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流脑乙脑的鉴别

流脑乙脑的鉴别

突发高热、剧烈头痛、频繁呕吐、皮肤黏膜淤点、瘀斑及脑膜刺激征
临床表现
典型临床表现包括4期:初期(1-3天,类上呼吸道感染症状);极期(病程第4-10天,出现高热、意识障碍、惊厥或抽搐、呼吸衰竭及其他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部分有循环衰竭);恢复期(一般病程2周左右回复);后遗症期(部分有,包括失语、肢体瘫痪等)
普遍易感,多数为隐形,5岁以下儿童尤其是6个月至2岁常见
流行地区
除东北、青海、新疆、西藏之外均有流行,高度散发,集中发病少
全国均有,可有地方性流行
病理特征
脑实质炎症为主的急性中枢神经系统传染病
急性化脓性脑膜炎
临床特征
高热、意识障碍、抽搐、病理反射、脑膜刺激征。其中高热、抽搐、呼吸衰竭是危机病人生命的主要症状。高热增加耗氧量,加重脑水肿和神经细胞病变,使抽搐加重;抽搐又加重缺氧,导致呼吸衰竭并进一步加重脑组织病变。
流脑乙脑的鉴别(总2页)
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
致病生物
乙型脑炎病毒
脑膜炎奈瑟菌
流行季节
夏秋季节,集中于7、8、9三个月
冬春季高峰,集中在2、3、4月
主要传染源
猪等家禽家畜
带菌者和流脑病人
传播媒介
蚊媒传播Βιβλιοθήκη 飞沫传播易感人群普遍易感,多数为隐性。病例集中于10岁以下儿童,以2-6岁多见
普通型分为前驱期(类上呼吸道感染,1-2天),败血症期(全身中毒症状,皮肤淤点,1-2天),脑膜脑炎期(中毒症状加剧烈头痛、喷射呕吐、脑膜刺激征2-5天),恢复期(多于发病后1-3周痊愈);另有暴发型休克型等,较严重,24h内如不及时治疗可危及生命。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升高(10-20)*10^9/L;脑脊液外观无色或微浑浊 ;血清学检查可检查特异性抗体;病毒主要存在于脑组织中,血液中、脑脊液中不易分离到病毒。
血常规总数明显增加(10-20)*10^9/L;脑脊液典型病人压力增高,外观呈混浊样米汤样甚或脓样;细菌学检查取瘀斑组织液或脑组织液作涂片或细菌培养可发现细菌。
治疗
除隔离、补液、防止肺部并发感染的一般治疗外,尚需采取对症治疗:对高热以降温为主;对抽搐可用甘露醇防止脑水肿,对脑实质引起的抽搐用安定等镇静剂;对呼吸衰竭用氧疗,定时吸痰翻身拍背、用洛贝林等呼吸兴奋剂。
一旦怀疑应立即给予抗菌治疗,尽早足量采用细菌敏感并能够通过血脑屏障的药物如青霉素、头孢菌素;同时给予一般对症治疗:早期诊断,就地治疗,保证体液热量电解质,高热时给予降温,脑水肿用甘露醇。对暴发型休克型流脑治疗应:尽早应用抗菌药物、迅速纠正休克、DIC的治疗、肾上腺皮质激素应用、保护重要器官的功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