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切诊(脉诊)
中(手):天(手太阴肺经动脉处)— —候肺气。人(手少阴心经动脉 处)——候心气。地(手阳明大肠 经动脉处)—候胸中之气
下(足):天(足厥阴肝经动脉)—— 候肝气。人(足太阴脾经动脉)— —候脾、胃之气。地(足少阴肾 经动脉)——候肾气
遍诊法(三部九候法)
”单击此处输入您要的内容,点击输入你想要的文字内容或者文本,
肺 肝膈 脾 肾 膀胱 胸中 胆 胃 小肠
肾 大肠
小肠配左尺,大肠配右尺, 是以部位相配,故又以三焦
分配寸关尺三部
脏腑划分——寸关尺分候脏腑
• 1、先定关:以高骨 (桡骨茎突)为标记
左 手
右 手
• 2、再定寸、尺: 关前为寸 关后为尺
寸 心 统括胸以 肺
上及头部
肝 关脾
心
(胆)
统括膈以 下至脐上
(胃)
尽量选择病人比较安静的时间和环境切脉,将干扰因素减到最低限度。
如:
时,注意要让病人在比较安静的环境中休息片刻后,再
诊脉。
体位姿势
患者
体位——正坐为主,其次为仰卧; 手臂——前伸舒展(保持血脉顺畅, 肌肉放松)。平放齐心(保持同一水 平,避免重力影响)。 腕掌——托垫脉枕(掌腕横纹居中, 枕垫松软有弹性)。
肺
肝 肾
尺肾 肾 统括脐以 (命
脾 肾
下至足部 门)
•
左手
心(君火)
右手
肺(金)
肝(木)
脾(土)
肾(水)
肾(相火)
阴、血、精
阳、气
• 1、此配属符合五行的原理: • 2、符合阴阳(气血)的原则:肺主气,脾气主升,命门
之火,少火生气,故气旺于右为阳;心主血,肝藏血, 肾藏精,精血同源,故血旺于左为阴
心 小肠
肺 大肠
脉经
心 小肠
肺大 肠
景岳 心
肺
全书 心包络 膻中
关 左右
肝胆
脾 胃
肝胆
脾 胃
肝胆
脾 胃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尺
左
右
肾膀胱 肾 命门
肾膀胱 肾 三焦
肾 膀胱 肾 三焦 大肠 命门 小肠
说明 大小肠配心肺是表里相属, 右肾属火,故命门亦候于右
尺
大肠配左尺,是金水相从; 小肠配右尺,是火归火位
医宗 心 金鉴 膻中
左为心肝肾,右为肺脾命
第四节 脉诊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1.时间与环境
脉象是一项非常灵敏的生理信息,易受饮食、运动、情绪等因素的 影响,因而选择合适的时间与场所,减少干扰因素。
时间——以平旦(清晨)最佳 环境——以清静之处最佳
诊法常以平旦,阴气未动,阳气未
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络脉调 匀,气血未乱,故乃可诊有过之脉. 《素问•脉要精微论》
点击输入你想要的文字内容或者文本,点击输入你想要的文字内 容或者文本
”单击此处输入您要的内容,点击输入你想要的文字内容或者文本,
本模版所有图形线条及其相应素材。
”单击此处输入您要的内容,点击输入你想要的文字内容或者文本,
点击输入你想要的文字内容或者文本,点击输入你想要的文字内 容或者文本
遍诊法(三部九候法)
现在的仪器,客观化? 胃、神、根
Go Now
脉诊简史
切诊
1、扁鹊:已将脉诊用于临床实践。 2、《内经》:“三部九候论”、“独取寸口”。 3、张仲景:“平脉辨证。” 4、王叔和:著《脉经》,记载24种脉象。 5、李时珍:著《濒湖脉学》,记载27种脉象。 6、周学霆:著《三指禅》,以缓脉为权衡标准。 7、黄宫绣:著《脉理求真》。 8、赵绍琴:著《文魁脉学》。
独取寸口的原理
“寸口者,脉之大会 也,手太阴之动脉” “脉会太渊”“肺朝 百脉”“营卫之气遍 布周身,循行五十次 复会于气口”
脉之大会
脉搏显著
手太阴经原穴和输穴,其 经气流注最旺盛之处
反应胃气
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 环循胃口
便于诊察
位置固定,部位表浅
寸口分候脏腑
左候心肝肾,右候肺脾命
学说
寸
左
右
难经
中医切诊
中医教研室 金李
切诊和脉诊
”何为切?触、摸、按、压 ”目的 ”切动脉
脉
诊
别
称
YOUR TITLE HERE
脉诊
触摸按压脉搏动处
EXPLORE MORE
切脉 脉诊 按脉 诊脉 候脉 号脉
脉
诊
来
源
历史悠久 关于寸口脉 1、出自哪本书? 2、何人? 3、最早脉学专著?
