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全册)章节测试卷汇总阶段性测试题一第一章运动的描述(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第Ⅰ卷(选择题, 共44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1小题, 每小题4分, 共44分, 每小题至少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 全部选对的得4分, 选对但不全的得2分, 错选或不答的得0分)1.明代诗人曾写下这样一首诗:“空手把锄头, 步行骑水牛;人在桥上走, 桥流水不流”.其“桥流水不流”中的“桥流”应理解成其选择的参考系是( ) A.水B.桥C.人D.地面解析:桥对岸是静止的, 水是流动的, 但以水作为参考系, 水是不动的, 桥是流动的, 故A正确.答案:A2.(2013~2014学年湖南师大附中阶段考试)研究物体的下列运动时, 能被看作质点的是( )A.研究自由体操运动员在空中翻滚的动作B.研究砂轮的转动情况C.研究顺水漂流的小船, 它漂流10 km所用的时间D.研究篮球运动员的投篮姿势解析:研究自由体操运动员在空中翻滚的动作时, 运动员肢体动作完成情况是得分的重要依据, 不能看作质点, 选项A错误;研究砂轮的转动情况时, 砂轮上距轴距离不同的点运动情况不同, 故砂轮不能看作质点, 选项B错误;同理研究篮球运动员的投篮姿势时, 运动员也不能看作质点, 选项D错误;研究顺水漂流的小船漂流10 km所用时间时, 船的大小、形状可忽略, 可以看作质点, 选项C正确.答案:C3.下列各组物理量中, 都是矢量的是( )A.位移、时间、速度B.速度、速率、加速度C.加速度、速度的变化、速度D.路程、时间、位移解析:位移、速度、加速度以及速度的变化既有大小, 又有方向, 是矢量, 而时间和速率只有大小, 没有方向, 是标量, 故C正确.答案:C4.(2013~2014学年中山一中第一学期期中考试)下列关于物体运动的描述可能的是( )A.速度变化越来越快, 加速度越来越小B.速度变化的方向为正, 加速度的方向为负C.速度的变化率很大, 而加速度很小D.加速度越来越大, 而速度越来越小解析:加速度是反映物体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 速度变化越来越快, 则加速度越来越大, 选项A错误;加速度方向与速度变化方向一致, 故选项B错误;速度变化率就是加速度大小, 选项C错误;加速度越来越大, 物体做减速运动, 则速度越来越小, 故选项D正确.答案:D5.下列所说的速度中, 哪个是平均速度( )A.百米赛跑的运动员以9.5 m/s的速度冲过终点线B.返回地面的太空舱以8 m/s的速度落入太平洋C.由于堵车, 在隧道内的车速仅为1.2 m/sD.子弹以800 m/s的速度撞击在墙上解析:平均速度描述的是一段时间或一段位移内平均的快慢程度, 而瞬时速度指的是物体在某一位置或某一时刻的速度, 由以上可知只有C项是平均速度.答案:C6.(2013~2014学年衡水中学期中考试)在中国海军护航编队“巢湖”舰、“千岛湖”舰护送下, “河北锦绣”、“银河”等13艘货轮历时36小时顺利抵达亚丁湾西部预定海域.此次护航总航程4 500海里, 已知1海里=1 852米.假设所有船只运动速度都相同,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研究舰队的行驶路程时可将“千岛湖”舰看作质点B.以“千岛湖”舰为参考系, “巢湖”舰一定是运动的C.根据本题给出的条件可以求出此次航行过程中的平均速度D.根据本题给出的条件可以求出此次航行过程中的平均速率解析:本题中路程长度远大于“千岛湖”舰的尺寸, 所以研究舰队平均速率时, 可将“千岛湖”舰看作质点, 选项A正确;所有船只运动速度相同, 所以以“千岛湖”舰为参考系, “巢湖”舰是静止的, 选项B错误;由于不知道运动位移, 不能求出此次航行的平均速度, 选项C 错误;物体路程和通过这段路程所用时间的比, 叫做这段路程的平均速率, 所以可以求出平均速率, 选项D 正确.答案:AD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只有运动很慢的物体才可以看成质点B .研究一个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的速度时, 可以不选参考系C .