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土木工程类工程造价案例分析模拟试题与答案48

土木工程类工程造价案例分析模拟试题与答案48

工程造价案例分析模拟试题与答案48(一)1. 某工程项目施工承包合同价为3200万元,工期18个月。

承包合同规定:1.发包人在开工前7天应向承包人支付合同价20%的工程预付款。

2.工程预付款自工程开工后的第8个月起分5个月等额抵扣。

3.工程进度款按月结算。

工程质量保证金为承包合同价的5%,发包人从承包人每月的工程款中按比例扣留。

4.当分项工程实际完成工程量比清单工程量增加10%以上时,超出部分的相应综合单价调整系数为0.9。

5.规费费率3.5%,以工程量清单中分部分项工程合价为基数计算;税金率3.41%,按规定计算。

在施工过程中,发生以下事件:(1)工程开工后,发包人要求变更设计,增加一项花岗石墙面工程,由发包人提供花岗石材料,双方商定该项综合单价中的管理费、利润均以人工费与机械费之和为计算基数,管理费率为40%,利润率为14%。

消耗量及价格信息资料见表1.1.1。

表1.1.1 铺贴花岗石面层定额消耗量及价格信息单位:m2工作量,同时还完成了发包人要求增加的一项工作内容。

经工程师计量后的该工作工程量为260m2,经发包人批准的综合单价为325元/m2(3)施工至第14个月时,承包人向发包人提交了按原综合单价计算的该月已完工程量结算报告180万元。

经工程师计量,其中某分项工程因设计变更实际完成工程数量为580m3(原清单工程数量为360m3,综合单价1200元/m3问题1.计算该项目工程预付款。

2.编制花岗石墙面工程的工程量清单综合单价分析表,列式计算并把计算结果填入答题表1.1.2中。

3.列式计算第8个月的应付工程款。

4.列式计算第14个月的应付工程款。

(计算结果均保留两位小数,问题3和问题4的计算结果以万元为单位。

)答案:问题1工程预付款:3200×20%万元=640万元问题2人工费:0.56×60元/m2=33.60元/m2材料费:(0.155×0.8+0.0299×240+6.4)元/m2=13.70元/m2[或(13.70+1.06×530)元/m2=575.50元/m2机械费:(0.0052×49.18+0.0969×52)元/m2=5.29元/m2管理费:(33.60+5.29)×40%元/m2=15.56元/m2利润:(33.60+5.29)×14%元/m2=5.44元/m2综合单价:(33.60+13.70+5.29+15.56+5.44)元/m2=73.59元/m2[或(33.60+575.50+5.29+15.56+5.44)元/m2=635.39元/m2表1.1.2 分部分项工程量清单综合单价分析表单位:元/m2问题3增加工作的工程款:260×352×(1+3.5%)(1+3.41%)元=97953.26元=9.80万元第8月应付工程款:[(200+9.80)×(1-5%)-640÷5万元=71.31万元问题4该分项工程增加工程量后的差价:(580-360×1.1)×1200×(1-0.9)×(1+3.5%)(1+3.41%)元=23632.08元=2.36万元第14个月应付工程款:(180-2.36)×(1-5%)万元=168.76万元[评析本试题是工程量清单计价过程综合单价的确定、工程量变更所引起的工程价款调整计算、材料预付款的确定与扣还计算、保修金的确定与保留计算、合同价款支付等工程实务内容知识点集成考核题型。

按照清单计价规范的规定,分部分项工程清单费用综合单价应由人工费、材料费、机械使用费、管理费、利润等五项费用所组成;工程费用应包括规费、税金。

本题采取了定额消耗分类费用合成直接工程费的形式,而管理费、利润计算的关键是计算基数的选择。

—在不同题型中试卷背景材料规定的计算基数不同,大多数是以直接工程费作为计算基数而不是本题中以人工费与机械费之和为基数。

工量调整所引起工程价款调整应根据合同中的双方约定进行计算。

调整方式分为实际工程量增加超过计划工程量约定比例时调整和实际工程量减少低于计划工程量约定比例时间调整两种情况。

在本题中原清单计划工程量为360m3,实际工程量为580m3,超出计划工程量10%以上的部分为(580-360×1.1)m3=184m3。

超出部分采用单价为原综合单价×调整系数的计算方法。

考试中部分考生忽略了清单计价费用应包含规费和税金的要求,以及与试题中要求计算分项工程增加工程量后的差价的具体要求,写出了(580-360×1.1)×1200×0.9的错误计算式。

工程材料预付款的确定属于常见考核知识点,读题时应注意开工后的第8个月起分5个月等额抵扣中“起”字的涵义。

(二)某城市拟建设一条高速公路,有2条备选路线:沿河路线和越山路线。

2条路线的平均车速都提高了50千米/小时,日平均流量都是6000辆,寿命均为30年,且无残值。

基准收益率为8%,其他数据见表1-2。

(复利系数见表1-3)(计算结果保留2位小数)答案:计算沿河路线方案的年度寿命周期成本LCC。

设置费(IC)=490×(A/P,8%,30)=490÷11.258=43.52(万元)维持费(SC)=0.2×20+[85×(P/F,8%,10)+85×(P/F,8%,20)×(A/P,8%,30)=0.2×20+(85×0.463+85×0.215)÷11.258=9.12(万元)则LCC=IC+SC=43.52+9.12=52.64(万元)(2) 计算越山路线方案的年度寿命周期成本LCC。