后
代
发
展
明——濒湖老人 《濒湖脉学》
从标志到争议
中医标志
三个指头一个枕头
备受争议
司马迁《扁鹊仓公列传》 《医学实在易》“方书论脉
愈详,而指下愈乱,何苦张大其言, 以人命为戏乎”
徐灵胎“虚实之要莫逃于脉”
如何学好脉诊?
熟悉脉诊过程 操作规范、
不断实践
熟悉脉诊理论 掌握基本原 理
理论实践印证 心中了了 指下难明
CONTENTS
目录
具体全面,但繁琐费时,现少用。
”单击此处输入您要的内容,点击输入你想要的文字内容或者文本,
点击输入你想要的文字内容或者文本,点击输入你想要的文字内 容或者文本
”单击此处输入您要的内容,点击输入你想要的文字内容或者文本,
本模版所有图形线条及其相应素材。
”单击此处输入您要的内容,点击输入你想要的文字内容或者文本,
壹
贰
叁
肆
脉诊原理及 部位方法
正常脉象
病 理 脉 象 脉诊临床意 义及运用
壹
脉诊原理及部位方法
脉诊的原理
脉诊 脉象
脉搏动的特征形象
脉诊的原理
“心主血,其 充在脉”“心 藏脉、脉舍神。 心阳、心气
“气为血帅,血 为气母”“气行 则行。”“脉不 自行,随气而至, 气动脉应。”
五脏协同
肺助心行血 肝疏泄气机 脾胃为气血源脉 以胃气为本。
点击输入你想要的文字内容或者文本,点击输入你想要的文字内 容或者文本
2.人迎寸口诊法 “持其脉口(寸口)人迎,以知阴阳有余不足,平与不平。”
——《灵枢·终始》 寸口反映内脏,人迎反映体表,提示病变的内外出入;
较遍诊法简单。
3.仲景三部诊法
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常用寸口、趺阳、太谿三部诊法。 以寸口脉候脏腑病变,趺阳脉候胃气,太谿脉候肾气 简繁相兼,多在寸口无脉搏或者观察危重病人时运用
寸口脉微弱, 趺阳脉尚有一定力 量时,提示胃气尚 存,尚可救治; 如趺阳脉难以触及 时,提示患者的胃 气已绝,难以救治。
4.寸口诊法
单切寸口部位的脉搏(桡骨茎突内侧的桡动脉)。
始见于《内经》, 晋代王叔和的《脉经》。
,推广于
简便易行,普遍适用于各种病证。
此外,寸关尺三部分施浮中沉三候, 《难经》称其为三部九候。与遍诊法 三部九候名同实异。
肾为根
脏腑的作用
心气的推动
肺气的敷布
脾气的统摄
保证气血在 脉中运行正常
肾气的鼓动
常脉
肝气的调节
脉象的形成是心脏、气血、脏腑共同作用的结果
脉
诊
部
位
分为四种
一、三部九侯
遍诊法( 《素问》三部九候): 上部、中部、下部
上(头):天(两颞动脉)——候头额、 颞部。人(耳前动脉)——候目、 耳。地(两颊动脉)——候口、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