(n -1)s 末就是指第n s 初D .若物体做单向直线运动, 位移就是路程解析:质点和物体运动的快慢无关, A 错误.研究任何物体的运动都一定要选参考系, B 错误.(n -1)s 末和n s 初为同一时刻, C 正确.物体做单向直线运动时, 位移的大小等于路程, 但位移是矢量, 路程是标量, 不能说位移就是路程, D 错误.答案:C8.如图所示, 一小球在光滑的V 形槽中, 由A 点释放经B 点(与B 点碰撞所用时间不计)到达与A 点等高的C 点, 设A 点的高度为1 m, 则全过程中小球通过的路程和位移分别为( )A.23 3 m, 23 3 m B.23 3 m, 43 3 m C.43 3 m, 233 m D.433 m,1 m 解析:由几何关系可知, AB =BC =AC =1sin 60° m =2 33m, 小球通过的路程为s =AB+BC =4 33 m, 位移为x =AC =233m, 选项C 正确.答案:C9.一辆汽车正在行驶, 一位乘客欲估测前方隧道的长度.在进、出隧道口时, 他分别看了一下手表, 如图甲、乙所示, 汽车表盘显示汽车始终以60 km/h 的速度行驶.由此他估算出此隧道的长度为( )A .1.8×104kmB .8.0×10-2kmC .5.0 kmD .1.0 km解析:本题考查运动学基本公式的应用.由图可知运动的时间为:5 min =112 h, 汽车做匀速直线运动, 所以隧道的长度s =vt =5 km. C 答案正确.答案:C10.(2013~2014学年衡水中学期中考试)物体甲的x t 图象和物体乙的v t 图象分别如下图所示, 则这两个物体的运动情况是( )A .甲在整个t =6 s 时间内有来回运动, 它通过的总位移为零B .甲在整个t =6 s 时间内运动方向一直不变, 它通过的总位移大小为4 mC .乙在整个t =6 s 时间内有来回运动D .乙在整个t =6 s 时间内运动方向一直不变解析:甲在0时刻由负方向上距原点2 m 处向正方向做匀速运动, 6 s 时达到正方向的2 m 处, 故在0~6 s 内甲物体通过的位移为4 m, 选项A 错误, 选项B 正确;乙物体开始时速度为沿负方向的减速运动, 3 s 后做正方向的加速运动, 故选项C 正确, 选项D 错误.答案:BC11.如图所示为A 、B 两人在同一直线上运动的位移图象, 图象表示( )A .0~2秒内, A 、B 两人同向而行 B .0~2秒内, A 的速度比B 的速度大C .在5 s 内, A 走的路程比B 走的路程多D .在5 s 内, A 的位移比B 的位移大解析:0~2秒内, A 沿x 轴负方向运动, v A =605 m/s =12 m/s, B 沿x 轴正方向运动, v B=602 m/s =30 m/s, 故A 、B 均错误;5 s 内A 的路程为60 m, 而B 返回出发点, 路程为60 m +30 m =90 m, C 错误;B 的位移在5 s 内为30 m, 而A 为60 m, 故D 正确.答案:D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56分)二、实验题(本题包括2小题, 共12分)12.(5分)使用电火花计时器来分析物体运动情况的实验中, 有如下基本步骤: A .把电火花计时器固定在桌子上 B .安装好纸带C .松开纸带让物体带着纸带运动D .接通220 V 的交流电源E .按下脉冲输出开关, 进行打点 这些步骤正确的排列顺序为__________. 答案:ABDEC13.(7分)电磁打点计时器和电火花计时器都是使用________电源的计时仪器, 电磁打点计时器工作的电压是________, 电火花计时器工作的电压是________.当电源频率是50 Hz 时, 它每隔________打一个点.如图为物体运动时打点计时器打出的一条纸带, 图中相邻的点间还有四个点未画出, 已知打点计时器接交流50 Hz 的电源, 则ae 段的平均速度为________m/s.d 点的瞬时速度约为________m/s.解析:电磁打点计时器和电火花计时器都是使用交流电源的计时仪器, 电磁打点计时器的工作电压是6 V 以下, 电火花计时器的工作电压是220 V .当电源的频率是50 Hz 时, 打点计时器的打点周期是0.02 s .当每5个点为1个计数点时, 相邻两个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为T =0.1 s, 故ae 段的平均速度为v =x ae4T= 8.4+13.6+26.8+38.8×10-24×0.1m/s =2.19 m/sd 点的瞬时速度最接近ce 段的平均速度, 故v d =x ce 2T =26.8+38.8×10-22×0.1m/s =3.28 m/s.