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混淆词语辨析汇集易混淆词语辨析汇集1、终生和终身终生和终身的意思大致相同。
尽管辞书说:终身指一生、一辈子(多就切身的事说),如终身之计、终身大事;终生指一生(多就事业说),如奋斗终生(《现代汉语词典》),但是,有时仍然难以区分。
例如:(1)蒋南翔认为,学生年轻时作些思想政治工作,将对终生有益。
(《**接班与中美关系》,新加坡联合早报网2002年11月27日社论言论天下事)(2)这种读书习惯会使国人终身受益,并促使他们不断地汲取知识,提升自己。
(《读万卷书出小状元》,新加坡联合早报网2002年12月2日社论言论天下事)例(1)说终生有益,例(2)说终身受益,区别在哪里?台湾的《远东国语辞典》说,终生是一生,终身是一生一世。
这样解释不能解决问题。
《国语日报辞典》就只收终身,不收终生,对终身的解释是:人的一生。
也作终生。
这样处理似乎要用终身取代终生。
那么终身和终生是否就毫无区别了呢?就字面讲,终生应该指一个人从出生到去世的一生。
按照这个理解,如果一个人从小就不爱吃肉,甚至根本不吃肉,一直到老,应当说终生吃素;一个人受某种影响,从小就受戒,一辈子信佛,可以说终生信佛。
同样还可以说这个人终生住在山区,没见过世面。
他终生胆小怕事,毫无作为。
这些都跟事业无关或关系不大。
终身的身可理解为某种身份。
终身指具有某种身份后直至去世的一生。
如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是从某人为师那天开始的。
终身总统是从当选总统那天算起的。
终身大事指男女婚姻,自然得从达到婚龄算起。
终身不娶或终身不嫁也不是从出生之日说起的。
为某种信念奋斗终身,得从确立这一信念之日算起。
剥夺政治权利终身是从判决生效之日算起,而且这种处罚涉及死亡之后。
例如中国的著作权法规定,公民的作品,其发表权、使用权和获得报酬的保护期,为终生及其死后五十年。
可见终生只到生命结束为止,其死后五十年为著作权的终身。
如果某作家活了80岁,他的终生就是这80年,而终身则指他具有公民权后的时间,包括他去世以后享有政治权利的时间,无疑超过80年。
以下两个例句可以体现二者的区别:(3)家的某一个角落,总会有一份珍藏的记忆。
而家的某一个平时少有开启的橱柜里,也会有一样让人终生思念的东西。
(《温暖我终生的两条被单》,新加坡联合早报网2002年12月3日副刊)(4)重新拿起课本笔记将是工作生涯的重要组曲,终身学习将是下一个碗饭的票据。
(《放下自尊找工作》,新加坡联合早报网2002年12月6日社论言论天下事)一个人的记忆和思念是从小就产生的,直至去世,所以例(3)用终生。
重新拿起课本笔记是人生到达某个阶段才开始的,直至去世,所以例(4)用终身。
上举例(1)说吴锦涛做政治思想工作,是在大学时代,也是人生到达某个阶段才开始的,似宜改用终身。
2、以至和以致以至和以致是近义词,在实际运用中常出现混用现象。
这两个词也常出现在选词填空或病句题中,给考生造成一定干扰。
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弄清楚这两个词的用法。
一、相同之处:两者都是连词,一般用在下半句话的开头,都表示下文是上述的原因所形成的结果。
二、不同之处:(1)以至的词义范围宽,以致的词义范围窄。
以至的表意范围要比以致大除了两者相同的意思,以至还表示在时间、数量、程度、范围上的延伸。
例: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2)以致表示的程度浅,以至表示的程度深。
以至常表示由于前半句话所说的动作、情况的程度很深而形成的结果。
例:他非常用心地写生,以至野地里刮起风沙来也不理会。
(3)两者都表结果,但以致多指不好的结果,二者在表达由上文内容而引起的结果时则是有区别的,在表达的情感倾向方面略有区别,以至仅表达客观的结果,以致多表达因某某因素而产生的不好的结果。
例:他事先没有充分调查研究,以致做出了错误的结论。
练习题:1、情势的发展十分迅速,___使很多人感到惊奇。
2、为了避免我们的谈话被人家误解,___闹出什么乱子起见,我得把我们谈话的内容报告校长。
3、这本书他读得很熟,___能全文背诵。
(参考答案:1、以至;2、以致;3、以至)为了加强对这两个词的使用,附练习题如下:1、循环往复以至无穷。
2、在旧社会,劳动人民生活非常艰苦,以至连肚子也填不饱。
3、由于不注意安全操作以致出了严重的事故。
4、遇事要积极思考,要想到问题的两面、三面以至多面。
5、对于在关键时候只顾个人,不顾集体以致贪生怕死,临阵逃脱的党员干部,我们一定要坚决查处。
6、他毫无准备,以至老师提问他一点也答不上来。
3 篡改和窜改首先要说明的是,窜改是竄改的简化形式,几本权威字词典都只直接解释竄改而非窜改,但为了行文的清晰明了,故在此文中统一使用窜改。
