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闽台民俗文化开发

闽台民俗文化开发

闽台民俗文化开发福建、台湾地处祖国东南,自古为百越先民居住繁衍之区。

秦统一中国以后,大批中原百姓不断迁徙入闽,拓展台湾,文化交融,薪火传承,生生不息。

先民们富于开拓精神的生活经验和智慧结晶,汇聚成丰厚积淀的闽台民俗文化。

民俗文化作为一种群体生活的俗文化,其形成有赖于历史的积淀和文化的承传,是一个民族共同文化的具体标志之一。

因此,民俗文化对于增强民族凝聚力有着不可忽视的巨大作用。

中国是一个民俗文化大国,民俗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闽台民俗是中华文化一体多元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闽台人民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在共同的文化精神基础上共同创造的,从衣食住行到岁时节令,无不蕴含着中华民族传统伦理与信仰思想之精华,闽台两岸人民血脉相连,语言互通,同风共俗,根深蒂固,不可分割。

新世纪以来,两岸的文化发展越来越得到政府的关注。

民俗文化尤其突出,两岸民俗文化交流日趋多样化。

福州、厦门、泉州凭借区域、经济、政治优势,率先打头阵,以各式各样的民俗文化节吸引众多台湾同胞前来观摩和参与。

内容主要包括大型灯展、综艺晚会、擂台竞技、以及富有闽南特色的舞蹈、舞狮、戏曲、邀请来自台湾的各大民间社团联袂演出。

此外,还包括举办高校学术研讨会、闽台工艺品参展等等。

主要侧重在海洋文化、宗教文化、闽南乡土古韵方面。

我们可以看到,这些民俗文化活动形式较单一,游客单一,吸引力较低,且并无最大化将周边旅游景点结合,民俗旅游商品开发仍比较薄弱,资源的最大化有效整合仍未达到。

那么,如何充分开发民俗文化将其与自然风光、名胜古迹有效结合,实现价值最大化?下面我们将闽台民俗文化划分为三个开发方向:闽台物质生活民俗、闽台社会生活民俗、闽台精神生活民俗。

逐步探讨如何进行有效开发。

一.闽台物质生活民俗闽台物质生活民俗主要表现在生活民俗、工商业民俗、生产民俗等方面。

明清以来,在中华炎黄文化精神大一统的基础上,闽台沿海一带的衣食住行习俗基本相同。

闽台海边渔民多着黑、棕两色的大襟衫,或以荔枝树汁染衫为浅褐色,以抗海水的溅湿。

妇女节假日或出门访亲友,喜穿红衣裙。

童装亦有定制。

刚出生的婴儿,通行着白棉布制成的无扣衫和用两条布带在背后打结的押胸衫,俗称“和尚衫”。

同时穿上贴身的红肚兜,上绣蝙蝠、麂、龟或“寿”字的图案,寓意福、禄、寿同至。

此外,闽南惠安东部沿海渔村的女性服饰又与福建各地异俗,别有风采。

闽台沿海,四季如春,浅水滩湾,水质肥沃,海产资源十分丰富,常年不绝。

闽台先民,依山傍水,好食腥味,已成风俗。

饮食上闽越人好食腥味的传统一直保留了下来,以海鲜为珍味。

其海产资源之丰富,已几为主食。

闽台的风味小吃,花色繁多,品味佳美,称誉遐迩。

饮茶是另一种综合性的民俗活动。

闽人种茶、饮茶已有千余年的历史了。

福建不仅名茶甚多,饮茶、品茶之风,亦独具一格。

闽南“功夫茶”多选用安溪铁观音。

茶具讲究精细典雅,茶炉、煎水壶、茶壶、茶盏,被称为“功夫茶”的四宝。

台湾人的品茶方法与闽南相同。

【开发策略】物质生活方面的民俗文化开发,可与自然资源相结婚,形成观光休闲型旅游资源。

推出集自然风光、民俗风情于一体的旅游路线。

开发原生态民俗村寨,建立民俗文化村、民俗博物馆将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特点的民俗风情通过文字的或可视的形式记录或再现出来。

