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上海中等职业学校(三校生)语文综合模拟试卷之十二

上海中等职业学校(三校生)语文综合模拟试卷之十二

语文综合模拟试卷之十二(满分100分,检测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共3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5题(10分)低碳生活处处可为①面对环境的恶化,科学家都鼓励人们过低碳生活。

那么,什么是低碳生活呢?②低碳生活涉及碳足迹,碳足迹表示个人或者一个团体的碳耗费量,是测量某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口因每日消耗能源而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对环境影响的一种指标。

第一碳足迹是因使用化石能源而直接排放二氧化碳,比如一个经常坐飞机出行的人会有较多的第一碳足迹,因为飞机飞行会耗大量燃油,排放出大量二氧化碳。

第二碳足迹是因使用各种产品而间接排放的二氧化碳,比如消费一瓶普通的瓶装水,会因它的生产和运输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而带来第二碳足迹。

碳足迹越大,说明你对全球变暖所要负的责任越大。

碳足迹越小,说明你对环境的保护做出的贡献越大。

③就个人而言,每个人可以从自我做起,从生活中的细节做起,尽量减低碳足迹选择低碳生活。

例如,少开一天车,少吃一顿肉食大餐,少用一次性筷子,少开一盏灯等等,都可以减少碳足迹;甚至用餐做菜时选择烹饪方式也可以减少碳足迹。

以土豆为例,用烤箱烘烤土豆产生的二氧化碳比用锅煮的要多,而用锅煮产生的二氧化碳又比微波炉做产生的多。

所以,用微波炉做土豆就是一种更好的低碳生活。

④另外,棉布衣服与化纤衣服,爬楼梯与坐电梯,走路与开车等等,都是前者是低碳生活,后者是高碳生活。

生产化纤衣服要消费更多的石油和能源,排放更多的二氧化碳,所以应当选择棉布衣服。

在家居用电上,使用风电或水电等清洁能源产生的碳排放会比使用热电低。

在交通出行方面,小排放量汽车在同距离时碳排放量较少,应大力推广小排量节能环保型汽车。

⑤尽管低碳生活值得提倡,但是,由于工作需或其他原因,人们不时会进入高碳生活。

这时就应当对自己的高碳生活进行补偿。

这种补偿就是所谓的碳中和。

碳中和指的是,人们可以计算自己日常活动(生产)直接或间接制造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如果过高,则可以通过植树等方式把这些排放量吸收掉,或者计算抵消这些二氧化碳所需的经济成本,然后个人付款给专门企业或机构,由他们通过植树或其他环保项目抵消大气中相应的二氧化碳量,以达到降低温室效应的目的。

可以说,碳中和就是人们对自己高碳生活的补偿。

⑥因此,人类的低碳生活处处可为.1.本文围绕“低碳生活处处可为”谈了哪几个方面?请简要概括。

(2分)2.“生产化纤衣服要消费更多的石油和能源排放更多的二氧化碳”一句中为什么连用两个“更多的”?(2分)3.第③段画线部分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其作用是(2分)4.从全文看,主要内容是介绍“低碳生活”,但为什么还要谈“高碳生活”?(2分)5.对选文内容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2分)A.碳中和是指社会对高碳生活的补偿.B.第一碳足迹是因使用各种产品而间接排放的二氧化碳.C.碳足迹的大小和你对环境保护做出的贡献大小成正比。

D.判断低碳还是高碳的标准是直接排放二氧化碳的量的多少。

(一)1.(1)从碳足迹谈什么是低碳生活;(2)个人日常生活可以减少碳排量,选择低碳生活;(3)面对高碳生活应利用碳中和进行补偿,降低碳排放。

(每点1分,答对两点即可)(2分)2.两个“更多的”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它强调了与生产棉布衣服相比,生产化纤衣服将带来更多的碳排放。

