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方综合性大学协同型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研究

地方综合性大学协同型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研究

地方综合性大学协同型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研究一、区域企业集群发展趋势对高校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提出了新挑战《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将专业综合改革作为重点建设内容之一。

《北京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深化工程(征求意见稿)》把专业群建设作为专业建设的重要举措,明确提出要“建设高校专业群,推动相近专业间联合,共享优质资源,形成集群合力”。

地方综合性大学学科专业多样的特点,恰恰使学校学科专业的集群发展成为可能。

同时,近年来,大学适龄入学人口数字不断下降,地方综合性大学发展出于效益、质量和特色凝练等方面考虑,也需要促进学科专业群建设,提升其与区域典型企业集群的合作能力,为培养复合应用型人才提供有效支撑。

在这种背景下,高校过去遵循的与企业“点对点式”产学研合作教育的传统模式已不能满足社会和高校发展需要,不能满足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表现出比较强的局限性。

主要是缺乏战略层面的合作内容,产学研各方之间没有形成良性互动,不能较好产生协同倍增效应,不能满足产学研合作教育的长期深入开展,不利于学校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

因此迫切需要创建一种能够有效对接高校学科专业群与区域企业集群的新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

二、“学科专业群与区域企业集群协同型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的提出及其理论基础北京联合大学作为首都最大的一所地方综合性大学,立足自身特点和办学定位,依托北京市典型行业、典型区域的企业集群,改变过去高校与企业间“点对点”或是“点面式”相对传统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针对地方综合性大学面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人才的特点,发挥其学科专业综合的优势,集成整合高校资源,探索凝练形成了“学科专业群与区域企业集群协同型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

该模式将产学研合作教育上升到学校学科专业群和企业集群直接对接的高度,开展“政产学研用”全方位的深度合作,在实现育人功能的同时,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和学校自身发展。

本模式适用于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或以学科专业群建设为导向、专业之间交叉融合的高校进行产学研合作教育;产业方适用于企业集群特点明显的区域,以政府、行业主管部门为支持,面向科技产业园区、高新产业园区、行业协会等。

“学科专业群与区域企业集群协同型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旨在通过分析区域产业结构和特点,优化整合校内专业结构和专业群,以专业群对接区域企业集群方式,联合企业集群地的政府、行业、企业,实施全方位深度合作,有针对性地培养北京需要的复合应用型人才,并为首都企业集群提供技术支持。

以此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学校的育人功能和社会责任。

这种新模式具有如下基本特征:一是“群对群”,即改变以往点对点(即专业对企业)的产学研合作方式,以学校学科专业群为对象,面对相关区域企业集群(多个产业、多个单位)开展产学研合作。

二是“政产学研用一体化”,即在该模式下,政府、企业、高校、研究机构等多方参与、互相协调、优势互补,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市场配置科技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企业的主体作用、科研机构的骨干和引领作用、大学的基础和生力军作用,建立多方位的合作机制。

三是“全面协同合作”,一方面指产学研合作主体从单个专业或单个学院合作提升到学校,通过跨专业、跨学院的学科专业群层面与相关区域产业结构布局对接;另一方面,产学研合作介入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即全程介入式培养。

“学科专业群与区域企业集群协同型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1)企业集群理论。

企业集群是指在产业发展过程中,处在一个特定领域内相关的企业或机构,因相互间的共性和互补性等特征而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一组在地理上集中的相互联系、相互支撑的产业群的现象[1] 。

这些产业通过相互溢出效应,使技术、信息、人才、政策以及相关产业要素等资源充分共享,聚集于该区域的企业因此获得规模经济效益,进而大大提高整个产业群的竞争力[2] 。

(2)学科专业群理论。

是由一个或多个办学实力强、就业率高的重点建设专业作为核心专业,若干个工程对象相同、技术领域相近或专业学科基础相近的相关专业组成的集合[3] 。

企业集群呼唤学科集群与之相配合,学科集群则必须为企业集群的发展提供支撑和服务。

(3)“三螺旋”理论。

20世纪90 年代中期,美国纽约州立大学Henry Etzkowitz 教授和荷兰阿姆斯特丹科技发展学院Loet Leydesdorff 教授提出产学研深度合作的“三螺旋”理论,用以解释“大学-产业-政府”三者间在知识经济时代的新关系。

其中产业创造财富;政府作为契约关系的来源进行公共管理;大学创造新知识,是知识经济的生产力要素[4] 。

“学科专业群与区域企业集群协同型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引入“三螺旋”理论,在中国现有产业政策和教育政策框架下,在教育主管部门宏观政策指导下,找准政府、区域企业集群、学校三者结合点。

积极争取政府主管部门支持,与典型区域企业集群主管部门合作,形成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三方合作关系,变学校一方的办学要求为政府、学校、企业等多方积极性,形成良性互动、协同创新关系。

三、“学科专业群与区域企业集群协同型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的典型实践为落实上述教育部、北京市相关文件精神,结合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需求,北京联合大学在2010 年教学工作会上,制订了《北京联合大学教学品质提升计划》,特别提出学科专业整合优化计划和实践教学效能提升计划,引导各学院学科专业合理布局,加强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形成特色明显的品牌学科专业群。

