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票据贴现业务的风险一.什么是银行票据贴现?是指资金的需求者,将自己手中未到期的商业票据、银行承兑票据或短期债券向银行或贴现公司要求变成现款,银行或贴现公司(融资公司)收进这些未到期的票据或短期债券,按票面金额扣除贴现日至到期日的利息后付给现款,到票据到期时再向出票人收款。
中国票据市场从20世纪80年代初发展到现在,通过短短30年的时间,银行票据业务得到了快速发展,已经成为了现代商业运作中最主要的信用支付工具。
近几年,商业银行票据业务不断发展,不仅是商业银行谋取利润的重要手段,也是企业为降低筹资成本、提高资金筹集效率的主要途径。
一方面,企业通过票据贴现获得银行信贷资金的意愿不断加强;另一方面,商业银行也将票据贴现业务作为主要的利润来源进一步加大了发展力度。
但在快速发展的背后也隐藏着诸多风险,票据案件的发生给银行带来巨大的风险、造成严重的损失。
二.商业银行票据贴现业务的风险点及形成原因票据贴现业务风险,从广义上说是指商业银行在贴现业务经营活动中,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使贴现业务的收益和预期的收益发生一定的偏差,从而蒙受损失或丧失获取额外收益的机会和可能性;狭义上来说是指银行在贴现业务经营过程中由于各种不确定性因素而遭受损失的可能性,包括政策性风险、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和道德风险等。
1.信用风险贴现业务的信用风险是指商业汇票的持票人在汇票到期时因付款人或委托付款人无法承兑而造成损失的风险。
《票据法》规定,票据具有无因性。
汇票到期时,无论出票人是否交足备付金,付款人都必须无条件支付确定金额给持票人。
商业汇票的债权债务关系的产生基于经济活动中的商品交易活动,通过票据参与到经济活动中,导致信用票据化。
票据行为都依附在不同的信用基础上,代表了特定的信用关系。
出票人﹑持票人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通过票据的承兑实现了信用的票据化。
在背书过程中,被背书人向背书人提供信用,通过票据背书这种形式使得信用票据化。
一旦出现付款人或委托付款人无法支付的情况,持票人可以通过票据追索权向前手或所有票据债务人进行追索,或通过法律途径解决纠纷,但是票据持票人还是将面临请求付款人、委托付款人付款的情形。
因此,票据贴现业务面临的风险主要是承兑行的信用风险。
票据贴现业务信用风险的主要表现有三类:一类是不法分子伪造、变造或克隆银行承兑汇票,骗取银行资金,造成信贷资金损失;第二类是银行为没有贸易背景的商业汇票进行承兑和贴现:第三类是银行贴现资金违规流入股市、房地产等高风险行业。
典型案件:2000年,上海中宏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刘运秀与无业人员乔智训合谋,于2000年12月间,由乔智训从广州以2万元购得一张伪造的票面金额为人民币300万元的银行承兑汇票一份。
然后,通过他人持票到中国工商银行无锡分行城建分理处进行银行承兑汇票贴现,骗得人民币296. 08万元,其中刘运秀得赃款181万元,乔智训得赃款2万元。
2001年1月,刘运秀与乔智训再次合谋,由乔智训从广州购得三张伪造的银行承兑汇票,票面金额共计人民币503万余元,后找人在锡山市、连云港市等地银行进行贴现,因被银行工作人员识破而诈骗未遂。
案发后,除追缴部分赃款赃物外,刘运秀亲属主动为其退赔赃款人民币165万元。
无锡市中级人民法院经公开审理,做出一审判决,以票据诈骗罪,判处刘运秀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罚金人民币20万元;判处乔智训有期徒刑10年,剥夺政治权利3年,并处罚金人民币8万元。
2.市场风险贴现业务的市场风险是持票人向商业银行申请办理票据业务时,由于企业和银行对市场供求情况的预测和市场行情的分析上出现判断失误,而给企业和银行带来因利率变动造成的风险。
利率风险会对企业财务成本或银行的资金收益产生影响。
一方面,由于贴现利率的上升或下降,会对企业持票人来说造成企业财务成本的增加或减少。
另一方面,由于贴现和转贴现利率的变动,会造成商业银行持票人买卖利率倒挂,造成银行业务的利润损失。
企业客户在缺少资金时向商业银行进行票据贴现,为融通资金,贴现行再向其他商业银行进行转贴现,贴现行赚取的是票据市场的利差。
在市场资金紧张时,转贴现利率上升,甚至高于贴现行买入时的利率。
会给贴现行带来利率风险,严重的还将引发流动性风险。
典型案件:2009年,央行鼓励各商业银行增加信贷支持保持经济增长。
为了达到决策层和监管层的要求,“冲高贷款规模”成为商业银行的一项“重要工程”。
在“慎贷”心理之下,为了既满足规模又控制风险,不少银行选择了风险相对较低且操作快捷的银行承兑汇票。
几乎所有的银行都加入了“抢票大战”。
央行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11月份非金融性公司及其他部门贷款增加4561亿元,其中票据融资增加2105亿元,占据半壁江山。
2009年12 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7718亿元,同样,票据融资跃居2000亿元以上。
在各家银行疯狂的“票战”之下,票据贴现利率暴跌,甚至跌破了银行的资金成本价。
贴现利率从2009年9月份的年率3. 5%,降到10月份的3%,到11月初则降为2. 5%,11月底降为1. 7%,12月初已经降为1. 5%。
继2010年1月份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之后,2月25日起,央行再度提高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此举又回笼3000亿元基础货币。
