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政策模型及其相关理论第一节模型概述一、什么是模型模型是对原型的抽象与模拟(仿真)。
它是认识主体为着一定的认识目的,依据相似性原则而构造出来的一种理念系统,以代表作为研究对象的真实系统即实际存在的事物。
模型有实物模型和理论模型之分。
实物模型主要指与原型在形态上几乎相似的模型。
如示意沙盘、模型飞机、交通地图等。
公共政策分析中运用的模型一般是理论模型。
所谓理论模型是指用符合、语言、图表、数字等抽象形式反映原型内在联系和特征的模型。
这些理论模型体现了对公共政策思考的不同角度。
二、模型评述模型来源于人类的经验,但它绝不是经验的再现和翻版。
为了认识和解释形形色色的政策现象,我们需要借助于政策模型。
但是不能把源于经验的抽象模型等同于实实在在的具体事物。
伦敦新老地铁图的对比说明,主观的抽象不能完全等同于客观的现实。
三、如何分辨模型的有效性1.排列并简化现实2.认定重要层面3.符合社会现实4.提供有意义的沟通5.指导调查与研究6.提出一定的解释第二节理性模型与有限理性模型一、传统理性模型:决策追求最优解决策者依据完整而综合的信息做出理性的决策,即它遵循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的原则,选择最优方案,使用最佳、最适当的手段,达到最大值的政策结果。
由这样一组假设构成的一个分析途径,就被叫做理性模型。
理性模型假定决策者是“理性经济人”:(1)当面对多种选择时,他会做出一个决定。
(2)他会依据其价值偏好,在各种可能的选择中排列出优先次序。
(3)他通常从所有的方案中,择定偏好等级最高者。
(4)面对同样的选择他会做出同样的决定。
理性模型的基本内容:(1)引导决策者做出决策的各种目的、价值或目标是明确的,而且可以按其重要性不同而依次排列;(2)决策者能够得到与政策问题有关的所有信息;(3)解决问题的各种可供选择的方案都为决策者一一权衡;(4)决策者对可供选择的方案可能出现的结果都进行了调查研究;(5)每一个选择方案及其可能出现的结果,都与其他选择方案具有可比性;(6)决策者最后采用的那个方案,是所有可供选择的方案中能够最大限度地实现其目的、价值或目标的方案。
理性决策的具体步骤:(1)确定决策目标;(2)提出备选方案;(3)对方案及其结果进行比较分析;(4)通过排序选择最优方案理性模型的优点:有助于克服决策过程中的随意性;有助于克服决策过程中的经验性;有助于在科学基础上集思广益;理性模型的缺点:第一,决策目标不是单一、明确和绝对的,而是多元、模糊和相对的。
第二,人是感情动物,存在理性缺陷,其行为往往受到个人偏好、性格特征等非理性因素的影响。
人们可能受攫取个人利益的愿望所驱使而提出要求,也可能为最大的公共动机所激发而愿意付出最崇高的牺牲。
理想、信仰、情感、意识形态等都可以成为行为动机。
成语“人微言轻”,指地位低,言论主张不受人重视。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就时有发现,一些人总感慨自己地位低下,说话做事得不到领导和社会的重视和肯定。
人微并非其观点就一定缺乏价值,这说明个人偏好、好恶等是影响决策的重要因素。
理性经济人在某些时候也缺乏经验依据。
比如,按照这种假设,人们结婚之前会理性衡量结婚的好处坏处、成本与收益。
如此,多数人不会结婚,“一个理性经济人是永远不会结婚的”。
第三,人处理信息的能力有限人的记忆能力有限人对信息的感知能力有限第四,决策所面临的情况往往是价值冲突而不是价值一致。
第五,决策总是受制与时间、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条件的限制。
诸葛亮:欲破曹公,宜用火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二、有限理性模型:决策追求满意解西蒙提出有限理性(Bounded Rationality)模型。
基本内容如下:(1)决策者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是有限的;(2)在情报活动阶段,不同经验和背景的决策者,对决策环境的认识会有不同的解释;(3)在设计活动阶段,人们并不是试图找出所有可行性方案,而是寻找能够满意的决策方案;(4)在抉择活动阶段,决策者的选择往往与备选方案的提出顺序有关。
