企业需要与供应商结成长期、稳固的伙伴关系,从而保证以最低的成本、最短的时间获得有效的资源,达到双方的互惠互利;对下游供应链方面,企业为使自己的产品和服务赢得较大的市场、较多的客户,非常重视这方面的管理,希望更好地开拓市场、提高客户忠诚度,争取新客户并维护老客户。

(2)单个点非链条国内许多跨地区、跨行业经营的大型集团企业,它们的销售终端和总部都实现了信息化,但终端与总部之间,从上游供货商、生产商、仓储、运输到下游专卖店、销售分公司的信息传递问题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换言之它们的信息化只实现于单个“点”,而没有带动整个供应链“链条”。

而供应链信息传递滞后导致的直接结果即数据缺乏准确性和及时性,企业对市场缺乏有效了解,同时决策也受到了严重影响。

于是,一方面原有的销售渠道会逐步流失到其他公司以维持自身发展;另一方面,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将使商品价格越来越低,毛利不断下降,而即使价格降到极限,可能还是很难将竞争对手甩在后面。

如果不能及时、高效地汇总、分析并交流来自各方面的需求信息,实现企业或集团的统一采购、统一组织生产、统一物流配送和统一组织销售等,企业将无法从整体上有效地控制采购、生产、仓储、运输、配送、销售等物流环节的效率和成本。

(3)集成化供应链管理系统供应链系统的健全和高效与否已关系到整个企业竞争能力的高低。

这些都使企业不得不对自身原有的供应链系统重新检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