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物理声学
选择nx,ny, nz为一组不全为零的非负整 数,就为一种振动方式。 房间尺寸Lx,Ly,Lz的选择,对确定共 振频率有很大影响。例如,一个长、宽、 高均为7m的房间,在10种振动方式时 的最低共振频率,计算出来如下表:
可以通过改变房间的尺寸来改变共振频率 的分布
3、混响 (1)概念:当声源在一封闭空间内开始辐 射声能时,声波即同时在空间内开始传播。 当入射到某一界面时,部分声能被吸收, 其余部分则被反射。在声波继续传播中, 又第二次、第三次以至多次地被吸收和反 射。这样,在空间内就形成了一定的声能 密度。随着声源不断供给能量,室内声能 密度将随时间增加面增加,达到一个稳定 状态(即维持不变的状态)。
2、折射:声音遇到不同介质分界面时除了 反射外,还要发生折射。
3、衍射:声波传播遇到障碍物或建 筑构件,当这些障碍物或建筑构件的尺度 比声波波长大时,在其背后出现盲区,称 为“声影”区,同时还会出现声音绕过障 壁边缘进入声影区的现象,这种现象称为 声音的衍射。 4、扩散:声音遇到凸形界面时会分 解成许多小的比较弱的反射波,这种现象 称为扩散。注意这些表面的突出部分最小 应相当于入射波长的1/7才能起到扩散的 作用。
3、声压:声波引起大气压强的变化称为声
压p(N/ m2),声压与声强有下面关系:
I
2 p
0c
其中:p——有效声压 ρ0 ——空气密度(1.225kg/ m3) c——空气中的声速
4 、声音的级和分贝 人耳的从能听到的最低声强(可听阈) 为10-12W/m2(2×10-5pa)到感觉到耳痛 的最大声强1W/m2(20Pa)之间,相差一万 亿倍,量程太大,直接用声强或声压来度 量很不方便,此外人耳对声音大小的感觉 并不与声强或声压值成正比,而是近似地 与它们的对数值成正比。因此经常用对数 来表示。如果以10倍为一“级”,最低可 听阈的声音为基准,用对数来进行标度, 产生不同的声级。单位均为分贝dB
计算式为:
c 2 nx L x n y nz L L y z
2 2 2
f nx ,ny ,nz
其中: fnx,ny,nz—简正频率(Hz) Lx,Ly,Lz——分别为房间的3 个边 长 C——为空气中的声速 nx,ny, nz——分别为任意正整数
2、声强:在声波传播过程中单位面积 波阵面上通过的声功率称为声强,
记为I,单位为W/m2,声源均匀地向周围 辐射声能时称为球面辐射,围绕声源半径 r(m)处的球面上(球面积为S=4πr2)的声 强I为:
W I 2 4r
即点声源的声强I与声功率W成正比,与 离开声源的距离按平方成反比。这一规律 称为“平方反比定律”。
引起人耳膜的 振动,最终产 生了声音的感 觉。 3、声音的方向 性 大多数时候研 究的声源是可 以看作点状的, 这时,声音是 向所有方向传 播的。声
波在空气中的传播是以球面波的形式传播
声音的传播称为声速c,它取决于传播介 质本身的弹性(空气压缩系数κ)和惯性 (空气密度ρ)。三者的关系为:
c
对于音乐厅和音乐录音棚则需在标准频率 的下限和上限各延伸一个倍频,即增加 63Hz和8000Hz。 (2)音调:频率的高、低的听觉属性是音 调,频率越高音调就越高。 (3)音色:单频音称为纯音,其特点是单一 音调,如果在单音中加进了一些附加的频 率,就称为复音,在复音中最低频的音称 为基音,比基音音调高的成分为泛音,泛 音对音调增加了有特色的音质,即为音色。
(1)声强级
I LI 10 lg I0
其中: LI——声强级(dB) I0——基准声强,其值为10-12W/m2。 I——所研究声音的强度,(W/m2)。
(2)声压级
p L p 20 lg p0
其中:Lp——声压级(dB) p0——基准声强, 其值为2×10-5N/m2。 p——所研究声音的强度, (N/m2)。
2
如果一点距离声源P为r1处的声压级 为Lp1,距离为r2处的声压级为Lp2,则有
Lp 2
r2 L p1 20lg r1
如果r1与r2相距n倍则有
Lp 2 Lp1 20lg n
从这里看到,距离增加一倍,减少6dB。
(2)线声源随距离的衰减 A、无限长线声源: 对无限长线声源,当声源单位长度 的声功率为W时,其在距声源r 远处的声 强 I=W/ 4πr,其声压级为:
声音传播的是能量,不是物质的质点,只 要能量在空间的分布强弱不同,就体现出 声音的方向性。
5、声源的种类 (1)点声源:单个振动的物体,可以看作 是一个点,这种声源,称为点声源。其特 点是声源的尺度比辐射的波长小得多。点 声源以球面波的形式传播声音。如扬声器、 汽车发动机等发声源。 (2)线声源:许多靠近的单个声源沿一 直线排列,形成线声源,这种声源是以柱 面波的形式传播声波的。
有下面规律: a、低音调的声音,特别当响度相当大时, 对高音调的声音产生较显著的掩蔽作用; b、高音调的声音对低音调的声音只产生 很小的掩蔽作用; c、掩蔽和被掩蔽的音的频率越接近,掩 蔽作用越大,当频率相同时,一个声音对 另一个声音的掩蔽作用最大。
