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太平天国运动教材内容:鸦片战争后,外国产品大量涌进中国,使沿海农民和手工业者纷纷失去生计。
加上清政府和地主的压榨剥削,农民起义风气云涌。
洪秀全将西方的基督教与中国民间的宗教结合创立了“拜上帝会”组织,从1851年初洪秀全领导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即太平天国运动,揭开了中国民主革命的序幕。
太平天国运动,经历了永安建制、定都天京、北伐、西征和天京突围进入军事上的全盛时期,并颁布了革命纲领《天朝田亩制度》,“天京变乱”成为太平天国运动由盛转衰的转折点,1859年为了振兴太平天国,洪仁玕提出《资政新篇》成为太平天国运动后期的革命纲领。
1864年6月1日洪秀全病势,不久天京陷落,中国历史上这场规模空前的农民起义,最终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下失败了。
虽然失败但意义深远。
本节课即介绍了太平天国运动的原因、过程、纲领、意义及教训。
一、课标要求: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了解或掌握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原因;洪秀全创立和宣传拜上帝教;金田起义;永安建制;太平军胜利进军和定都天京;《天朝田亩制度》;太平军的北伐、西征、东征和军事上的全盛;天京政变的原因、经过、和影响;太平天国领导核心的重建;太平天国失败的标志、原因和历史意义。
通过引导学生对《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革命性和局限性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全面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二)过程与方法:(1)指导学生研究性学习太平天国定都天京的得失。
(2)组织学生讨论《天朝田亩制度》并作出评价。
(3)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天朝田亩制度》的分析,使学生感受其强烈的反封建精神,从而培养学生符合社会价值和道德行为标准而产生的情感体验。
(2)通过对天京变乱的讲解,使学生认识到领导集团内部的斗争造成太平天国的分裂,使革命力量元气大伤,从而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
三、教学过程:(一)设计思路本节课为高一新授课,学生对教材并不太了解,所以首先要注重知识梳理和本节课的框架结构的构建,依据教学大纲和历史考试说明,确定本课突破的教学重点是定都天京、《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以及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原因。
着力解决的教学难点是让学生理解《天朝田亩制度》的空想性,若能恰当的选择切入点,突破难点,将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特别是对农民阶级局限性的分析,理论难度较大,若能以通俗的语言使学生接受,将有助于培养学生站在理论高度看问题的能力;同时还可以形成一种思维模式,为以后知识的迁移打下基础。
(二)教具准备多媒体(三)教学流程1.新课导入复习提问导入本课【问】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性质有何影响?鸦片战争后中国的革命任务和革命的性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答】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任务是反侵略反封建。
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问】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揭开序幕的是什么运动?为什么?【答】是太平天国运动。
因为这场运动担负着反侵略反封建的双重任务。
【总结过度】对,尽管太平天国运动是农民阶级领导的起义,但是它兴起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历史赋予它特殊的使命——反侵略反封建,它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揭开序幕。
这节课我们去深入学习了解太平天国运动。
2.目标导航用CAT课件演示下表:本课教学目标的三个层次――“了解――理解――体会”,教师简要3.讲授新课指导学生快速阅读,首先从宏观上对课本有个大致了解,并构建知识结构,再提炼要点,快速记住主要历史事件。
在学生快速阅读和记忆的基础上,用谈话方式解决并用课件演示出问题及答案要点。
一、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原因根本原因:外国资本主义侵略,腐败的封建统治和沉重的剥削,导致阶级矛盾激化直接原因:自然灾害严重主观原因:洪秀全及其拜上帝教的推动【设问】:有人说“太平天国运动是鸦片战争炮声的回声,如何理解?”【答】:鸦片战争后,一方面,外国产品大量涌进中国,使沿海农民和手工业者纷纷失去生计。
加上清政府和地主的压榨剥削,导致阶级矛盾激化;另一方面,西方基督教传到中国洪秀全深受影响,创立了拜上帝教。
【探究】: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的目的和特点是什么呢?拜上帝教与基督教之间的关系?这说明了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概括指出:目的是推翻清朝统治。
特点:西方基督教义、中国儒家大同思想、农民平均主义的结合起来。
关系:是一种改造和利用的关系,它根本不同于基督教,它是农民起义的工具。
说明:拜上帝教的宗教理论表达了千百年来农民要求平等的思想,是洪秀全号召人民群众参加反清斗争的理论武器。
但它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不是科学的革命理论,不可能引导农民革命走向成功。
体现了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二、太平天国运动过程1.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和发展引导学生看“太平天国形势图”,教师并给予适当的解读:要求准确记住金田(起义地点)、永安(初步建立政权)、天京(正式建立政权)的位置;掌握拜上帝教活动的地区和太平天国主要活动地区。
【讨论】太平天国运动没有推翻清政府就急于定都天京是否正确?要点:肯定说:南京是江南重镇,六朝古都,南京附近的东南一带,又是中国最富庶的地区,是清朝财政收入最重要的来源地。