组织民俗节庆、集会。

借鉴湖南凤凰古城,云南丽江古城的开发模式。

集中体现古闽越文化,饮食习惯,原始生活体验型、单纯的观光旅游已不能满足游客多方面需求。

通过民俗村将当地民俗风情直观、立体展现在游客面前。

多角度多层次展现闽越人民的生产生活活动,从而吸引游客。

此外,还可借助商业模式,加快建立自己独特的民俗食品、茶等商品品牌,扩大影响力。

二.闽台社会生活民俗闽台社会生活民俗主要体现在社会组织民俗、岁时节日民俗、人生礼俗等方面。

台湾丰富多元的历史背景,造就了多彩多姿的文化。

1.民居建筑。

以砖木石结构、红墙赤瓦的传统古厝民居最为典型和常见,被称为“红砖民居”,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遍布闽南及台湾各个地区。

在台湾除了能看到由早期中国大陆闽南、客家移民所承袭的中国传统建筑外,中国的庙宇建筑也是随处可见。

移居台湾的福建先民们,为了纪念祖先,慎终追远,纷纷建立宗庙,维护与大陆宗族的亲情,加强彼此的沟通联系。

2.工艺美术。

台湾的工艺美术绝大部分传自福建,其中木雕工艺、石雕工艺、漆器工艺和刺绣工艺主要来自泉州和福州。

精雕细琢,树帜各地。

3.戏曲、音乐、舞蹈艺术。

闽台地区除了传承中国传统的戏曲艺术之外,也发展出本土特有的歌仔戏与布袋戏,歌仔戏是结合台湾各种地方戏曲小调、音乐为一体的表演艺术;布袋戏近来更结合声光特效,广受年轻人喜爱。

提线木偶、高甲戏、南音、剪纸、舞狮、踩高跷、蜈蚣阁、车鼓弄、锦歌、答嘴鼓等表演艺术,则生动活泼,多彩多姿,深受两岸人民喜爱。

4.年节习俗。

年节习俗是民俗文化最重要的组成之一,它集中地反映了民俗观念及其代表的民族心理。

因为这些特殊日子的文化涵义及其人们所表现的相沿成习的各种活动,被赋予了特殊的社会文化意义。

闽台年节习俗特为繁缛,且无节不祭祀,祭祖与祭神并重。

具体有以下主要节庆: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元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节、祭灶节、除夕。