说明了生活中通过选择衣服也可以选择低碳生活。

(语意相近即可)(2分)3.运用人们生活中熟悉的例子,说明了生活中个人是可以选择低碳生活的。

(2分)4.①高碳生活是无法回避的,必须正视因此写高碳生活是对前面低碳生活内容的补充,使文章内容更加全面、完整。

(1分)②高碳生活通过补偿可以降低碳排放,因此谈高碳生活有助于加强对“低碳生活处处可为”这一认识的理解。

(1分)5.C(2分)(二)阅读下文,完成第6~10题(10分)失根的兰花①顾先生一家约我去费城郊区的一个大学看花。

汽车走了一个钟头的样子,到了校园,校园美得像首诗,也像幅画。

依山起伏,古树成阴,绿藤爬满了一栋栋小楼,绿草爬满了一片片的坡地;除了鸟语,没有声音。

像一个梦,一个安静的梦。

②花圃有两片,一片是白色的牡丹,一片是白色的雪球;如在海的树丛里,闪烁着如星光的丁香,这些花全是从中国来的吧!③由于这些花,我自然而然地想起了北平公园里的花花朵朵,与这些花简直没有两样。

然而我怎样也不能把童年的情感再回忆起来。

我不知为什么,我总觉得这些花不该出现在这里。

他们的背景应该是来今雨轩,应该是谐趣园,应该是宫殿石阶,或亭阁的栅栏。

因为背景变了,花的颜色也褪了人的情感也落了。

泪,不知为什么流下来。

④十几岁,就在外面飘流,泪从来也未这样不知不觉地流过。

在异乡见过与童年完全相异的事物,也见过完全相同的事物;同也好,不同也好,我总未因异乡事物而想过家。

到渭水滨,那水,是我从来没有见过的我只是感到新奇,并不感觉陌生;到咸阳城,那城,是我从来没有看过的,我只感觉她古老,并不感到伤感。

我曾在秦岭捡过与香山上同样红的枫叶,在蜀中我也曾看到与太庙同样老的古松,我也并没因而想起过家;虽然那些时候,我曾穷得像个乞丐,而胸中却总是有嚼菜根以自励的精神。

我曾骄傲地说:“我,到处可以为家。

⑤在夜里的梦中,常常是家里的小屋在风中坍塌了,或是母亲的头发一根一根地白了;在白天的生活中,常常是不爱看与故乡不同的东西,而又不敢看与故乡相同的东西。

我这时才恍然感悟到,我所谓的到处可以为家,是因为蚕未离开那片桑叶;等到离开国土一步,即到处不可以为家了。

⑥花搬到美国来,我们看着不顺眼;人搬到美国来,也是同样不安心;这时候才忆起,故乡土地之芬芳与故乡花草的艳丽。

我曾记得,8岁时肩扛小镰刀跟着叔叔下地去割金黄的麦穗。

而今这童年的彩色版画,成了我一生中不朽的绘画。

⑦在沁()凉如水的夏夜中,看牛郎织女的故事,才显得星光晶亮;在群山万hè()中,有竹篱茅舍,才显得诗意盎然;在晨曦的原野中,有拙重的老牛,才显得纯朴可爱。

祖国山河,不仅是花木,还有可感可泣的故事,可吟可咏的诗歌,是儿童的喧哗笑语与祖宗的静穆墓庐,把她点缀美丽了!⑧古人说“人生如萍”一一在水上漂流;是因为古人未出国门,没有感觉离国之苦,萍还有水可藉,依我看,人生如絮,飘零在此万紫千红的春天。

⑨宋末画家郑思肖画兰,连根带叶均飘于空中。

人问其故,他说:“国土沦亡,根着何处?”国,就是根,没有国的人,是没有根的草,不待风雨折磨,即行枯萎了。

⑩我十几岁就无家可归,并未觉其苦。

十几年后,国已破,却觉出个中滋味了。

不是有人说:“头可断,血可流,身不可辱”吗?我得,应该是“身可辱,家可破,国不可忘。

”6.给下面加点字注音或写出汉字。

(2分)(1)沁.()凉如水(2)群山万hè()7.第④段中说“十几岁,就在外面飘流”指的是()(2分)A.在世界各地流浪B.在美国各地流浪C.在祖国各地流浪D.在费城各地流浪8.文中画线的句子“我”曾骄傲地说:“我,到处可以为家”的原因是(请用原文回答)(2分)9.第④段中“嚼菜根用以自励的精神”是指()(2分)A.自甘清贫的精神B.穷而爱国的精神C.以苦为乐的精神D.立志事业的精神10.下列句子中,对“人生如絮,飘零在此万紫千红的春天”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A.表现了消极厌世的颓废情绪。

