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水土保持课程论文

水土保持课程论文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治理》课程论文——浅析石漠化水土保持技术学校:学院:专业班级:姓名:学号:指导老师:2014年6月浅析石漠化水土保持技术摘要:石漠化是我国西南8省都存在的一种石质荒漠化现象,以贵州最为严重,石漠化面积逐年增加,大片的石漠化土地生产力极低,而石漠化地区的水土流失现象也较为严重,已威胁到人们的生存,严重影响西南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成为我国南方山区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

本文就石漠化地区的现状主要分析石漠化概念、成因、分布、对当地的影响、以该地区如何采取水土保持措施,恢复当地生态环境,从而达到石漠化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字:石漠化水土保持技术前言:石漠化(Stony Desertification)是“石质荒漠化”的简称,是指逐渐形成石漠景观的过程。

岩溶地区(喀斯特地貌)母岩为碳酸盐岩,碳酸盐岩具有抗风化能力强的特性,所以成土过程缓慢,且所生成的土壤容易淋失,在我国西南8 省,广泛分布着碳酸盐岩,又由于西南地区的特殊地理位置,此地降雨量较多,且多集中在春季,所以在大量水的存在下,化学侵蚀量巨大,形成了独具魅力的喀斯特地貌,与此同时带来的后果是风化形成的物质溶于水中,很难形成土壤,所以在喀斯特地区,土壤极其珍贵,但是在人类出现后,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造成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土地生产能力衰退或丧失,地表呈现类似荒漠景观的岩石逐渐裸露的演变过程。

所以要治理石漠化首先就要防治水土流失,讨论如何在石漠化地区采取水土保持措施是治理石漠化的关键因素。

1 我国石漠化的主要分布特征和成因机理石漠化的分布特征一是分布相对比较集中;二是主要发生于坡度较大的坡面上;三是程度以轻度、中度为主,轻度、中度石漠化土地占石漠化总面积的73.2%;四是石漠化发生率与贫困状况密切相关。

监测区的平均石漠化发生率为28.7%,而县财政收入低于2000万元的18个县,石漠化发生率为40.7%,高出监测区平均值12个百分点;在农民年均纯收入低于800元的5个县,石漠化发生率高达52.8%,比监测区平均值高出24.1%。

石漠化的成因问题,始终是石漠化研究的基本问题。

对于这个问题的研究由来已久,并且已经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1-8],影响石漠化发生发育的因素大体上可以归纳为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两类。

形成石漠化的主要原因是水土流失严重,人地矛盾成为了治理石漠化最大的一个难题。

统计分析显示,人为因素形成的石漠化土地中,过度樵采形成的占31.4%,不合理耕作形成的占21.2%,开垦形成的占15.1%,乱砍滥伐形成的占13.4%,过度放牧形成的占8.2%。

另外,乱开矿和无序工程建设等也加剧了石漠化的扩展,占人为因素形成的石漠化面积的10.7%。

影响石漠化发生发育的因素大体上可以归纳为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两类。

但更多的是人为因素所致。

影响喀斯特石漠化的自然因素主要有气候、地质构造、地形地貌、岩性、土壤、坡度以及地面物质组成等;人为因素主要有人口剧增、毁林开荒、陡坡垦殖、过度樵采、烧灰积肥、荒坡放牧、不合理的产业结构、采矿、人工水库和基建工程以及当地生活习惯等等,而自然原因与人为原因在石漠化形成中的作用比例要取决于岩溶生境类型和土地利用强度[9]。

成因机理主要有:碳酸盐岩系的抗风蚀能力强,成土过程缓慢;山多坡陡的地表结构不利于水土资源的保存;岩溶山区特殊的土体剖面结构加剧了斜坡上的水土流失和石漠化;降水的影响;人口增长过快,农业人口多,土地负荷压力大;对土地掠夺式经营,耕种方式落后。

2 石漠化水土流失现状石漠化加速了生态环境的恶化,首先是水土流失严重。

严重影响岩溶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据贵州省林业厅调查,50年代全省水土流失面为2.5万km,60年代扩大为3.5万km,70年代末为5万km。

1995年则高达7.67万km,占全省总面积的43.15%。

每年流入长江及支流的泥沙114亿吨,流入珠江0.34亿吨,每年土壤流失量平铺在贵州大地上,厚度可达3至4毫米;石漠化的迅速发展,使得贵州耕地以每年11.4万亩的速度不断减少。

流失的土壤造成河道淤积,影响水电站的正常运行。

在多雨季节容易发生洪灾。

喀斯特石漠化地区因植被稀疏、岩石裸露,涵养水源的功能衰减,迟滞洪涝的能力明显降低,增强了洪灾发生的可能性。

西南喀斯特地区石漠化是1998年长江流域特大洪灾的重要原因之一。

喀斯特石漠化引起的自然灾害灾种多、强度大、频率高、分布广,甚至叠加发生、交替重复。

随着喀斯特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各种自然灾害呈现周期缩短、频率加快、损失加重的趋势。

据研究,1951—1987年的37年间,贵州省农作物受灾年份就有34年,平均受灾面积70万亩/年,占同期农作物播种面积的25%。

1985—1990年仅旱灾一项累计受灾面积610万亩,平均每年101.6万亩[10]。

在喀斯特地区本来土壤形成过程就很缓慢,土壤本来就是一种宝贵的资源,所以水土流失造成的经济损失是无法估量的,其次造成的一系列的自然灾害,直接造成重大人员伤亡以及经济损失,在土壤资源急缺的情况下,人地矛盾不断升级,当地人民不断开垦土地,又不断流失,又造成洪涝等自然灾害,这种恶性循环不断进行,不断增强。

