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工作压力-立志科技-案例

工作压力-立志科技-案例

“减压”后的压力:立志科技的困境导言立志科技是一家高科技企业,凭借一种公司利益至上的高压强的企业文化,立志科技不断在市场上取得突破性进展。

但正当企业全力进军国际市场的时候,却因为高层辞职引发的大量骨干离职而遭遇了严重震荡,而离职员工的理由只是“为了更好地生活”……一场巨大的危机考验着立志科技这家创立才18年的公司。

几周前,执行副总裁马文良先提出要调到北京工作,公司总裁徐振中严词拒绝后,马文良就提出了辞职。

作为四大创业元老之一、马文良的辞职随即引发了销售部、研发部百余名骨干的纷纷辞职。

他们宁愿离开自己长期效力的立志科技,追随马总。

“工作是为了更好的生活,而不是相反!”随着马文良的这句话反复回荡在耳边,徐振中意识到,这些中坚力量的离开,对立志科技来说,意味着一场巨大的灾难。

搞不好,公司会因此四分五裂。

1 立志威猛立志科技是许振中等几名元老一手创办起来的通讯设备制造企业。

创办初期,仅有5名员工,几万元资本。

短短18年时间,立志科技已成为了销售额数百亿的通信设备提供商。

立志科技之所以能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与全体人员的艰苦奋斗分不开。

许振中是行伍出身,部队讲究的就是不惜一切代价夺取山头,即使全军只剩下一个人,也要战斗到最后。

由于以结果为导向,立志提倡为了公司的利益不惜一切代价,业绩考评也以此为标准。

在强大的工作压力下,立志形成了鲜明的企业文化:公司利益绝对放在第一位,个人利益必须让位于公司利益;强调集体奋斗;公司尽量做到公平公正,但很难做到绝对公平,对此,员工要有足够的耐心和宽容态度;在没有明确改变规则的情况下,即使原来的规定是错误的,也必须不折不扣地执行。

随着国内市场的饱和,立志科技开始开拓海外市场。

立志面临的竞争对手大都是有上百年历史的国际知名企业,在电信行业盘踞多年,有深厚的技术积累和坚实的客户基础。

而立志创立才不到20年,技术积累薄弱,没有任何海外市场开拓经验。

更要命的是,国外成熟的电信市场培育了大量成熟的电信设备国际营销人才,国际公司可以很轻易地招聘到所需要的各种人才,而中国电信业的发展起步比较晚,人才市场不完善,拥有丰富国际营销经验的人才更是奇缺。

作为一家在国际上尚名不见经传的中国企业,立志面临的困难可想而知。

因此,要想长远发展,不得不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没有足够的国际营销人才,立志只有自己培养,方法之一就是每年输送大量人才到海外,在实战中锻炼,优胜劣汰。

立志内部一直流传着一篇名为《硅谷:生机盎然的坟场》的文章,讲述美国高科技企业集中地硅谷艰苦创业的故事:它“埋葬”了一代又一代的优秀儿女,才构建了硅谷的繁荣。

立志也是如此,是无数热血儿女,消耗其生命,贡献了青春与热血,才造就它的成功。

立志明白要想追上西方公司,无论看哪一方面的条件都不具备,而且有些条件可能根本不会得到,因此,只能多付出一些生命,在牺牲中收获成功。

许振中甚至告诉员工:进了立志科技就是进了坟墓。

就这样,近几年来,立志在保持国内市场持续增长的同时,又获得了海外市场的突飞猛进发展,包括马文良在内的一大批立志人立下了汗马功劳。

2 物极而反立志科技在锐意开拓的同时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很多员工为了工作,牺牲了大量本应该好好享受的儿女情长、天伦之乐。

有的刚结婚就离别;有的当了父亲几个月甚至半年后,才见上孩子一面;有的父母亡故也不能回家尽孝;有的大龄员工,甚至连结婚的时间都没有……。

尤其是去年以来,员工问题迅速升级,巨大的压力导致一批员工出现了精神问题。

先是市场部10多名员工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抑郁症,数名员工在宿舍自残;后来,研发部几名骨干工程师也出现了严重的抑郁症症状,动辄摔东西,骂同事,或者狂躁不安,或者自闭不与人交往。

