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重庆科技学院 校园规划 案例分析
重庆科技学院 校园规划 案例分析
上课:快速。趋近性。
最远上课距离:900米左右
公共教学楼应布置在整个校园中心地段。
行为活动——必要性行为
购物
①宿舍首层作为商业空间; ②利用高差把广场地下空间作为商业空间。
因地制宜。
行为活动——自发性行为
学生的这些自发性行为多发生在湖边, 即环境宜人、开敞安全的地方。
很少有人去山包上散步,与山包上植物 茂盛、小路隐秘有关。
无序,不能很好满足人们的使用需求。
原因:①停车位总体数量不够; ②停车位布局不够合理。
不明真相:第一教学楼西北方向地块
原规划的停车场在实际建设 中变成了校园的休息绿化场地。
自行车停放处
宿舍区自行车停放状况
• 广场上设有雨棚搭建的停车处; • 利用依山而建的宿舍的台地的地下 部分存放学生自行车。
教学区自行车停放状况
• 科院西门外设有公 交车站,相比南边 的正门使用频率更 高。
概况——规模简介
重庆科技学院
• • • 用地规模:92公顷左右 • 人口规模:全日制学生2万余人 • 教职工1500余人 各类用地指标:校舍建设用地 61.45% • 体育建设用地 14.42% 专用绿地 12.53% 道路广场用地 9.87% 其他用地 1.73%
建筑与山体关系——围合成院落
办公楼与红豆山
形成的院落或用来设置停车位, 或作为活动小场地。
建筑与山体关系——对景
石油工程学院和大官山。 建筑设计时把对面山体作为对景,进 行立面开窗,不仅给师生好的视线观 赏,而且也增添了有特色校园建筑。
建筑与山体关系——跌落成台地
宿舍楼依附小山坡建造,两楼之间顺应高差跌落成台地,既满 足学生交通需求,又形成共享的活动小场地。
意境的营造—山、水、城
山:浅丘地形,自 然环境良好,维护 和延续生态格局, 作为校园的景观特 色 水:“山水园林式” 规划目标,依山造 水 城:多种功能需求, 复合丰富的社会生 活,“城”式空间。 象征重庆“巴山延 绵,渝水环绕,依 山筑城,沿江而居” 的城市特征
意境的拓展—空间结构与功能分区
散步
看书
休息
行为活动——社会性行为
社会性行为也发生在环境适宜的地方。 多为线性空间,缺少平坦开敞的大面积的活动区域。
爬山
谈恋爱
玩耍
聊天
小结
• 公共教学区尽可能置于校园中心地段,方便学生生活; • 因地制宜地设置服务设施,使校园空间形式多样;
• 创造环境宜人的景点,为师生的自发性、社会性行为提供 场所;并兼顾安全因素的考虑。
在规划阶段似乎没把教学区的自行车停放纳入考虑中,以致教学区缺 少统一有序的停放处,给师生的学习生活带来不便。
对比:重庆大学自行车停放
教学楼、宿舍楼部分架空底层,用于停放自行车。
小结
• 设计时,合理分配停车位的数量和布局; • 自行车停放要兼顾生活区和教学区; • 充分利用地形及建筑形成的“低调空间”来处理 停车场(库)。
重庆科技学院大学城校区
——校园规划调研报告
09城一 谢鑫
胡玥
山水孕育的美丽校园
——重庆科技学院大学城规划设计
调研大纲介绍
学校区位 学校 概况 周边环境 规模简介 概念提出 现状功能分区 调 研 大 纲 现状道路系统 竖向场地设计 实地 调研
建筑与山体关系
建筑风格 基础设施布置 行为活动
问题
概况——学院区位
课程设计内容
用地规模:60公顷左右 人口规模:全日制学生11000人 教职工1300人 各类用地指标:校舍建设用地 70% 体育建设用地 18% 专用绿地 11%
强调从体验自然 环境、感悟地域 文化、把握功能 需求入手,通过 环境空间的表达 来创造特色校园 对自然与生态的 尊重、对文化与 历史的尊重、对 个性的尊重的普 遍价值观
重庆科技学院新校区位于重庆虎溪大学城,占地1500亩。东邻歌乐山国 家级森林公园,西有缙云山国家级森林公园,地理优势得天独厚。是重庆市 “文明单位”和“园林式单位”。
概况——周边环境
• 科院四周被大学城 道路包围,与小山 包相对,尚未开发。
• 与大学城其他院校 相隔较远,相对冷 清孤立。距熙街非 直线距离约3公里, 需乘坐公交车。
学生宿舍
学生宿舍
图书馆
先进的发展观—分期建设与预留发展
学科交叉与 交流的可变 性和灵活性 分三期建设 图中标记处 为还未建设 的建筑
全面的场地设计—竖向设计
基地中部充分利用开阔 湖面,将其周边设计为 绿化缓坡,令周边雨水 及建筑中水可流向湖面, 采用雨水利用,中水技 术引水蓄水,使其成为 校园中最主要的绿化景 观水体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岸线处理
• • • • 大石头 湖边小径 草坪 菜地(油 菜花)
山为背景,望而不穿
基础设施布置——路灯
规划保留的自然小山包上设计了休闲步道,但是后期建设中一直 没有设置路灯,美中不足。
基础设施布置——报刊服务中心、治安亭
• 生活区附近的交通节点上布置报刊服务中心、治安亭。
行为活动——必要性行为
文脉与创新—建筑设计
通过体块的穿插和 体量的变化,色彩 与材料的对比,隐 喻手法的运用塑造 出既统一又丰富的 建筑空间 外部环境空间和建 筑内部空间相互渗 透
建筑与环境
基础设施布置——停车位
1、教学楼底层架空设停车位; 2、教学楼前或旁边的空地设停车位; 3、校内道路上划出停车位。
机动车停车现状
问题发现一
• 这块场地基本 没有学生使用 • 地形太平坦, 没有依靠 • 环境植物少, 私密性差 • 设施少,停留 空间缺乏
问题发现二
• 重科没有为学生考虑自 行车道 • 重大考虑相对的周全一 点
问题发现三
• 我在想, 如果这天 突然下雨, 这群等车 的人怎么 办?
“一心,一核,一带”
“一心”(水):一山一湖 的核心空间格局。水体,绿 带和步行空间向周边渗透。 共享的自然开放区与核心景 观 “一核”(城):核心教学 空间,鲜明统一的整体形象, 理性的内部空间环境,疏朗 的外围景观环境 “一带”(山与城):外围生 活区,结合地形,“依山而 筑,临水而居” 功能分区:规整式布局与自 由式布局,刚柔相济,理性 而又富于变化
分区基本模式
双组团模式 环境均好性 教学、生活、运动 联系便捷
道路系统
道路顺应地形,结构 清晰,分级明确 人车部分分流 各功能区联系便捷
学生步行距离
学生从生活区到教 学区步行距离短, 方便上下课 学生从生活区到运 动区方便快捷 生活区,教学区和 运动区相互之间距 离都在800米范围 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