我们先以《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和《汉语大词典》对这两个动词的释义为蓝本对它们进行义素分析。
如下表所示:通过对比篡改和窜改的义素,并结合它们在现代汉语中的用法,我们可以发现以下异同:1、感情意义一致。
篡在《说文》中的解释为屰而夺取曰篡,从厶,算声。
本义即为贬义,篡改的篡字引申了本义;《汉语大字典》中篡字有五个义项,其中一个义项为以私意歪曲。
可见,篡改的感情色彩为贬义。
例如:有一幅大的画像,画的是毛泽东和林彪在井冈山会师握手,明目张胆篡改历史。
(陈丕显《邓子恢最后的岁月》)刚才在矿井临时篡改计划鼓动我们上掌子面的,就是我们北京作家的陈建功。
(陈祖芬《一份好心情》)再来看窜改,窜在《汉语大字典》中有14个义项。
其中第五个义项是:改易,修改。
《正字通·穴部》:窜,改易文字曰点窜。
《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对窜改的解释是:改动(成语、文件、古书等)。
可见,窜以及窜改的本意是对文字或原文的改动,变更,类似于更改的意义,并无褒贬色彩。
然而,在实际使用中,窜改却往往用于贬义。
例如:这些书籍大都已散佚、残缺或经窜改,后人只有通过《太平广记》才可以窥见本来面目。
(《中国儿童百科全书》)他自想不到郭靖写给他的经文其实已加颠倒窜改,不由得心中混乱一团。
(金庸《神雕侠侣》)笔者检索北大语料库中含有窜改的语料,共18条,感情色彩全为贬义。
可见,在实际应用中,窜改的感情义发生了改变,与篡改相一致,在表达含有贬义色彩的意义时,这两个词可通用。
2、更改动机有别。
《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对窜改的解释为改动(成语、文件、古书等),对动作行为方式并无定义;《汉语大词典》对窜改的行为方式也无定义,这也从侧面说明窜改的本义是中性的。
陈炳昭编著的《近义词应用词典》对窜改的行为方式有了定义:错误的改易、变更。
仔细体会这个解释,其实有两种理解:一是窜改人由于个人学识有限,把原本对的改为了错的,并无不良动机,如例。
二是窜改人有意将对的改为错的,如例。
再来看篡改的行为动机。
篡的本意是以私意歪曲。
《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对篡改的解释为用作伪的手段改动或曲解(经典、理论、政策等)。
以私意、用作伪的手段等修饰语充分说明了篡改人极为不纯的动机。
例如:日本右翼仍在竭力篡改历史。
通过对比,可以看出,窜改的外延要大一些,而且窜改的不纯动机比篡改轻得多。
但在实际使用中,人们忽略了这一细微差别,从而造成这两个词的混用。
例如:混淆贴金——史学家指出日新教科书窜改历史伎俩。
(网2001年4月8日)笔者认为这里用篡改则更能体现日本右翼分子的险恶用心。
3、更改客体不一致。
从篡改和窜改的义素分析中不难看出,它们的更改对象是有明显区别的。
篡改的一般对象是经典、理论、政策等宏观抽象的概念。
例如:仿佛历史事实是可以篡改的,只不过篡改之前要争取到西方世界的默许。
(梁晓声《感觉日本》)窜改所更改的一般对象是成语、文件、文字、古书等具体的概念。
例如:产品广告用谐音字窜改成语;店铺、书写牌匾繁简夹杂不伦不类……广大众和专家学者对此表示忧虑。
(《人民日报》)笔者认为,更改对象的不同是区别这两个词语用法的关键。
然而在实际使用中,人们对它们的区分并不明显。
例如:一句广告语里就肆意扭曲、篡改了两个成语,不能不令汉语学家感到心寒!(《读者》合订本)这里本应用窜改却误用了篡改。
通过以上的义素分析,我们明晰了这两个词意义上的细微差别。
那么究竟如何正确使用这两个词语呢?笔者把篡改和窜改的意义分为了两个片断,如下表所示:篡改和窜改的语义片断一规定了它们的感情意义为贬义,虽然它们在贬义的程度上有所差别:篡改的不正当性比窜改更甚。
但人们在实际使用中不太容易区分不正当的程度,因此只要是表达贬义色彩,这两个词就通用了,这也符合语言应用的经济性原则。
然而,篡改和窜改在语义片断二上依然分化,这也是区分这两个词的重要标准。
如果动作客体为经典、理论、意识形态、社会历史等宏观抽象的概念时,用篡改要好一些;如果动作客体为具体的书面材料时,用窜改则更为合适。
诚然,在这样一个宽容的时代,对于何时用篡改或窜改也许不需要锱珠必较。
但是,从现代汉语的规范层面上来看,我们写文章时心里还是应该有一个共同的起码的标准,在选择词语上稍加留意,这既符合纯洁汉语、规范汉语的呼声,更是一个人治学态度的体现。
篡改:用作伪的手段改动或曲解经典、理论、政策等。
窜改:改动,改动成语、文件、古书等。
如窜改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