答案:交流 6 V 以下 220 V 0.02 s 2.19 3.28三、计算题(本大题共4小题, 共44分, 要有必要的文字说明和解题步骤, 有数值计算的题要注明单位)14.(10分)某质点从A 点出发做变速直线运动, 前3 s 向东运动了20 m 到达B 点, 在B 点停了2 s 后又向西运动, 又经过5 s 前进了60 m 到达A 点西侧的C 点, 如图所示.求: (1)总路程; (2)全程的平均速度.解析:(1)全过程中的总路程s =(20+60)m =80 m.(2)设向东为正方向, 平均速度为位移与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 初位置为A 点, 末位置为C 点, 则位移x =20 m -60 m =-40 m, 所用的总时间为t =t 1+t 2+t 3=10 s, 则平均速度v =x t =-4010m/s =-4 m/s负号表示v 与初速度方向相反.答案:(1)80 m (2)4 m/s, 方向向西15.(10分)已知一汽车在平直公路上运动, 它的位移—时间(x t )图象如图甲所示.(1)根据图甲在图乙所示的位置坐标轴上标出A 、B 、C 、D 、E 各点代表的汽车的位置; (2)求出汽车在前8 h 内的路程和位移大小. 解析:(1)如图(2)汽车经过8 h 又回到了出发点, 故位移x =0, 而路程为运动路线的总长度:100 km +100 km =200 km.答案:见解析16.(12分)某汽车以恒定加速度做变速直线运动, 10 s 内速度从5 m/s 增加到25 m/s, 如果遇到紧急情况刹车, 2 s 内速度减为零, 求这两个过程中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解析:以初速度的方向为正方向, 有v 0=5 m/s, v =25 m/s, t =10 s则a =v -v 0t =25-510m/s 2=2 m/s 2方向与规定的正方向相同.对于刹车阶段:v =25 m/s, v ′=0, t ′=2 s. 则a ′=v ′-v t ′=0-252m/s 2=-12.5 m/s 2. 方向与初速度方向相反.答案:2 m/s 2, 与初速度方向相同 12.5 m/s 2, 与初速度方向相反17.(12分)(2013~2014学年中山市高一期中考试)物体做直线运动, 其位移图象如图所示, 试求:(1)5 s 末的瞬时速度; (2)20 s 内的平均速度; (3)第二个10 s 内的平均速度; (4)30 s 内的位移.解析:(1)物体在0~10 s 内做匀速直线运动, 5 s 末的瞬时速度v =x t =3010m/s =3 m/s.(2)20 s 内的平均速度v 1=2020m/s =1 m/s. (3)第2个10 s 内的平均速度v 2=20-3010 m/s =-1 m/s.(4)30 s 内的位移x =0.答案:(1)3 m/s (2)1 m/s (3)-1 m/s (4)0阶段性测试题二第二章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 共44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1小题, 每小题4分, 共44分, 每小题至少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 全部选对的得4分, 选对但不全的得2分, 错选或不答的得0分)1.物体在做匀减速直线运动(运动方向不变), 下面结论正确的是( ) A .加速度越来越小 B .加速度方向总与运动方向相反 C .位移随时间均匀减小D .速率随时间有可能增加解析:匀减速直线运动加速度不变, A 错;加速度方向与运动方向同向时加速, 反向时减速, B 对;单方向减速的过程中位移越来越大, C 错;匀减速到零之前速率越来越小, D 错.答案:B2.(2013~2014学年河北省唐山一中高一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四个质点作直线运动, 它们的速度图象分别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在第2秒末, 质点(2)离出发点最远B .在第1秒内, 质点(1)(3)(4)均做减速运动C .