B.表现了春天赏花后对美好人生的真切感受。

C.表现了炎黄子孙面对大好春光,对异国乡漂泊生活的真切感受。

D.表现了生活在异国他乡的消极情绪。

(二)6.(1)qìn(1分)(2)壑(1分)7.C(2分)8.因为蚕未离开那片桑叶(2分)9.B(2分)10.C(2分)(三)阅读下文,完成第11~15题(10分)格言两面观贾凤山①格言向来为人们所崇尚,被奉为至理名言。

美好的格言文字优美,寓意深刻,闪烁着哲理的光辉,像春风一样抚慰着人们的心灵,启迪人们善待生命、热爱生活、拼搏向前。

然而,也有一些格言牵强附会,内涵浅薄,有的甚至自相矛盾,使人们在困惑时更加迷茫,无所适从。

因此,对于格言,须作两面观,既崇尚格言,又不盲目迷信格言。

②美好的格言犹如潺潺小溪,清澈见底,其内涵健康向上,清晰鲜明,品味之后会启人心智,催人奋进。

一句“知识就是力量”,不知激励多少人勤奋学习,走进科学的殿堂,在提升生产力和战斗力的伟业中铸造辉煌。

取得成绩时,一句“莫为掌声陶醉,当知天外有天”,会令人头脑清醒而不敢盲目骄傲,更谦虚谨慎地面对人生;遇到坎坷和挫折时,一句“顽强的毅力可以征服世界上任何一座高峰”,会使人丢掉沮丧,战胜失败,振奋精神,重新投入开拓进取之中。

格言“虚荣的人注视着自己的名字,光荣的人注视着祖国的事业”,能使人辨别什么是虚荣心,什么荣誉感,什么是责任感,引导人调整困惑迷茫的心态,及时校正人生的价值坐标。

总之,你的压力,你的悲哀,你的希冀,你的理想,都可以在格言中找到相应的答案。

实践证明,人们需要格言,需要具有积极意义的格言,它如同人们走路需要路标一样,会助你在迷途中选准前进的方向。

学习格言,感悟格言,你会深切地感到,格言本身也是一种生命的烛光,就像大自然的阳光,正是这种光源,为人们带来了朴实无华的真理,使人们看到了前进道路上的光明。

③格言同其他语言一样,都是一定历史时期产物,自然也具有历史的局限性。

随着时间车轮的向前滚动,有些格言成了忽闪摇yè()的烛火,落后于时代,变得有些陈腐,有些肤浅,有些偏激,失去了应有的教意义。

因此,对格言,需要与时俱进地加以认识和审视,()是那些脍炙人口、流传千古的格言,()要辩证地看待,()不能不分青红皂白地照搬照用。

众所周知,鼓励人们读书历来都讲“开卷有益”,但推敲起来,这句格言便暴露出含混笼统的弊端。

世界上既存在真、善、美,也存在假、丑、恶,书自然也不例外。

如果良yǒu()不分,饥不择食,那“开卷有益”就值得深思了,其结果往往不妙。

“战胜自己”也是一句人们再熟悉不过的格言,多年来几乎人人都喊过。

但是,如果把它推向极端,就成了一个可怕的口号,听起来和打败自己的意思一模一样。

自己都把自己打败了,还能指望别人不把自己打败,太可笑了。

当今世界最畅销书之一《牛津个人生涯设计》作者曾经指出:“成功者不说‘战胜自己’,战胜自己的事留给境界较低的人去做。

”“战胜自己的人无异于主动申请做第三流人物。

”人人都知道的“无欲则刚”这句格言,仔细推敲也有值得商榷之处。

先看看“欲望”的定义:想得到某种东西或想达到某种目的的要求。

欲望是的本能,人不能没有欲望。

从生理学讲,欲望强烈的人,当他情感冲动时,是最有力量最有造力的。

从常理上讲,欲望是人生的动力,是加速器。

所以后来也有“有欲则刚”说。

著名作家费欧文说过:“必须从正面去思考和理解欲望。

善待欲望是自信的基础,是迈成功的第一步。

谁胆敢不善待欲望,就会成为欲望的牺牲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