设置费(IC)=650×(A/P,8%,30)=650÷11.258=57.74(万元)维持费(SC)=0.25×15+[65×(P/F,8%,10)+65×(P/F,8%,20)×(A/P,8%,30)=3.75+(65×0.463+65×0.215)÷11.258=7.66(万元)则LCC=IC+SC=57.74+7.66=65.40(万元)2. 若采用寿命周期成本的费用效率(CE)法,应选择哪个方案?答案:计算沿河路线方案的年度费用效率CE。

①计算年度系统效率SE时间费用节约=6000×365×20/50×2.6÷10000=227.76(万元)运输费用节约=6000×365×20×0.098÷10000=429.24(万元)则SE=227.76+429.24=657(万元/年)②计算年度费用效率CE(2) 计算越山路线方案的年度费用效率CE①计算年度系统效率SE时间费用节约=6000×365×15/50×2.6÷10000=170.82(万元)运输费用节约=6000×365×15×0.1127÷10000=370.22(万元)则SE=170.82+370.22=541.04(万元/年)②计算年度费用效率GE比较两个方案的费用效率(CE),沿河路线效率高于越山方案,则应选择沿河路线。

(三)某大型工程,由于技术特别复杂,对施工单位的施工设备及同类工程的施工经验要求较高,经省有关部门批准后决定采取邀请招标方式。

招标人于2009年3月8日向通过资格预审的A、B、C、D、E5家施工承包企业发出了投标邀请书,5家企业接受了邀请并于规定时间内购买了招标文件,招标文件规定:2009年4月20日下午4时为投标截止时间,2009年5月10日发出中标通知书日。

在2009年4月20日上午A、B、D、E4家企业提交了投标文件,但C 企业于2009年4月 20日下午5时才送达。

2009年4月23日由当地投标监督办公室主持进行了公开开标。

评标委员会共有7人组成,其中当地招标监督办公室1人,公证处1人,招标人1人,技术、经济专家4人。

评标时发现B企业投标文件有项目经理签字并盖了公章,但无法定代表人签字和授权委托书;D企业投标报价的大写金额与小写金额不一致;E企业对某分项工程报价有漏项。

招标人于2009年5月10日向A企业发出了中标通知书,双方于2009年6月12日签订了书面合同。

问题:1. 该项目采取的招标方式是否妥当?说明理由。

答案:该项目采取的招标方式妥当。

理由:因为工程技术特别复杂,对施工单位的施工设备及同类工程的施工经验要求较高,潜在的投标企业相对较少,而且又经省有关部门批准。

符合《工程建设项目施工招标投标办法》的规定。

采用公开招标会花费大而效果差。

采用邀请招标比较有针对性,比较经济,效果也相对较好。

所以采取邀请招标方式。

2. 分别指出对B企业、C企业、D企业和E企业的投标文件应如何处理?并说明理由。

答案:B企业的投标文件应按废标处理。

理由:无法定代表人签字和授权委托书。

C企业的投标文件应不予处理。

理由:C企业的投标文件未按招标文件要求的提交投标文件的时间提交。

D企业的投标文件应进行修正处理。

理由:投标报价的大写金额与小写金额不一致,以大写为准。

不可作为废标处理。

E企业的投标文件应按有效标书处理。

理由:对某分项工程报价有漏项情况不影响标书的有效性。

3. 指出评标委员会人员组成的不妥之处。

答案:评标委员会人员组成的不妥之处:(1) 评标委员会人员组成不应包括当地招标监督办公室和公证处人员。

(2) 评标委员会的技术、经济专家人数少于成员总数的三分之二。

4. 指出招标人与中标企业6月12日签订合同是否妥当,并说明理由。

答案:招标人与中标企业6月12日签订合同不妥当。

理由:根据《招标投标法》的规定,招标人与中标人应当自中标通知书发出之日起30日内,按照招标文件和中标人的投标文件订立书面合同。

(四)1. 某政府投资建设的大型市政工程的招标人以公开招标方式自行组织施工招标,共有15家投标申请人报名。

在招标过程中发生了以下事件。

事件1:经过资格预审,有12家通过,招标人将资格预审结果通知了这12家投标申请人。

事件2:招标文件发出以后,经过现场踏勘,某潜在投标人对招标文件中的地质情况提出质疑,招标人编制了招标文件补充说明,于投标截止时限前10天,发给了提出质疑的这家投标人。

事件3:评标委员会按招标文件中规定的经评审的最低投标价法进行了评标,其中A投标人的报价最低,但评标委员会认为该报价低于成本报价。

评标委员会经评审后推荐的第一、二、三名中标候选人分别是B、C、D投标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