【开发策略】技艺精湛的民俗工艺品可作为旅游商品开发。

如工艺品厂和研究所都可对游客开放,供其参观。

让游客参与到其中,既满足了好奇心,又增长了见识,增添乐趣。

闽南风建筑则可与戏曲舞蹈联合开发成旅游专线。

在欣赏游览建筑时,可将戏曲舞蹈等作为娱乐项目,运用丰富的节目储备,为各类主题活动演出量身定制节目进行歌舞综艺专场、木偶专场、器乐专场、戏曲专场的演出。

年节习俗本省具有浓厚历史文化底蕴,除了必不可少的庆典祭祀活动外,还可举办文化节、文化科普展、公益活动等等。

三.闽台精神生活民俗闽台精神生活民俗主要表现在宗教信仰、民间信仰、民间文学、游牧民俗等方面。

福建的移民,不但给台湾带去劳动力、生产技术和文化艺术,也带去宗教信仰。

移民动身之时,面对波涛汹涌的台湾海峡,为祈求一帆风顺,便随身携带祖籍地供奉的神祗神像或香灰。

入台后,将神像或香火供于居屋或公厝,朝夕膜拜,祈求神佑。

至开垦成功,形成村社,便建造庙宇,再塑金身,以谢神恩。

台湾民间供奉的各种神灵,绝大部分由福建传入,其祖庙皆在福建。

1.道教同源。

明朝末期,随着福建百姓移居台湾,道教也由漳泉移民传入台湾。

台湾道教完全传承了福建道教的传统。

闽台道教除奉祀元始天尊、玉皇上帝、太上老君、真武大帝等神祗之外,还奉祀闽台特有的俗神法主公。

2.佛教信仰。

台湾佛教的宗派多数传自福建。

台湾僧人视福建禅宗丛林为圣地,纷纷渡海赴福建名刹受戒。

闽台二地的佛教俗神中,香火较盛者当数清水祖师和三平祖师。

3.民间信仰。

台湾民间信仰普及与盛行,是个“多神之岛”。

教堂寺庙扁布,信徒众多。

供奉的主神有200多种,主要有观音、妈祖、土地爷、释迦牟尼、关公、保生大帝等。

民间信仰在台湾非常盛行,历久不衰。

一般大致可分为三类,即天地、神佛与祖先,但不同群体有不同的信仰与崇拜。

基本上,泉州籍主要信奉保生大帝、清水祖师与郭圣王等,漳州籍多尊奉开漳圣王,客家人则多尊三山国王及在当地形成的义民庙。

其中妈祖崇拜是台湾民间信仰人数最多与最普遍的一种信仰。

“妈祖信俗”是闽台渊源的见证和连接海峡两岸的重要文化纽带。

4.民间文学。

两岸闽南方言歌谣、闽台民间故事郑氏时期已将福建教育和科举制度移植台湾。

清朝以后,进行扩展与完善,建立起与福建一样的教育、科举制度。

在大陆移民的高潮中,福建的一批文人墨客也东渡入台,或建诗社,或组剧团,将福建的文学、戏剧艺术传入台湾,使台湾文化气象一新,文运大振。

【开发策略】闽台宗教朝拜气氛浓厚,基本上以进香和巡游为主,包括今年来举办的文化旅游节等。

但对其宗教文化内涵挖掘不够深,只是初步达到宗教旅游的情感共鸣,且集中在主要节日上,难以形成稳定的客流。

因此,按照特色性原则的指导,综合开发文化旅游类产品,以满足游客求知求异的心理。

根植于现实社会背景,开发与神灵相关的名人旅游产品,将宗教民间信仰打造成名人文化,大力开发物质载体,设计跨区域旅游路线。

如可联合泉州天后宫及周边博物馆实施旅游精品工程,打响宗教文化、海洋文化等对台旅游品牌,吸引更多台胞来闽探亲寻根、朝圣观光、度假旅游。

四.综述闽台民俗文化开发闽台民俗文化的开发对于福建、台湾旅游业的发展、经济文化的繁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不仅可以展现源远流长的古闽越文化、海洋文化、宗教文化等,而且可以推进相互之间、两岸之间乃至中外文化交流。

闽台地区由于地处南方,气候适宜,港口众多,交通便利,具有独特经济区域优势,人文自然旅游丰富,但零散分布,大大削弱了其吸引力。

由于闽台民俗文化资源现在还只是浅层次的开发,开发的空间相对较大,使民俗与现有分散资源相融合,闽台第二产业(轻工业)、第三产业(旅游业)就会前途无量。

因而,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只要改变开发观念,定能形成两岸新的经济增长点。

在具体的开发中,一定要进行巧妙构思和独特设计,形成闽台民俗的特色,为此要遵循以下原则:1.保护性原则。

民俗文化资源是人类社会的巨大财富,在开发时,必须以保护为前提。

2.因地制宜原则。

民俗文化不能跟风模仿,移花接木或造假欺世,应就地取材,挖掘本地区的民俗资源,并展现当地的真实生活。

3.参与性原则。

充分相信群众,善用民间力量。

用最质朴最真诚的情感感动两岸人民,消除隔阂。

民俗取自生活,追求自然,在朴实无华的外表下藏着丰厚的地方文化内涵和生活情趣。

4.注重经济效益原则。

标民族之新、立地方之意,适度发展,突出特色。

注重观赏性与参与性并重。

科学开发和利用民俗文化资源,确保其吸引力和可持续发展。

开发政策:1.开拓创新。

(1)从思想上打破常规,大胆创新。

如将民俗与旅游相结合,必须首先打破旅游淡季无作为的思维,把开发的目光盯住旅游淡季,依据民俗旅游的特点,设计一些新颖独特的旅游项目,再加大宣传力度,吸引游客。

其次要树立整体思维。

打破常规,树立一盘棋的思路,提高游客的旅游效率。

树立动态旅游开发思维,设计动态民俗旅游项目,让游客参与其中真正感受民俗旅游的乐趣。

如在一些景点设计规划“闽台美食一条街”,使游客游览之余可品尝两岸独特的风味小吃;还可推出“民歌比拼赛”等让游客亲身处于活动中,体验和再现当时的情境。

(2)在旅游线路开发方面可采取多种方式,如闽台宗教游,可以形成“泉州-台湾-漳州”为中心的线路;闽台民居旅游,可以形成“台湾三合院-漳州土楼-厦门红砖民居”为中心的线路等。

(3)注重科技创新的应用。

民俗文化开发的科技创新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民俗文化资源本身的科技含量开发;另一方面,使用现代科技手段,表现或再现中国古代民俗。

2.发展培育闽台特色文化。

紧扣五缘:地缘近、血缘亲、商缘广、文缘同、法缘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