因此,定都天京无论在政治上和经济上都给清朝封建统治势力是一个沉重打击,对各地人民反清起义是一个极大鼓舞和推动。
同时,有了比较稳定的后方,避免了以往农民战争中常见的流寇主义现象。
否定说:过早建都,助长了起义队伍内部封建等级思想、保守思想、享乐思想的滋长,为后来天京变乱埋下了祸根;匆忙建都,同时进行北伐和西征,分散了兵力,导致北伐失败,使太平天国元气大伤,最终陷入被动并很快失败。
2.太平天国运动军事上的全盛【设问】:定都天京后所面临军事形势怎样?为此洪秀全、杨秀清采取那些军事措施?结果如何?【答】形势: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清军在天京附近建立了江南、江北大营以围困天京。
措施:为了巩固政权,推翻清朝统治,太平军又进行了北伐、西征和天京突围结果:①北伐军进行了两年浴血奋战,终未取得成功,最后失败,但沉重打击了清政府在北方的统治。
②西征的胜利,使太平天国控制了安徽、江西和湖北的大部分地区,为太平天国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根据地和物质基础。
③天京突围的战斗,打垮了威胁天京的清江北、江南大营,从而巩固了天京。
至此太平天国进入军事上的全盛时期。
用多媒体投放图表(一)让学生填表投放图表(一)盛的时候,一场大规模的内乱即将来临,这就是天京内讧,使太平天国运动的由胜转衰。
3.太平天国运动的转折和失败(1)天京变乱——由胜而衰的转折点(1856年)①.原因:定都天京后,太平天国的领导人革命进取心逐渐减退,腐朽思想开始滋生。
(教师简述并投影)在天京,诸王模仿封建统治者大兴土木、建筑王宫。
〖投影:《天王府》、《太平天国天王府石舫》〗从《天王府》画面上可以看出天王府的威严和等级的森严;从《太平天国天王府石舫》画面上可以反映出天王的享乐生活。
各王还通过家族、部下等关系结成派系集团,分别控制军队、争权夺势,分裂的危机愈演愈烈。
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内部的斗争,终于在1856年秋演化为一场大变乱)②天京变乱的经过:(教师简述天京变乱的经过,让学生简单了解,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历史兴趣)③天京变乱的影响:由盛而衰的转折点,从战略进攻走向战略防御的转折点。
【过度】(教师简单的陈述并用多媒体投出)经过这场变乱,太平天国元气大伤,出现国中无人、朝中无将的危险局面。
敌人得到了喘息之机,重建江北、江南大营,再次围困天京,太平天国的军事斗争开始转入防御阶段。
在这种情况下洪秀全重建领导核心——英王、忠王、干王,指挥军事防御A.再破江北大营 , B.三河镇大捷 C.再破江南大营D.李秀成;东征苏南与进攻上海 E.安庆陷落与陈玉成就义。
1864年天京失守,标志着天平天国的失败. (2)太平天国运动失败①标志:1864年天京陷落②原因:主观:根本原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经济上,农民是分散的个体小生产者政治上,不能提出切实可行的革命纲领思想上,不能用科学的理论作指导组织上,难形成统一坚强的领导核心客观: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③教训:农民阶级不代表先进的生产力,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投影图表(二)三、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天朝田亩制度》(前期)与《资政新篇》(后期)1.《天朝田亩制度》(1853)(1)根源:【设问】天朝田亩制度产生的根源是什么?根源:鸦片战争后,人民受双重压迫,土地高度集中,是产生的社会根源;明末农民起义已提出“均田免粮”的口号,是产生的历史根源;农民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其自身局限是其阶级根源;自给自足的封建小农经济是根本因素。
(2)内容:【设问】:《天朝田亩制度》的核心是什么?【答】以土地问题为核心。
(从字面上理解是太平天国的土地制度,但实际上它不仅涉及土地问题,同时还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司法等各个方面的社会改革措施。
它是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
因为以土地问题为核心,所以称为《天朝田亩制度》。
)【过度】那我们来看看它是怎样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的,均分配土地的原则和分配方式又是怎样的。
①土地分配问题:原则:“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
方式:以户为单位,不分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探究】这里“天下田”是谁的?反映了农民阶级的什么要求?从中得到的认识是什么?【答】“天下田”:包括地主阶级的土地拿来收归公有,分给天下所有的人,包括占大多数人口的农民来耕种。
要求:反映了农民阶级要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摆脱封建剥削,获得土地的迫切要求。
认识:像《天朝田亩制度》这样,把农民的斗争目标提出的如此明确,这还是有史以来的第一次。
他把农民反封建土地所有制的要求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因此《天朝田亩制度》具有鲜明的反封建革命性。
【过渡】:(教师简述)《天朝田亩制度》中的平均分配土地,一是依据人口,不论男女,以户为单位,人多就多分,人少就少分;二是依据地力,把好坏田搭配着分;三是依据丰荒情况,由荒处迁丰处以赈济荒处;四是依据年龄,凡十六岁以上的人都可得到土地,十五岁以下就减半。
如此细致的规定,真可谓是“平均了”。
太平天国除了平均分配土地以外,还平均分配产品。
②产品分配问题:原则:“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方法: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圣库。
③目标:建立“四有二无”的理想社会【过渡】:通过这些详尽而细致的规定,太平天国设计的理想蓝图,能否实现呢?(3)评价:【设问】:请同学们从《天朝田亩制度》分配土地的原则和方法入手,并结合当时的历史环境来思考这一问题。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其中两组讨论原则,两组讨论方法,两组讨论环境条件)教法探讨:可以设计几个小问题,采取层层剥笋的办法,由浅入深、由表入里,循循善诱,使学生学会使用辨证唯物主义方法评价历史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