几天前,一名优秀的软件工程师不堪忍受精神折磨,跳楼自杀。

据不完全统计,4万多人的立志科技,出现精神问题的有上百人之多。

此外,公司高层罹患各种严重疾病的也不在少数,许振中自己就因长期高强度工作消蚀了健康,患有多种疾病,每天要吃一大把各种各样的药物。

虽然公司对各种消息进行了严格封锁,但外界还是出现了各种传言,有的甚至说,所有立志人都有精神问题,立志科技就是个“精神病院”。

马文良决意离开也与此相关。

长期以来,太太在北京,马文良却在立志所在的南方城市工作。

早期他年轻力壮,家庭观念还不太重,但转眼10多年过去了,其间,马太太因为不适应南方的生活,只能间或来看望、小住,两人常年分居。

不想马文良57岁生日那天,太太突然哭着要他回北京工作,她怕马文良哪天突然病倒,或者自己突然走了,见不到对方,希望至少生病了还可以互相照应。

常年奔波劳累,多种疾病缠身的马文良深刻体会到了漂泊在外的艰辛。

为此,他多次建议公司管理要更人性化,适当照顾员工的生活,尤其是压力不能太大。

但是,以许振中为代表的公司强硬派并不认同这个观点。

他们认为,创业就要牺牲很多个人的东西,包括亲情甚至健康。

每当遇到质疑,徐振中都会举自己的例子,并偏执地以“道不同不相与谋”回应。

但是,考虑到太太的情绪、且自己是老臣,马文良决定还是申请调到北京,没想到,又遭到了徐振中的强烈驳斥。

“立志需要的是征战全球的猛虎,而不是恋家的小羊!现在正是进军国际市场的关键时期,你怎能带头退缩?”许振中认为马文良简直是无理要求。

“我是人,不是机器!工作是为了更好的生活!”压抑多年,马文良终于爆发了,“立志科技的价值观有严重问题。

如果为了钱命都不要了,这样的工作有什么意义?”许振中抓过一叠文件甩在地上,又把手里的笔扔了,“是!工作是为了更好地生活!问题是,我们为什么能从几万元的小企业做到今天的规模?没有数百亿的规模,我们有好日子过吗?安安稳稳在家,没有任何压力,立志能发展到今天吗?总之,我不允许你回北京,你很清楚,你负责的事决定了你不可能一直呆在北京!”“那我就只能申请辞职!”丢下一句话,马文良就出去了。