有限理性模型涉及的基本问题:(1)有限目标(2)期望水平(3)搜索方法试探方法、随机方法、折中方法、效益方法、方面排除法有限理性模型的优点:针对理性主义模型提出,弥补了它的缺陷,更符合现实;令人满意决策标准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有限理性模型的缺点:令人满意的标准具有一定的主观性。
满意到什么程度、成本问题、事后的解释。
第三节渐进模型、精英模型与过程模型一、渐进模型渐进模型是由美国学者林布隆构建的,他是在批评理性模型的过程中建构新模型的。
渐进模型的要旨在于,广泛地参与主体了解彼此的价值偏好,透过妥协调适、良性互动进而实现政策的动态均衡。
渐进模型的基本内容:(1)不是大幅度“突飞猛进”的步骤去实现目标;(2)决策者掌握的人力物力有限,他们不能在一个限定的时间内考虑全部可选择的方案;(3)不是根本改变原有的政策,而是对原有政策进行边际修正;(4)进行妥协的艺术是政策制定的重要方法。
渐进模型的基本特点:(1)渐进模型要求决策者必须保留对以往政策的承诺;(2)渐进模型注重研究现行政策的缺陷;(3)渐进模型强调目标与方案之间的相互调适。
渐进模型的优点:(1)避免犯长期持续的重要错误;(2)虽然主张对现行政策的修修补补,但可以积累小的变化达到大的变化;(3)在政策变化的同时,能够保持社会稳定。
1980年12月在中央工作会议上,陈云讲话称:我们要改革,但是步子要稳。
随时总结经验,也就是要摸着石头过河。
邓小平赞成这个提法。
党的十二大提出: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
1984年十二届三中全会指出: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商品经济。
1992年十四大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中国的渐进式改革将改革目标分解为不同的改革系列,分期、分批地完成改革任务,通过一点一滴的改革和局部的调整来逐步实现改革的总体目标。
原苏联的激进改革模式也称“闪电战”、“休克疗法”,其主要特点是将改革的目标全部推出,整体推进,一步到位,在短期内实现全部改革计划,完成制度变革。
户籍制度改革1984年10月,国务院发布通知,满足某些条件的农民,准落常住户口,口粮自理。
2002年2月,公安部官员表示,中国继续放宽对户口迁移的限制。
名词“双轨”、“并轨”并轨招生是指对前几年实施多种招生计划、多种招生形式、多种招生收费标准、多种录取控制分数线实行并轨,执行一种计划,一个收费标准,一个控制分数线。
为什么绝大部分的政策变动都是采取渐进调整的方式?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利益刚性的限制(2)现行政策的制约(3)公共意志的趋中(4)变革成本的约束(5)人类理性的局限(6)社会稳定的需要渐进模型的缺点:(1)在社会发展某些重要关头,需要彻底抛弃原有正常的时候,此种政策模型具有一定保守性;(2)根据西方社会环境抽象出来的,对发展中国家不一定适合。
二、精英理论:政策是精英们的偏好现代精英政治理论肇始于意大利学者莫斯卡和帕累托,以及德国学者米歇尔斯,经由美籍奥地利人、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和美国政治学家拉斯韦尔进行民主的改造,逐步地成为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政治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的分析途径。
美国学者戴伊是精英模型的主要提出者。
精英模型的主要内容包括6个方面:(1)社会分为有权的少数和无权的多数。
(2)统治人的少数不代表被统治者的多数。
(3)为了保持稳定避免发生革命,非精英上升到精英地位的过程必须缓慢而又不间断。
(4)精英们在社会制度的基本准则和保持现代社会制度不变等方面意见一致,只是在很少一些问题上有分歧。