四个质点在2秒内速度变化快慢相同D .在第2秒末, 质点(2)(3)偏离出发点距离相同解析:由题意可知质点(2)(3)在2 s 内的位移均为2 m, 选项A 错误, 选项D 正确, 在第1 s 内质点(1)(3)(4)速度均逐渐减小, 选项B 正确;四个质点在2 s 内的加速度大小相等, 故选项C 正确.答案:BCD3.A 与B 两个质点向同一方向运动, A 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B 做匀速直线运动.开始计时时, A 、B 位于同一位置, 则当它们再次位于同一位置时( )A .两质点速度相等B .A 与B 在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相等C .A 的瞬时速度是B 的2倍D .A 与B 的位移相同解析:由题意可知二者位移相同, 所用的时间也相同, 则平均速度相同, 再由v =v A2=v B , 所以A 的瞬时速度是B 的2倍, 故选B 、C 、D.答案:BCD4.质点在x 轴上运动, t =0时质点位于坐标原点;图为该质点的v t 图象, 由图线可知( )A .质点的x t 关系为x =5t -t 2B .t =20 s 时刻质点与坐标原点距离最大C .t =0到t =20 s 质点的位移为50 mD .t =0到t =20 s 质点的路程为50 m解析:从v t 图象可知v 0=-5 m/s, a =12 m/s 2, x t 关系为x =-5t +14t 2, A 错.前10 s 沿负方向运动, 后10 s 沿正方向运动, 10 s 时刻离坐标原点最远, B 错.前10 s 位移为x 1=-25 m, 后10 s 位移为x 2=25 m, 总位移为0, 总路程为50 m, C 错, D 对.答案:D5.两物体在不同高度自由下落, 同时落地, 第一个物体下落时间为t , 第二个物体下落时间为t /2, 当第二个物体开始下落时, 两物体相距( )A .gt 2B.3gt 28C.3gt24D.gt 24解析:当第二个物体开始下落时, 第一个物体已下落t 2时间, 此时离地高度h 1=12gt 2-12g ⎝ ⎛⎭⎪⎫t 22;第二个物体下落时的高度h 2=12g ⎝ ⎛⎭⎪⎫t 22, 则待求距离Δh =h 1-h 2=12gt 2-2×12g ⎝ ⎛⎭⎪⎫t 22=gt 24. 答案:D6.由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物体, 当经过位移为x 时的速度是v , 那么经过位移为2x 时的速度是( )A .2vB .4v C.2vD .1.5v解析:利用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公式2ax =v 2, 列出2ax =v 2和2a ·2x =v 22, 联立解得v 2=2v , 所以C 项正确.答案:C7.(2013~2014学年银川一中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质点做直线运动的v t 图象如图所示,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质点前7秒的平均速度大小为1 m/sB .1秒末质点的速度方向发生变化C .第1秒内质点的加速度是第5秒内加速度的2倍D .3秒末质点回到出发点解析:质点在前7 s 的位移x =-1 m, 所以前7 s 的平均速度为-17 m/s, 故选项A 错误;质点在3 s 末速度方向发生改变, 选项B 错误;质点在第1秒内的加速度大小为2 m/s, 在第5秒内的加速度大小为1 m/s 2, 故选项C 正确;质点在3秒末距出发点最远, 故选项D 错误.答案:C8.在地质、地震、勘探、气象和地球物理等领域的研究中, 需要精确的重力加速度g 值, g 值可由实验精确测定, 近年来测g 值的一种方法叫“对称自由下落法”, 具体做法是:将真空长直管沿竖直方向放置, 自其中的O 点向上抛小球, 从抛出小球至小球又落回抛出点的时间为T 2;小球在运动过程中经过比O 点高H 的P 点, 小球离开P 点至又回到P 点所用的时间为T 1.由T 1、T 2和H 的值可求得g 等于( )A.8HT 22-T 21B.4H T 22-T 21C.8H T 2-T 12D.H4T 2-T 12解析:设小球上升的最大高度为h , 由题意知:h =12g ⎝⎛⎭⎪⎫222, h -H =12g ⎝ ⎛⎭⎪⎫T 122, 解得g =8HT 22-T 21, 故选项A 正确. 