他之前已料到这样的结果,他不相信,一家公司没办法在员工个人利益与公司整体利益间找到平衡点,关键是有没有去找。

随后,一大批公司骨干也随他离开了立志。

立志好似被釜底抽薪,一时间,公司上下人心浮动,士气低落,质疑公司价值观的声音一浪高过一浪。

徐振中没有想到态势发展到如此地步,而且是由自己的爱将引发,立志遇到了自成立以来最危险的动荡。

3 找回生活随着马文良的挂帅而别,一些高层甚至也公开支持马文良的做法,并表示这恰恰戳中了立志的软肋,是个变革的契机。

考虑到稳定士气,不致使海外市场开拓的事业受到严重影响,经过公司董事会讨论,徐振中同意在企业文化和管理模式上做出适当调整。

“今晚都来我家,大家一起搞个PARTY啊!”下午5点半刚到,研发部十几个年轻工程师就边说边笑走出了中试室。

这一幕刚好被许振中看到,青春灿烂的笑脸让他也倍感轻松。

而以前,员工要有这样轻松的心情和宽松的时间几乎不可能。

虽然实行8小时工作制,但立志早已形成了一种以加班为荣的文化。

一开始是研发部门任务重、时间紧,经常要加班加点赶进度,后来是市场部为完成销售任务也经常加班,最后导致行政、后勤、中试、生产等部门都逐渐加班。

再加上,立志实行从国外引进的将收入与绩效挂钩的薪酬管理制度,达不到工作目标,就意味着工资少一大截,主管领导的考评也受影响。

因此,工作任务和压力从高层到事业部、各部门、基层员工层层传递,每个员工都在压力驱动下忘我工作,时间一长,几乎所有员工都在自觉不自觉加班。

久而久之,公司给加班员工提供免费夜宵,派车送他们回家,部门主管也会适当对长期加班的员工给予绩效照顾。

同时,根据引进国外管理的要求,公司在研发环节也实行精细化管理。

技术攻关类项目要在限定时间和研发费用内完成,费用不能不用完,但也不能过多超支;此外,研发中如果有重大失误导致巨大浪费,整个项目组都将受到惩处。

由此,研发人员在钻研技术之外,还要承受来自财务和管理上的巨大压力。

改变就是从这些方面开始的。

一开始,立志只是尽量营造一种和谐、宽松的工作氛围,让员工以公司为家,比如定期为员工举行集体生日会,高层也出席;每层办公楼都搞了一个休闲区,员工可以在工作之余去喝咖啡、品茶点;原来很多抱怨午餐太贵的员工能吃上免费的午餐,午休时间也从历来不变的一小时变成了两个半小时。

随后,立志尝试取消了加班,不再提供夜宵和班车;也不再过多限制研发项目的时间和费用了,一旦出现重大失误,不再追究整个研发小组的责任,只追究具体负责人。

收入与绩效挂钩的薪酬制度也有了调整,对没有很好完成既定目标的员工不再实行部门“连座”制度,仅对具体员工进行象征性的经济处罚;公司开始更多考虑个人意见,如果有合适理由,员工就可以不服从海外派驻的安排。

几个月不到,立志科技中加班的人越来越少,慢慢几乎没有了,员工们感到原来永远紧绷的神经终于有机会放松了。

立志也找回了失去已久的生活感觉,比如员工或高管不用再为了工作一再推迟甚至取消假期,有机会在连续多年没有休过假后去休假了,几十对新人在国庆节举行了婚礼、度了蜜月,这在之前简直不可想象——国庆和春节7天长假,在国外根本没有,因此此前立志都只放一天假。

正常上下班后,尚未结婚的员工恋爱积极性也随之高涨,公司门口经常会聚起一堆年轻人。

几个月调整下来,立志科技逐渐恢复了往日的平静,之前被抑郁症困扰的员工也逐步恢复了健康,大家都认为立志正在朝着更为稳健的方向发展。

随着企业园区日渐被一种平和的气息笼罩,许振中也开始怀疑以前的价值观是否正确,并考虑是否要重估并深化这种调整。

很快,时间就到了10月底。

4一波又起“许总,今年的销售目标要达不到了。

”接任马文良职位的执行副总裁赵强沮丧地走进许振中的办公室。

许振中扫了一眼报表,心里咯噔一下。

年初,立志定下了销售额翻一番的目标,如今已是10月底,距离去年的销售额还差一大截。

按照这个态势发展,能否达到去年的销售额都是个问题。

海外市场部部长许峰也风风火火地闯了进来,“我们制订的发达国家战略看来很难落实了。

”按照许峰的分析,本来经过多年持续大规模投入,在3G等新一代通信技术上,立志已由原来的追随者,变成了某些领域可与西方发达国家百年企业并驾齐驱,在个别领域甚至领先一步,如果继续坚持几年,立志就有可能在技术研发上赢得优势。

“可现在,每个员工都有一大堆事情,外派到海外的人员往往落实不了,尤其是一些骨干不到位,导致海外战略执行不力。

”许峰说。

经过多年的艰苦开拓,可以说立志的红旗基本都插上了海外的发展中国家市场。

但是,在发达国家,立志一直还是个边缘角色。

只有拿下了这些市场,立志才算是真正在国际市场上站稳脚跟,真正成熟了。

年初,立志就出台了利用一年时间拿下美国市场的规划,“但是,直到现在在美国还没有一点实质性进展”,赵强抱怨道,“主要是缺少鞭策,大家动力不足。

而且收入与工作绩效不挂钩,我们管理起来难度很大,根本无法约束各级部门。

”赵强窝了一肚子火,他刚刚与一个“不听话”的事业部老总争吵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