C、哈斯效应——回声感 当声源传来的声音和以一次反射回来 的声音,相继到达人耳,其延迟时间小于 30 ms时,人耳不能区分出来,当两个声 音的时差达到50ms时(声程差达到 17m),人耳就能区分出它们来自不同的 方向,这后一个声音就有可能成为回声。 回声妨碍语言和音乐的良好听闻,必须加 以控制。
建筑声学
第十章建筑声学基本知识 一、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1、声源:声音是物体振动引起的机械波。这个 振动的物体就称为声源。 2、声音的传播:由声源产生的机械波可通过固 体、液体和空气介质进行传播。人耳听到的声 音主要是在空气介质中传播的纵波。 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原理:由于物体的振 动,改变了邻近空气质点的压缩和稀疏,而空 气质点的这种疏密状态又依次传向较远的质点, 最后到达人耳,
(3)面声源:一个大的振动体的表面,声 波接近平面,也可以看作许多点声源放 在一个平面上。 二、声音的计量 表述声音在空气介质中传播时的客观量 有声功率、声强和声压。 1、声功率:指声源在单位时间内向外辐射 的能量。记作W,单位是瓦(W)、毫 瓦(mW)和微瓦(μW)。声功率是声 本身的一种特性。
时,叠加后产生的波称之为“驻波”。 平面波垂直入射到全反射的壁面时,入射波与 反射波的叠加也产生了驻波现象。
2、房间共振 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反射物形 成反射声波,入射声波与反射声波发 生叠加,特别是当声波在两片平行的 墙壁体传播时,这种叠加可能使声压 达到最大时,这种现象称为共振。 房间是一个由建筑材料的共振系 统,对矩形房间,发生共振的频率
1
四、房间共振和混响时间 1、波的干涉和驻波 干涉:具有相同频率、相同相位的二个波 源所发出的波相叠加时,在波重叠的 区域内某些点处,振动始终彼此加强, 面在另一些位置,振动始终互相削弱 或抵消,这种现象叫做波的干涉。干 涉现象总是出现在波程差为 2n(λ/2)和(2n+1)(λ/2)处。
驻波:当两列相同的波在同一直线上相向传播
Lp Lw 8 10lg r
因此距离每增加一倍,就下降3dB。
B、有限长线声源 距离较近时,距离每增加1倍,声压 级降低3dB,距离较远时,距离每增加1 倍,声压级降低6dB。 (3)面声源随距离的衰减 当观测点与声源距离较近时,声能无 衰减,当远离声源时,声压级降低为3~ 6dB。
三、声音的反射、折 射、衍射、扩散、 吸收和透射 1、反射:声波在传 播过程中遇到介 质密度的变化时, 就会产生反射。 分平面反射和曲 面反射
其中:T60——为混响时间(s) V ——为房间容积(m3) Sα——房间的总吸声量(m2)
Sα 1S1 2 S2 n Sn
在工程中更多用的是伊林公式:
0.161 V T60 S ln(1 )
——为平均吸声系数,其计算式为:
1S1 2 S 2 n S n
p1 2
p p
2 1
2 2
如果两个声源的声压相等,则叠 加后的总声压级为:
2p p Lp 20lg 20lg 10lg 2 p0 p0
如果多个不相干涉的声源,对某一点 的声压值为p1、 p2、„、pn,且相等的话, 则总声强为:
p
则
p p ... p
2 1 2 2
2 n
np p Lp 20lg 20lg 10lg n p0 p0
6声音在室外的传播
(1)点声源随距离的衰减 在自由声场中,声功率为W的声源 为球面波的形式向外辐射能量,在距声 源r处的声强为I=W/ 4πr2,用声压级表 示为:
L p L w 10 lg 4 10 lg r Lw 11 20 lg r
S1 S 2 S n
S1、S2、…Sn——室内界面不同材料 的表面积(m2) α1、α2、…αn——不同材料的吸声系 数。
五、人耳和听觉特性 1、音频、音调和音色 频率、音调和音色是声音的三要素,也 是声音的重要属性。 (1)频率:质点每秒钟振动的次数(Hz) 人耳对声音的反应范围是20~20000Hz 。 在建筑声环境中,下面的频率具有代表 性: 125,250,500,1000,2000, 4000Hz
5、声音的吸收 在声音的传播过程中,由于振动 质点的摩擦,将一部分声能转化成热 能,称为声吸收。在考虑远距离声传 播时,需考虑声吸收的影响。 声波投射到建筑材料和构件时引 起声吸收,吸收量的大小取决于材料 的有关特性和表面有关状况和构造等。
材料的吸声效率是用材 料对某一频率声音的吸 收系数来衡量的。 吸声系数(α)是指被 吸收的声能与入射声能 之比。 α=1:声音全部被吸收 α<1:声音部分被吸收 常用下式定义吸声系数
特别当声源停止发声后,声音衰减 60dB所经历的时间,对室内音质和听闻 有重要意义。称为混响时间。在室内混 响研究中,最为重要的是室内声音在达 到稳定状态后声源停止发声后声压级衰 减60dB所经历的时间T60,称为房间 混 响时间,其计算有下面公式:(塞宾公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