(5)公共政策并不一定反映民众的要求,而是政治精英的主要价值观。
公共政策的改变是缓慢的,而不是革命性的。
(6)精英是活跃的,公众是麻木的,二者信息严重不对称,精英对民众的影响多于民众对精英的影响。
精英模型的优点:(1)指出了某种社会现实,即在代议民主制度下,总是少数人统治着多数人;精英决策是不可避免的。
(2)对于某些发展中国家,这种模型具有一定的适用性。
“当代中国的决策者是共产党领导层的权力精英,而国家的重大决策权只局限于领袖及党的领导核心手中,社会力量对公共政策的影响力极弱,因而中国的决策模式是一种典型的精英决策”。
胡伟:《政府过程》1950年,美军在仁川登陆,中央领导人开会讨论,大部分高层的干部反对出兵朝鲜,因为百废待兴,军队也刚刚结束大规模的战斗。
而熟悉中国历史的毛泽东,力排众议,坚决主张出兵。
精英模型的缺点:(1)忽视了现代民主国家里公民参与政治的要求和能力,以及这种参与对政策形成的影响。
(2)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相对立。
英雄史观:否认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创造作用﹐把个别杰出人物夸大为主宰历史的唯心主义历史观。
毛泽东: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则是幼稚可笑的。
毛泽东: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毛泽东:只有让人民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懈怠,才不会人亡政息,才能够跳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兴亡周期率。
美国总统杰斐逊说:当每一个人都参与他的区政府或较高级政府的监督工作,觉得自己不仅在一年一度进行选举的那一天而且每天都是事务管理的参与者;当没有一个人不是本州大大小小参议会的议员时,他们就会宁愿粉身碎骨,也不肯让凯撒或拿破仑那样的人夺取他们的权力。
三、过程模型:政策是一个动态过程公共政策的过程大致如下:(1)社会问题的出现(2)社会问题的确认(3)政策议程的建立(4)政策规划(5)政策方案的执行(6)执行效果的评估(7)政策调整与改变(8)政策的终结第四节团体模型、系统模型与博弈模型一、团体模型政治学研究中的团体理论,是美国政治学家戴维〃杜鲁门系统化的;后来莱瑟姆从团体理论这一视角去分析政府在政策形成中的作用,形成了政策分析的团体模型。
团体模型的基本内容:(1)在社会生活中,存在着各种有着自身利益的群体或团体;它们有权参与政策制定过程。
(2)制定政策是政治过程的决定性阶段,而政治过程则是各团体争取影响公共政策的行为过程(3)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是相互竞争着的团体之间达成力量平衡的过程,每一政策都是团体间妥协的产物。
(4)在现代政治生活中,要由公共权力机构制定合理的、法制化的竞争规则。
(5)在任何时候,公共政策都反映占支配地位的团体的利益。
团体模型的优点:(1)它提供了一个特殊的视角,使我们能够窥视在多元政治体制里,如何在团体竞争中使相互对立的利益得以聚合、整合和综合为统一的公共利益,并据以制定公共政策。
(2)公共政策是团体间力量均衡的结果具有一定的启事意义。
羚羊与狮子的故事在非洲的大草原上有一条河流,它将草原分成了东西两部分,河东住着一群狮子,河西住着一群羚羊。
狮子想吃河西的羚羊,羚羊想吃河东的水草。
强烈的愿望使它们常常走到河边共同祈祷天神将河水抽干。
当河真的干了时,狮子开始捕杀羚羊。
多种因素制约着团体的政策影响力:成员人数较多,公众基础牢固,其政策影响力较大;财力雄厚,经济实力较强,其政策影响力较大;凝聚力较强,内部关系团结和谐,其政策影响力较大;与决策层关系密切,参政渠道畅通,其政策影响力较大;领导者的领导能力较强,能够熟练使用各种参与技巧、参与策略,其政策影响力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