最终会导致毁灭性的破坏。

所以进行石漠化治理是喀斯特地区急需解决的问题。

3 石漠化水土保持治理技术探讨现阶段,我国在石漠化的治理方面,主要采取的技术措施有生物措施、工程措施以及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方法。

生物措施主要是人为恢复地表植被,是恢复和重建的主要措施;工程措施主要是防止水土流失。

3.1 通过植被恢复控制水土流失对于石漠化地区的水土保持问题,应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加强植被建设,是保持水土的首选措施。

通过在石漠化地区野外径流小区一些实验可以得到不同植被对水土保持效果作用的排序分别为经济林>人工草地>水保林。

例如:经济林中梨树>桃树>板栗;人工草地黑麦草>白三草;水保林中墨西哥柏混交林>墨西哥柏>杨树。

以撂荒坡耕地为对照,经济林的保水效果和保土效果均优于其他生物措施。

陡坡(坡度>15°)种植农作物将导致水土流失量的增加,且多于撂荒坡耕地(杂草)。

香樟、柏树、马尾松等水保林在坡度较陡时不再具有保水效果,而杂草的保水效果比较明显。

因此,缓坡地带适宜发展经济林(梨树等),陡坡地带则适宜发展培育地带性草类[11]。

所以在喀斯特地区在坡度>15°的地区要严格进行退耕还林,在坡度较小地方发展经济林和人工草地的混合植被类型,在林地也可以适当放牧,增加林地的肥力。

这样一来既有利于防止石漠化,有有利于当地经济发展,特别有利于经济林的生长,因此选择经济林和人工草地,并且在陡坡地带则要严格采用人工草地是个不错的水土保持措施。

3.2 通过加大坡改梯和坡地治理力度保持水土坡改梯是我国整治坡耕地的传统方法,同时也是山区水土保持大力推广的方法。

经多年的检测结果表明,坡改梯减缓坡度后,减少水土流失效果达到24%~95%,平均为70%左右。

同时可减少地表径流42%~47%。

坡改梯加厚土壤后,通过蓄水保水,既显著减少了降雨径流损失,也显著提高了农作物产量。

由于坡耕地的水土流失占总流失量的60%—70%,在时间分配上,既受降雨的影响,也受作物布局、作物种类、生长季节和耕作方法等因素影响。

暴雨季节,覆盖度高的作物比覆盖度低的作物具的更好的保土作用,因此,应根据不同地区作物品种和降雨季节的情况,推行粮—粮、粮—豆、粮—油、粮—果等不同的间作和套作方式,增加坡耕地作物覆盖度,减少水土流失[12]。

3.3 通过加强水土保持宣传通过现代媒体,将石漠化地区的水土流失现象,可视化地传授给当地居民,加强水土保持的相关教育,让群众自愿加入水土保持行列。

转变当地居民长期以来以农耕为经济来源的观念,鼓励其学习种植经济林的技术。

大力宣传石漠化的害处,增强当地人民的忧患意识,加强退耕还林还草的实施,严格禁止各种人为活动,采取保护措施,改变以往边保护边破坏的尴尬局面。

4 结论综上所述,我们现阶段对于石漠化地区的水土流失问题可以通过植被恢复、坡改梯、坡地治理和宣传教育等几个技术方面来进行解决。

对于石漠化地区的水土保持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我们几代人不断的努力。

况且,现在我们所了解的石漠化的成因还不是十分的全面,所以之前所做的治理效果总体上来看并不是很理想,在保持其水土流失的技术方面还不是很成熟,很多地区的石漠化仍然在继续。

由此可见,石漠化水土保持难度之大,在此过程中还需要我们去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积累更多的经验,需要我们不断的探索,寻求更好的方法措施。

对此,我们应针对当地的实际情况,深入多做调查,综合考虑其地区的自然、社会和经济特点,再者提高当地人民的素质,达到共同治理和保护石山地区的生态环境,共同合理开发当地经济,实现脱贫致富和石漠化地区生态恢复和重建的最终目标,让困扰我国生态发展的石漠化问题得到早日的解决。

参考文献:[1]姚智,张朴,刘爱明.喀斯特区域地貌与原始森林关系的讨论——以贵州荔波茂兰、望谟麻山为例[J].贵州地质,2002,19(2):99—102.[2]Farley KA,Job, g y E G,Jackson R B,et al. Effects of afforestation water yield:a global synthesis with implications for policy.Global Change Biology,2005,11( 10): 1565-1576.[3]刘益兰,帅士章,贵嫩降水变化趋势特征分析[J].贵州气象,2001,25(1):10一l2.[4]Francisco H A.Environmental service payments0:exper-ience,constraints and potential in Philippines [EBOL].[2007-06-01]. http:M www.world agroforestry centre. org/sea/Networks/RUPES/download/paper/Hermi-RUPES. pdf.[5]陈钊.山地文化特性及其对山地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J].山地学报,1999,17(2):179—182.[6]李阳兵,王世杰,容丽.关于中国西南石漠化的若干问题[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3,12(6):593—598[7]刘宏,宋建波,王文俊.浅谈贵州喀斯特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06,17(3):67—71.[8]王德炉.喀斯特石漠化的形成过程及防治研究[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03.[9]李阳兵,王世杰,李瑞玲,等.花江喀斯特峡谷地区石漠化成因初探[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04,6:37—42.[10]黄秋昊,蔡运龙,王秀深.我国西南喀斯特地区石漠化研究进展[J].自然灾害学报,2007(2):3-4.[11]周素萍,张兴奇,张科利,等.贵州喀斯特地区不同生物措施的水土保持效果[J].贵州农业科学,2011,39(4):117-120.[12]王世杰,胡顺光,贵州喀斯特地区水土流失及其防治研究[J].水土保持通报,2006,26(4).。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