答案:A9.如图所示, 完全相同的三块木块并排固定在水平地面上, 一颗子弹以速度v 水平射入.若子弹在木块中做匀减速运动且穿过第三块木块后速度恰好为零, 则( )①子弹依次射入每块木块时的速度比为v 1∶v 2∶v 3=3∶2∶1 ②子弹依次射入每块木块时的速度比为 v 1∶v 2∶v 3=3∶2∶1 ③穿过每块木块所用时间之比为t 1∶t 2∶t 3=1∶2∶ 3 ④穿过每块木块所用时间之比为t 1∶t 2∶t 3=(3-2)∶(2-1)∶1A .①③B .②③C .②④D .③④解析:逆向看, 子弹做v 0=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利用比例关系可得②④正确, 故选C. 答案:C10.(2013~2014学年湖北省孝感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测试)某汽车以速度10 m/s 匀速行驶, 刹车后第1个2 s 内位移与最后一个2 s 内位移之比为3∶2, 设汽车做匀减速直线运动, 则刹车后4 s 内汽车通过的距离是( )A .2.5 mB .4 mC .12 mD .12.5 m解析:设汽车刹车的加速度大小为a , 则汽车刹车后第1个2 s 内的位移x 1=10+10-2a2×2=20-2a , 最后1个2 s 内的位移x 2=0+2a 2×2=2a , 由题意可知x 1x 2=32, 解得a =4 m/s 2,则汽车从刹车到停止时间t =104 s =2.5 s, 所以汽车刹车4 s 后的位移为102×2.5=12.5 m,故选项D 正确.答案:D11.(2013~2014学年太原五中月考)a 、b 两物体从同一位置沿同一直线运动, 它们的速度图象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a 、b 加速时, 物体a 的加速度大于物体b 的加速度B .20 s 时, a 、b 两物体相距最远C .60 s 时, 物体a 在物体b 的后方D .40 s 时, a 、b 两物体速度相等, 相距900 m解析:由图象可知在加速时, a 物体的加速度为1.5 m/s 2, b 物体的加速度为2 m/s 2, 故选项A 错误;40 s 时, a 、b 两物体速度相等, 相距最远为900 m, 故选项B 错误, 选项D 正确;60 s 时a 物体的位移为2 100 m, b 物体的位移为1 600 m, 所以60 s 时a 物体在b 物体前方, 选项C 错误.答案:D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56分)二、实验题(本题包括2小题, 共12分)12.(6分)请你根据图中漫画“洞有多深”提供的情境, 回答下列问题:(1)他们依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规律估算洞的深度. (2)写出他们估算洞的深度的方程式____________.(3)请你对该方法进行评估:该方法的优点(答出一点即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方法不足之处(答出一点即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利用自由落体运动规律h =12gt 2可测洞深.只需测出时间即可, 方法简单, 测量方便, 运算简便.但时间测量误差较大, 忽略了声音传播时间, 同时石块下落过程中有阻力作用.答案:(1)自由落体运动 (2)h =12gt 2(3)该方法的优点:①所使用的仪器设备简单;②测量方法方便;③运算简便 该方法的不足:①测量方法粗略, 误差较大;②石块下落有空气阻力, 会造成一定的误差;③未考虑声音传播需要的时间(注:优点和不足中答到任意一点即可得分)13.