上调后,六大国有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将从16%提高到16. 5%,现执行14%标准的其他达标机构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到14.5%,农村信用社等小型金融机构暂不上调。
2010年央行调整准备金后,票据市场贴现价格3天内增长年息200基点,市场价格增长到3.5%,商业承兑汇票接近同期贷款利率。
与其它可替代的金融,工具较少,从而给前期大量买入票据业务的商业银行带来较大损失。
3.道德风险从其诱发动机来看,贴现业务道德风险可分为有意识的和无意识的,有意识的道德风险主要体现为票据犯罪。
道德风险可分为持票人风险和银行内部人员风险。
持票人风险是指社会上的一些不法人员利用伪造、变造票据、“克隆”票据、“以假换真”调换票据或者伪造、虚开增值税发票,伪造、变造贸易合同,虚假的银行查询查复书,或与银行内部人员勾结有意识地诈骗银行资金。
银行内部人员风险,是由于企业和银行内控制度不严密,银行内部人员作案或银行与企业内外勾结作案而给银行造成资金损失。
建立健全内控制度,防范内部风险已成为各家商业银行的当务之急。
典型案件:2004年6月23日,国家审计署公布的票据案例称,原中国工商银行河南分行华信支行某工作人员与洛阳芬莱商贸有限公司内外勾结(据有关方面调查该公司是以其父亲的名字注册的)。
2002年,洛阳芬菜商贸有限公司就通过该职工牵线,为大连一家公司及其关联企业包装银行承兑汇票并在工行某分行办理贴现业务4. 92亿元,收取好处费344524. 25元。
审计部门依据该线索展开调查,最后发现,2001 年7月一-2003年6月期问,该公司共从企业收取票据包装好处费210万元,大部分被个人提出现金,其中27.5万元转入该职工及其妻子的储蓄存折。
4.操作风险贴现业务操作风险是指经办人员、审查人员未按照规定程序操作,在实际工作中减少应经过的程序、在调查中未尽职调查,造成贴现银行损失的风险。
在票据买入环节,由于业务流程、岗位设置和作业体系不完善易导致操作风险产生;在票据保管和托收环节,对票据保存、运输、交接各个环节上制度控制和流程跟踪不严易导致操作风险产生;在票据卖出环节,对资料、资格审查、业务审批和档案管理等不到位易导致操作风险产生。
再加上,操作人员业务技能水平不精,对票据业务风险点掌握的不准确,在对交易对手及经办人资格、跟单资料、业务审批环节中产生操作风险。
典型案件:工商银行江西省九江分行800万元偷盗银行承兑汇票案。
2008 年7月,工商银行九江分行受理1笔800万元银行承兑汇票贴现业务,通过查询得知该票据此前已在建设银行安徽省黄山市票据中心办理贴现,后被票据中心工作人员窃取,经多手背书后在工商银行九江分行申请贴现。
九江分行及时停止办理此笔票据贴现业务,没有造成资金损失。
三.票据贴现风险形成的主要原因: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有其客观原因,票据贴现风险的出现也是如此。
其既有经营者主观重视不够、各项规章制度不健全的原因,也有经办人员业务不熟、操作不认真等方面原因。
1.银行风险防范机制不够完善目前,大多数商业银行对违反操作规章制度、逆程序办理票据贴现业务的行为处罚比较严厉,但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
对防堵责任落实较好、成功防范票据欺诈的经办人员激励不到位,使经办人员防范积极性不高。
同时,由于缺乏长效的监督机制,即使有些商业银行建立了一些这方面的防范制度,也大多只是从表面上强调,针对性不强,难以在实践中有效落实,防范效果欠佳。
2.银行防伪技术手段落后目前辨别票据真伪的手段大多数凭肉眼察看、紫外线照射和到票据签发行查询等方法辨别真伪。
由于诈骗分子往往具有较高文化水平,同时又熟悉银行业务,并且是在认真研究票据技术的基础上,采用高科技手段伪造出来的假票据,在票面、印鉴、密押、专用章等方面高度仿真,使得目前的防伪手段难以奏效。
3.银行员工风险防范意识相对薄弱由于大多数商业银行忙于抓业务发展,相对疏忽了对员工的职业道德、内控制度、票据反假知识及典型安全案例的教育学习,尤其是风险教育严重滞后于业务发展,使部分员工不熟悉票据防伪技术,识假辨假能力不高,加之对票据风险认识不足,也导致票据贴现风险不断增加。
四.贴现业务风险防范对策商业银行要始终高度重视风险防范工作,针对票据业务票面金额高、融资转手快、批量操作多、风险切换易、关联影响大等特点,严格按照“制度先行,易于操作”的经营原则,积极稳妥地开展票据贴现业务。
1.健全组织体系,规范操作流程为防范票据风险,商业银行要建立健全全行的风险管理体系,配备专兼职票据业务风险管理岗位,明确工作职责,切实做好风险的防范、化解和管理工作。
此外,为进一步使贴现业务风险最小化,商业银行应从制度上规范业务操作规定,不断的完善贴现业务的相关规章制度,堵塞存在风险隐患的操作漏洞,针对存在的薄弱环节,健全业务操作和审批流程及各环节的监督制约机制。
2.做好市场研判,防范利率风险在票据市场化运作中,需要特别注意防范利率风险。
一是要定期收集人民银行发布的货币政策执行相关报告,及时了解管理层的思路和宏观货币政策变化情况;二是通过各种信息渠道,收集并总结票据市场交易及其变化规律;三是了解关联市场利率波动情况,包括国债市场、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等;四是及时掌握其它金融机构的信贷政策和存、贷款定价策略;五是加强对市场利率走势的研究和分析,及时制定调整适应市场变化的利率政策,有效地防范票据利率风险。
3.增强风险防范意识,建立健全完善的内部风险控制体系完善的内部风险控制体系是确保票据贴现业务快速、健康发展的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