同时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为突破点,加强实习基地建设、深化产学研合作教育。

北京联合大学在该模式指导下,面向北京市服务外包企业集群、旅游文化企业集群、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现代制造企业集群等,初步建成信息技术专业群、综合文科专业群、机电工科专业群、工商管理专业群等,建立了这些典型学科专业群与企业集群之间的产学研合作教育关系。

依托不同学科专业群和行业企业集群,探索形成了适合多学科特点的多样化的“群对群”协同型产学研合作教育机制,初步建立了学科专业群与区域企业集群对接体系。

典型实践案例举例如下:1.信息技术和经济管理跨学科专业群对接北京市服务外包企业集群2009年以来,学校依托本校国家和北京市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实现了信息技术和经济管理类两大学科专业群有效对接北京市服务外包企业集群,建立学校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与国家级产业园区之间的战略合作联盟。

在商务部和教育部共同指导下,与中国服务外包专家委员会合作,依托全国第三次服务贸易大会,于2011 年共同创办了全国首届中国服务贸易(外包)人才培养国际峰会,2012 年该峰会作为重要组成部分纳入全国首届“京交会”。

实验区与北京市信息产业开展紧密合作,形成了国家级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与中关村信息产业园的集群产学研合作教育联盟,与文思等服务外包企业共建服务外包人才孵化基地。

这种集群协同对接的新合作模式,搭建了服务外包教育与产业、高校与企业平等对话、互利共赢的对话协作平台。

信息学院和管理学院通过学科专业群与服务外包企业集群的合作,大部分在校生和毕业生都拥有了服务外包企业的真实体验经历。

实验区还与上海商务等企业合作,开发学生虚拟企业实践平台。

成功承办北京市大学生计算机应用大赛,搭建了大赛专用的云服务平台,并有多名学生在大赛中获奖。

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得到显著提升。

2.机电工科专业群对接北京现代制造企业集群北京联合大学机电学院长期以来一直与京城机电控股XX公司(原北京市机械工业XX局,XX局)一一北京市最大的现代制造业企业集团进行产学研合作。

利用京城机电控股XX公司资源,建立36 家产学合作校外实践基地和18家企业挂牌的毕业生就业基地。

在产学研合作过程中,提出“企业全程介入”合作模式,吸引企业将职工培养教育阶段前移,与学校的人才培养阶段“搭接”,企业与学校联合,并“全程介入”到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整个教育、教学环节。

形成了联合培养格局,以提升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和职业素质养成,最终缩短学生从“社会人”转换到“职业人”的时间,从而实现校、企、生的共赢。

机电学院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成效显著,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得到很大提高。

企业技术人员对合作班学生开设专业概论指导和“合格职业人”教育环节,弥补了学院在学生素质教育和实践能力培养方面的不足。

学生进入企业适应快,完成角色转换的时间短。

近几年,在北京奔驰-戴姆勒克莱斯勒XX公司和SMC两家企业进行毕业设计的机械工程及其自动化、材料科学与工程以及工业工程 3 个专业的本科毕业生近百人,先后有80 名学生被企业留用。

3.工商管理专业群对接北京会展经济企业集群北京联合大学商务学院为适应北京市建设世界城市和国际会展中心城市需要,充分发挥学院位于朝阳区CBD的区位优势及会展经济研究中心学术研究优势,以服务区域内会展业发展为切入点,依托市级经贸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校级会展专业校外人才培养基地两个平台,以一年一度的“北京科博会”和“北京文博会”为载体,构建政府、行业、学校、研究机构四方合作、互惠共赢、联动发展的产学研合作教育长效机制,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会展人才。

学院构建了全面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项目驱动、产学合作、内外结合、分层实践、以赛代练”的实践教学体系。

四、“学科专业群与区域企业集群协同型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的保障机制(1)制度保障。

学校制订了《北京联合大学教学品质提升计划》,明确从学科专业群建设、实践教学效能提升等方面,将产学研合作教育作为重要内容。

《2011 版培养方案原则意见》中明确要求设置实践教学平台、素质拓展平台,规定学生需要获得“创新创业实践学分”,统筹考虑产学研合作和创新创业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经费保障。

出台《北京联合大学实习经费管理办法》,按照分类指导、分层培养的原则,制订不同学科实习经费的最低标准,保证学院、学生、企业三方在一个较完备的工作学期实施产学研合作教育,进一步促进产学研合作教育的规范和持续稳定运行。

(3)实践教学基地保障。

支持校内实践教学基地成为“学生专业技术能力的培训基地”,更成为“企业技术人员培训中心”、“企业技术难题研究基地”和“专业技术能力和职业资格认证的鉴定基地”。

(4)教师激励。

规定专业带头人必须具有工程实践或行业企业背景及获得职业资格证书,采取措施将多名专职教师送到企业挂职,积极引进企业人才,建设兼职教师及导师队伍。

对教师与企业合作的横向课题给予物质奖励,将产学研合作教育业绩纳入年终评优考核,作为教师职称评定的重要依据。

(5)学生激励。

提供资金支持,支持本科生课外科研、科技作品竞赛等计划。

对学生实践、科研、学科竞赛获奖学生给予资金奖励或实行学分替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