(6分)如图所示为某同学在做“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时由打点计时器得到的表示小车运动过程的一条清晰纸带, 纸带上两相邻计数点的时间间隔为T =0.10 s, 其中x 1=7.05 cm 、x 2=7.68 cm 、x 3=8.33 cm 、x 4=8.95 cm 、x 5=9.61 cm 、x 6=10.26 cm, 则A处瞬时速度的大小是________m/s, 小车运动的加速度计算表达式为a =__________________, 加速度的大小是________ m/s 2(计算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解析:A 为x 3~x 4过程中的时间中点, 据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 中间时刻的速度为整个过程的平均速度可得v A =x 3+x 42T =8.33+8.95×10-22×0.10m/s≈0.86 m/s ,由于x 4-x 1=3a 1T 2, x 5-x 2=3a 2T 2, x 6-x 3=3a 3T 2, 所以a =a 1+a 2+a 33=x 4+x 5+x 6-x 1+x 2+x 39T2, 代入数据得a =0.64 m/s 2. 答案:0.86x 4+x 5+x 6-x 1+x 2+x 39T20.64 三、计算题(本大题共4小题, 共44分, 要有必要的文字说明和解题步骤, 有数值计算的题要注明单位)14.(10分)一小球从空中某高处由静止释放, 经3 s 落地, 求小球下落时的高度h 和小球在下落中第2 s 内的位移.(不计空气阻力, g 取10 m/s 2)解析:小球下落时的高度h =12gt 2=12×10×32m =45 m ;小球第2 s 内的位移可由公式h 2=v 22-v 212g 求出, 故h 2=202-1022×10m =15 m.答案:45 m 15 m15.(10分)飞机着陆后做匀变速直线运动, 10 s 内前进450 m, 此时速度减为着陆时速度的一半.试求:(1)飞机着陆时的速度;(2)飞机着陆后30 s 时距着陆点多远.解析:(1)设着陆时的速度为v , 则x 1=v +v22tv =60 m/s.(2)设飞机从开始着陆, 到停下来所用的时间为t ′,a =v -v 2t=60-60210m/s 2=3 m/s 2t ′=v a =603 s =20 s<30 sx 2=v 22a =6022×3m =600 m.答案:(1)60 m/s (2)600 m16.(12分)(2013~2014学年西安市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甲、乙两运动员在训练交接棒的过程中发现:甲经短距离加速后能保持9 m/s 的速度跑完全程;乙从起跑后到接棒前的运动是匀加速的.为了确定乙起跑的时机, 需在接力区前适当的位置设置标记.在某次练习中, 甲在接力区前x 0=13.5 m 处作了标记, 并以v =9 m/s 的速度跑到此标记时向乙发出起跑口令.乙在接力区的前端听到口令时起跑, 并恰好在速度达到与甲相同时被甲追上, 完成交接棒.已知接力区的长度为L =20 m.求:(1)此次练习中乙在接棒前的加速度a ; (2)在完成交接棒时乙离接力区末端的距离.解析:(1)设甲发出口令到追上乙经历的时间为t , 乙的加速度为a , 乙在这一过程中的位移为x , 如图所示,由运动学公式, 有x =v2tx +x 0=vtv =at , 联立解得a =3 m/s 2, x =13.5 m(2)在完成交接棒时离接力区末端的距离为L -x =6.5 m答案:(1)3 m/s 2(2)6.5 m17.(12分)一辆汽车在十字路口遇红灯, 当绿灯亮时汽车以4 m/s 2的加速度开始行驶, 恰在此时, 一辆摩托车以20 m/s 的速度匀速驶来从后面超过汽车, 问:(1)汽车从路口开始加速起, 在追上摩托车之前两车相距的最大距离是多少? (2)汽车经过多少时间能追上摩托车?此时汽车的速度是多大?解析:两车速度相等时相距最大距离, v =at , 得t =5 s, 这时两车距离为Δx =v 0t -12at 2=⎝ ⎛⎭⎪⎫20×5-12×4×25 m =50 m .当两车位移相等时相遇, 即v 0t ′=12at ′2, 计算得到t ′=10 s, 再利用速度公式计算v ′=at ′=40 m/s.答案:(1)50 m (2)10 s 40 m/s第二章 专题 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综合应用课后强化演练一、选择题1.如图所示, 物体A 在斜面上由静止匀加速滑下x 1后, 又匀减速地在平面上滑过x 2后停下, 测得x 2=2x 1, 则物体在斜面上的加速度a 1与在平面上的加速度a 2的大小关系为( )A .a 1=a 2B .a 1=2a 2C .a 1=12a 2D .a 1=4a 2解析:设物体滑至斜面底端的速度为v , 则:v 2=2a 1x 1,0-v 2=2(-a 2)x 2,可得:a 1x 1=a 2x 2, a 1∶a 2=x 2∶x 1=2∶1. 