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二政治哲学提纲、知识点

高二政治哲学提纲、知识点

高二政治哲学提纲一、哲学统论1、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哲学是“爱智之学”,哲学的任务就是寻找光明,指导人们正确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2、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就是世界观。

(世界观人人都有)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3、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4、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

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哲学不是“科学之科学”)5、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包括思维和存在的第一性问题(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和同一性问题(区别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6、唯物主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和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第一意识第二,意识具有主观能动性。

优点:正确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是现时代的思想智慧,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伟大思想武器。

7、唯心主义:主观唯心: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识,感觉)夸大为唯一的实在。

当成第一性的东西,认为客观事物以及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

客观唯心: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

8、下列说法均属于唯物主义:·天地合气,万物自生。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天地合而万物生。

·实事求是,求真务实。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人病则忧惧,忧惧则鬼出。

·气者,理之依也。

9、下列说法均属于主观唯心:·掩耳盗铃。

·画饼充饥。

·望梅止渴。

·郑人买履。

·削足适履。

·物是观念的结合,存在即被感知。

·我思故我在。

·心外无物。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

·人的理性为自然立法。

·心想事成,梦想成真。

10、下列说法均属于客观唯心: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理生万物。

上第七天创造世界。

现实世界是理论世界的影子。

11、哲学属于文化范畴,经济和政治决定文化,文化反映并反作用于经济和政治。

真正的哲学之所以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是因为它正确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牢牢的把握了时代的脉搏,正确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

任何反映自己时代的客观要求和历史趋势的哲学,都可以成为这一时代社会变革的先导,推动时代的步伐,指导社会的变革。

12、马克思主义有着深厚的阶级基础,自然科学基础和理论来源。

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

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自然科学基础: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

理论来源: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

注:如果题目指明是说“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那么只有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

马克思主义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有机统一。

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第一次将实践引入哲学范畴。

二、唯物论1、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客观实在:除意识以外,世界上万事万物的共同属性。

从猿到人的演化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性作用。

2、运动是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离开物质谈运动——主观唯心。

离开运动谈物质——形而上学。

3、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物质的唯一特征是客观实在。

4、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方法论: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不能违背它,一旦违背,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在客观规律面前,人不是无能为力的,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5、意识:从意识的起源来,它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从意识的生理基础看,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人脑的机能。

从意识的内容上看,它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

从意识本质上看,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

正确的、错误的、具体的、抽象的、过去的、现在的、将来的意识(一切意识),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6、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

先有物质,后有意识。

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主观符合客观。

(2)意识能动的认识世界(意识能反映物质):目的性,计划性,主动创造性,自觉选择性。

方法论:坚持可知论。

意识能动的改造世界(意识反作用于物质):对改造客观世界有指导作用,对人体生理活动有调控作用。

方法论:要重视精神(意识)的作用。

三、认识论1、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

2、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1)实践决定意识,认识依赖于实践。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2)认识反作用于实践:正确的认识指导实践取得成功,错误的认识使实践误入歧途,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

(1)(2)共同的方法论:在坚持实践第一的前提下,重视认识的作用。

发挥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3、真理的含义:标志着主观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真理的最基本属性是客观性。

真理是有条件的真理是具体的4、认识具有反复性。

认识具有无限性。

条件性:从认识的主体看:人们的认识总是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还会受到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因素等条件的限制。

从认识的客体看:客观事物是复杂变化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有一个过程。

认识无限性的意义: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四、辩证法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总特征),矛盾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根本性质)。

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问题的根本方法。

1联系:(1)联系具有普遍性:一切事物和周围事物联系着;事物内部各部分、要素相互联系;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整体。

方法论: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孤立看问题。

(2)联系具有客观性:联系是客观的,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方法论: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陷入主观随意性和诡辩论。

(3)联系具有多样性: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多种多样。

方法论: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为转移。

(4)整体和部分的联系:Ⅰ、整体和部分相互区别:①含义不同: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数量是一;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数量是多。

②地位、作用和功能不同: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帅着部分,整体具有部分根本没有的功能。

当部分有序、合理时,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当部分无序、不合理时,整体功能小于部分功能之和。

Ⅱ、整体和部分相互联系:①整体离不开部分,整体由部分构成,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②部分离不开整体,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部分。

方法论:(1)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树立全局观念,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最优目标。

(2)要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发展。

(3)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基本特征:整体性,有序性,内部结构优化趋向。

)注:“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间都存在联系”,这句话是错误的,因为联系是有条件的。

以下说法体现了整体和部分相互联系:部分对整体:一着不慎,全盘皆输。

画龙点睛。

牵一发而动全身。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一失足成千古恨。

整体对部分:国兴则家昌,国破则家亡。

大河有水小河满,大河无水小河干。

2、发展发展的实质: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发展,运动,变化的关系: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是一般的变化。

变化既有上升的、向前的、进步的,也有下降的、向后的、退步的。

发展是上升的,向前的,进步的变化。

以下说法均体现了发展: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可持续发展。

与时俱进。

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1)发展的普遍性:自然界是发展的,人类社会是发展的,人的认识是发展的。

方法论: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反对静止看问题。

(2)发展的状态:量变和质变内容:①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

事物的发展都是首先从量变开始的。

没有量变作准备,就不会发生质变。

②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事物的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又必然会引起质变。

③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事物在新质变基础上开始量变。

事物是不断经过“量变——质变——新的量变——新的质变”永不停息地向前发展的。

方法论:①坚持适度原则。

②重视量的积累。

(反对急于求成,“激辩论”)③要抓住时机,促成发展。

(反对优柔寡断,“庸俗进化论”)以下说法均体现了量变与质变: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合抱之木,生于毫木。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水滴石穿,绳锯木断。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防微杜渐。

过犹不及。

(3)发展的趋势: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内容:①前途是光明的原因:新事物符合客观规律。

旧事物违背了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

新事物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反映了社会的基本要求,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②道路是曲折的原因:新事物的发展总是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完善的过程。

新事物产生初期有弱点和不完善的地方,人们对新事物认可有一个过程。

旧事物开始时比较强大,顽强抵抗,扼杀新事物。

方法论:既要看到光明的前途,充满信心,积极进取。

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敢于接受挫折和考验,在曲折的道路上问鼎事业的辉煌。

(4)发展的原因:内因和外因。

内因是根据,外因是条件。

内因决定事物,外因影响事物。

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3、矛盾(1)矛盾的含义及其意义:矛盾是对立统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