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社会心理学》人际吸引与人际排斥部分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请选出正确的或最确切的答案。
1.人与人之间由于积极的认知与情感体验而在心理和行为上的相互趋近倾向被称为()。
A 人际吸引
B 积极情感
C 喜欢D友谊
2.交往双方的个性特点、心理需要和满足途径正好成为互相补充的关系,从而增加了人际
吸引力,这种现象称为()。
A 互偿
B 吸引C补偿D互补
3.人际交往中一方的某些特点满足了另一方的心理需要,从而使一方对另一方产生了吸引
力,这种现象称为()。
A 互补
B 吸引
C 代偿D补偿
4.“办公室恋情”作为一种社会心理现象,促成其“人际吸引”的因素是()。
A 相貌
B 熟悉
C 恐惧D寂寞
5."远亲不如近邻",这种说法反映了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之一是( )。
A 接近B相异C相似D互补
6.一些不出名的影视演员希望通过多上镜头“混个脸熟”,从而为自己争取“出名”的机
会,这其中利用的“人际吸引”因素是()。
A 独特
B 相貌
C 熟悉
D 接近
7."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种说法反映了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之一是( )。
A 相似
B 熟悉C接近 D 相貌
8.拜恩(D. Byrne,1971)在进行态度相似性与人际吸引关系的研究时,为了排除或控制
与态度无关的变量(如外貌、人格)的影响,发展出的一种技术是()。
A 空椅子B角色扮演C虚构/虚拟他人D情境模拟
9.由于增加接触而变得熟悉起来,从而提高了人际吸引力,这种现象被称为()。
A近因效应B马太效应C单纯接触效应D接近效应
10.根据单纯接触效应,能够引起人产生好感的因素是,()。
A 相貌B接近C相似D熟悉
11.“单纯接触效应”发生的条件是:人们对于所接触的对象的印象不能是()。
A 正性的B中性的C负性的D陌生的
12.“相似引发好感”,但这种相似不能是()。
A 认可的B中性的C积极的D负性的
13.熟悉程度与人际吸引力的关系呈()。
A “倒U”关系B正态分布C正相关D负相关
14.当人们的兴趣、需要或人格特点相左时,“增加接触”所导致的结果可能是()。
A 喜欢B接近C好感D冲突
15.当人们的兴趣、需要或人格特点相近或相同时,“增加接触”所导致的结果可能是()。
A 喜欢B接近C反感D冲突
16.随着陌生人之间熟悉程度的增加,人们的喜欢程度也可能会随之()
A 减少B增加C持平D消失
17.在异乡,“老乡”关系往往成为联系人们情感的一种纽带,造成这种人际吸引现象的原
因是()。
A 接近B乡音C地域D相似
18.在异乡,“老乡”关系往往成为联系人们情感的一种纽带,造成这种人际吸引现象的原
因是()。
A 接近B乡音C地域D相似
19.当灾难和危险降临的时候,即使是原本不熟悉的人也容易凝聚起来,造成这种亲和需要
的原因是()。
A 接近B相似C相异D恐惧
20.“犯错误效应”是指:人在犯错误时个人吸引力会()。
A 下降B上升C保持不变D消失
21.才能与人际吸引力的关系呈()。
A “倒U”关系B正态分布C正相关D负相关
22.根据的“形容词选择”研究,最具人际吸引力的心理品质是()。
A 公正B大方C真诚D勇敢
23.人对于一定对象的积极情感体验和心理上的向往倾向被称之为()。
A 好感B喜欢C亲和D爱慕
24.人与人之间由于消极的认知与情感体验而在心理和行为上的相互离散倾向称为()。
A 人际疏离B人际排斥 C 人际竞争 D 人际冲突
25.常见的人际排斥现象不包括()。
A 嫉妒B竞争 C 冲突 D 争论
26.在现实或想象中,对于他人已经得到、或可能得到某种利益的情形所产生的一种具有攻
击倾向的消极态度被称之为()。
A 排斥B嫉妒 C 焦虑 D 敌意
27.嫉妒与羡慕的本质区别在于是否具有()。
A 攻击倾向
B 向往心态
C 明确态度
D 行为倾向
28.当人们察觉到他人得到了自己所看重的利益时,当下直接产生的嫉妒体验被称之为
()。
A 内隐嫉妒B外显嫉妒C反应性嫉妒D怀疑性嫉妒
29.仅仅是担心他人会得到自己所看重的利益而产生的嫉妒,是()。