即:a 1=2a 2, B 正确. 答案:B2.(2013~2014学年太原市五中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甲乙两辆汽车在同一条平直的公路上沿同一方向作直线运动, 已知t =0时刻甲车在乙车前方25 m 处.在描述两车运动的v t 图中, 直线a 、b 分别描述了甲乙两车在0~20 s 的运动情况.关于两辆汽车之间的位置关系,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在0~10 s 内两车逐渐靠近B .在10~20 s 内两车逐渐远离C .在5~15 s 内两车的位移相等D .在t =20 s 时两车在公路上相遇解析:由题意可知t =0时甲车在乙车前, 0~10 s 内甲车速度小于乙车速度, 则在此段时间内乙车位移x 乙=75 m, 甲车位移x 甲=50 m, 所以t =10 s 时, 乙车追上甲车, 10~20 s, 甲车速度大于乙车, 两车距离逐渐增大, 故选项A 、B 正确, 选项D 错误.由v t 图象可知5~15 s, 甲、乙两车的位移相等, 选项C 正确.答案:ABC3.在平直的轨道上, 甲、乙两车相距为x , 同向同时开始运动.甲在后面以初速度v 1、加速度a 1做匀加速运动, 乙在前面做初速度为零、加速度为a 2的匀加速运动.假定甲能从乙的旁边通过而互不影响, 下列情况说法正确的是( )A .当a 1=a 2时, 甲、乙只能相遇一次B .当a 1>a 2时, 甲、乙可能相遇两次C .当a 1<a 2时, 甲、乙只能相遇两次D .当a 1<a 2时, 甲、乙可能相遇两次解析:a 1<a 2时, 只要甲追上乙, 乙就可再追上甲. 答案:AD4.公交车进站时的刹车过程可近似看做匀减速直线运动, 进站时的速度为 5 m/s, 加速度大小为1 m/s 2.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 .进站所需时间为5 sB .6 s 时的位移为12 mC .进站过程的平均速度为2.5 m/sD .前2 s 的位移是9 m解析:由a =v t -v 0t 得t =v t -v 0a =0-5-1s =5 s ;车经过5 s 就已经停下来, 所以6 s的位移为前5 s 的位移, 根据v t -v 0=2ax , 所以x =v 22a =522×1m =12.5 m ;由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平均速度为v =v 0+v t 2=5+02 m/s =2.5 m/s ;前2 s 的位移为x =v 0t -12at 2=5×2 m -12×1×22m =8 m. 答案:AC5.(2013~2014学年洛阳市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如图所示的四个图象中, 能反映做直线运动物体2秒内回到初始位置的是( )解析:选项A 为x t 图象, 2 s 末物体位移为0, 回到出发点, 且在0~2 s 内为直线运动, 选项A 正确;选项B 为v t 图象, 2 s 末物体的位移为2 m, 选项B 错误;选项C 表示物体0~1 s 做正方向的匀速运动, 1~2 s 物体做等速率反方向匀速运动, 2 s 末物体回到初始位置, 故选项C 正确;选项D 表示物体在0~2 s 内位移为-4 m, 故选项D 错误.答案:AC6.(2013~2014学年河北衡水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如图是甲和乙两物体的速度时间图象, 其中三角形OPQ 的面积为S 1, 三角形OQT 的面积为S 2, 已知0时刻甲在前, 乙在后, 二者相距s 0,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若s 0=S 1, 两物体相遇1次B .若s 0=S 2, 两物体相遇1次C .若s 0=S 2, 两物体相遇2次D .若s 0=S 1+S 2, 两物体相遇2次解析:由题意可知S 1为T 时刻两物体的位移差, 若s 0=S 1, 表示两物体速度相等时恰好相遇, 所以两物体只能相遇一次, 选项A 正确;若s 0=S 2, 由题可知, S 1>S 2=S 0, 则说明在两物体速度相等时, 乙已超过了甲, 共速之后甲的速度大于乙的速度, 甲会再次追上乙,所以两物体会相遇两次, 选项C 正确, 选项B 错误;若s 0=S 1+S 2, 则说明共速时, 乙车没有追上甲, 以后都不可能追上甲, 选项D 错误.