A 内隐嫉妒B外显嫉妒C怀疑性嫉妒D反应性嫉妒
30.嫉妒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
A 行为B态度C意向 D 敌意
31.嫉妒发生的基础是()。
A 情境认知B情感体验C攻击意向 D 敌意累积
32.在下列选项中,嫉妒较少发生的情形是()。
A 见到他人得益B他人可能得益C想象他人得益 D 没人能够得益
33.对别人得到或拥有的东西(或生存状态)具有一种向往的态度,但对拥有者本人没有攻
击倾向或负性态度,这种情形被称之为()。
A 羡慕
B 嫉妒
C 向往
D 渴望
34.“当人眼睛是黑的时,心是红的;当人的眼睛变红时,心就黑了”,这段春晚小品台词
描述的社会心理现象是()。
A 羡慕
B 嫉妒
C 向往
D 渴望
35.只在内心产生嫉妒的体验而在情绪与行为上无明显的外部表现,这种情形被称之为
()。
A 内隐嫉妒
B 外显嫉妒
C 不完全嫉妒
D 内向嫉妒
36.对比自己社会地位高的对象的嫉妒被称之为()。
A 上行嫉妒
B 平行嫉妒
C 下行嫉妒
D 强势嫉妒
37.对比自己社会地位低的对象的嫉妒被称之为()。
A 上行嫉妒
B 平行嫉妒
C 下行嫉妒
D 弱势嫉妒
38.对与自己社会地位相当的对象的嫉妒被称之为()。
A 上行嫉妒
B 平行嫉妒
C 下行嫉妒
D 平等嫉妒
39.对比自己社会地位高的对象的嫉妒被称之为()。
A 上行嫉妒
B 平行嫉妒
C 下行嫉妒
D 优势嫉妒
40.由于社会地位和力量的差距,上行嫉妒的攻击形式通常表现为()。
A 内隐主动攻击
B 外显主动攻击
C 内隐被动攻击
D 外显被动攻击
41.由于存在社会评价的压力,在矛盾没有激化前,下行嫉妒通常表现为()。
A 内隐攻击
B 外显攻击
C 隐蔽攻击
D 公开攻击
42.在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嫉妒发生的主观原因的选项是()。
A 被剥夺感
B 不公平感
C 无安全感
D 满足感
43.引发嫉妒的根本原因是()。
A 主观因素
B 资源不足
C 机会排他
D 客观因素
44.不属于嫉妒作用的选项是()。
A 动机作用
B 维护自尊C维护人缘 D 保护自我
45.在应对他人嫉妒的方法中,不合适的是()。
A 低调处事
B 冲突对抗C认知调整 D 行为控制
46.竞争是个人或群体在追求同一目标的过程中对他人产生的()。
A 争夺性行为B攻击性行为 C 排斥性行为D反社会行为
47.当社会比较导致不公平感和嫉妒时,不适用于减弱或消除嫉妒的方法是()。
A 重新评价自己
B 重新评价他人C改变比较对象 D 改变比较时机
48.在可以选择合作或竞争的情境中,人们会优先选择竞争,这种现象被称为()。
A 竞争本能
B 竞争倾向C竞争优先D竞争优势
49.多依奇等人进行的关于合作与竞争研究的一个经典实验名称是()。
A囚犯困境B卡车运输C华尔街游戏D社区游戏
50.资源与机会的不足,对未来缺乏安全感和控制感,社会比较所产生的差距感,超越对方
的动机,以及对情境的不同解读等等都会导致竞争行为的()。
A 增加
B 减少C化解 D 转化
51.人在彼此关系中表现出来的一种高度对抗的行为状态就是()。
A 对抗B矛盾C敌意D冲突
52.不属于冲突形成与发展阶段的选项是()。
A 酝酿B对抗C平息D冲突
53.人在彼此关系中表现出来的一种高度对抗的行为状态就是()。
A 对抗B矛盾C敌意D冲突
54.冲突中的一方向对方施加压力和影响,要求对方放弃原来的对立要求来顺应自己,这种
冲突解决策略是()。
A 协商B控制C妥协D分离
55.冲突各方通过直接接触或第三方调停,找到一个能使各方利益最大化的解决方案,这种
冲突解决策略是()。
A 协商B控制C妥协D分离
56.冲突的一方或各方降低原来的要求,以求得冲突解决,这种策略是()。
A 协商B控制C妥协D分离
57.冲突一方或多方在冲突没有解决、或者是无望解决的情况下的“退出”行为属于()。
A 协商B控制C妥协D分离
二、简答题。
(每题5分,共10分)
1.人际吸引与人际排斥的原因是什么
2.人际吸引与人际排斥的情形有哪些
3.如何评估人际吸引与人际排斥的程度
4.在恪守科研伦理的前提下,如何对人际排斥现象进行实验研究
5.如何把有关人际吸引与人际排斥的理论用于管理与咨询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