答案:AC7.某人骑自行车以v 1=4 m/s 的速度匀速前进, 某时刻在他前面7 m 处有一辆以v 2=10 m/s 行驶的汽车开始关闭发动机, 加速度a 的大小为 2 m/s 2, 此人多长时间追上汽车( )A .6 sB .7 sC .8 sD .9 s解析:汽车运动的总时间t 1=v 2a =102 s =5 s, 在汽车运动时间内, 汽车位移x 1=v 22t 1=25 m人的位移x 2=v 1t 1=4×5 m=20 m.因为x 1+7>x 2所以当汽车停止时人未追上车, 此时相距x 3=(x 1+7)-x 2=12 m, 人运动总时间t 2=x 3v 1=124s =3 s, 所以总时间t =t 1+t 2=8 s.答案:C 二、非选择题8.(2013~2014学年中山一中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一辆汽车在十字路口遇红灯, 当绿灯亮时汽车以4 m/s 2的加速度开始行驶, 恰在此时, 一辆摩托车以10 m/s 的速度匀速驶来与汽车同向行驶, 汽车在后追摩托车, 求:(1)汽车经过多少时间能追上摩托车?此时汽车的速度多大?(2)汽车从路口开始加速起, 在追上摩托车之前两车相距的最大距离是多少? 解析:(1)设汽车经时间t 追上摩托车, 由题意可知,x 汽=12at 2, x 摩=vt追上时x 汽=x 摩, 即12at 2=vt解得t =5 s此时汽车的速度v 汽=at =20 m/s. (2)当两车速度相等时, 两车距离最大v 1=at 1, v =10 m/s v 1=v , 解得t 1=2.5 sx 1=12at 21, x 2=vt 2, Δx =x 2-x 1=12.5 m.答案:(1)5 s 20 m/s (2)12.5 m9.(2013~2014学年山西大学附中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某公共汽车的运行非常规则, 先由静止开始匀加速启动, 当速度达到v 1=10 m/s 时再做匀速运动, 进站前开始匀减速制动, 在到达车站时刚好停住.公共汽车在每个车站停车时间均为Δt =25 s .然后以同样的方式运行至下一站.已知公共汽车在加速启动和减速制动时加速度大小都为a =1 m/s 2, 而所有相邻车站间的行程都为s =600 m, 有一次当公共汽车刚刚抵达某一个车站时, 一辆电动车已经过该车站向前运动了t 0=60 s, 已知该电动车速度大小恒定为v 2=6 m/s, 而且行进路线、方向与公共汽车完全相同, 不考虑其他交通状况的影响, 试求:(1)公共汽车从车站出发至到达下一站所需的时间t 是多少?(2)若从下一站开始计数, 公共汽车在刚到达第n 站时, 电动车也恰好同时到达此车站,n 为多少?解析:(1)公共汽车启动时加速所用的时间为t 1, 则有t 1=v 1a=10 s启动加速时行驶的路程x 1=12at 21=50 m, 汽车进站制动减速过程的时间和行驶的路程与启动加速时所用时间和行驶的路程相等, 所以汽车每次匀速行驶所经过的路程为x 2x 2=s -2x 1=500 m汽车每次匀速行驶的时间t 2=x 2v 1=50 s 所以汽车在两站之间的运动时间t =2t 1+t 2=70 s.(2)电动车到达第n 站用的总时间为TT =n (t +at )+t 0 v 2T =ns解得n =12.答案:(1)70 s (2)12第三章 实验 探究弹力与弹簧伸长量的关系课时强化演练一、选择题1.下列关于“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的关系”实验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实验中F 的具体数值必须计算出来B .如果没有测出弹簧原长, 用弹簧长度L 替代x , F L 也是过原点的一条直线C .利用F x 图线可求出k 值D .实验时要把所有点连到线上, 才能探索得到真实规律解析:该实验研究弹簧弹力与其伸长量之间的关系, 可以用一个钩码的重力作为弹力的单位, 因此弹力F 的具体数值没必要计算出来, A 错.通过实验可知F ∝x (伸长量)是过坐标原点的一直线, 而用L 代替x 后则F ′L 图线不过原点, 故B 错.F x 图线关系显示, Fx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