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师“示弱”也是一种智慧

教师“示弱”也是一种智慧

《课堂故事》读后感1
董芳
假期当中读了《课堂故事》一书。

本书中收集的75个教学故事涉及学生生命成长、个性发展、全员参与、动态生成、资源整合、思维创新等各个方面的课堂细节。

一个个生动的故事演绎了课堂的精彩,形成了一条条通向本真课堂的锦囊妙计。

这些故事切入口虽小,但意义深远,不仅证明了众所周知的道理,而且让广大教育工作者知道怎样去操作和实践。

读后我受益匪浅,今天我对“教育要适当示弱”这一教学故事谈一点感受。

书中说“示弱”是一种武器。

父母对孩子“示弱”,孩子更有独立意识;教师向学生“示弱”,学生就有可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而教师在课堂上向学生“示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其一,“示弱”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的主动性。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认为,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教学中教师发挥过于出色,过于强势,会使学生心理感到压抑,不敢去主动反应,势必会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而教师在课堂上有意示弱,比如,在做要使式子0.36x2+ y2成为一个完全平方式,则应加上________.这种类型的问题时,老师故意说出一个答案,反应快的同学立马指出老师老师的答案不对,应加上的式子有两种情况。

初一的小孩子觉得自己能指出老师的错误,比老师都要厉害呢!从心理上获得极大地满足,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进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表现欲。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高昂的学习兴趣,那就是掌握了制胜的法宝,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就会无攻不克,无坚不摧了。

教师在学生面前诚恳展示自己经验不足知识有限等弱点,其实是一种大智慧。

其二,示弱有利于克服学生的依赖心理。

依赖心理是一帖消蚀自己意志的
“麻醉剂”,一个人如果养成依赖别人的习惯,就会成为软弱无能的人。

如今,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家长过度的“爱”,有的会伤害孩子的心灵,有的会使孩子心灵脆弱,有的会使孩子逃避责任!太细心的“关爱”使他们无法面对现实。

作为老师,应该站在理智的高度看待问题,对学生千万不能事事包办,在关键的时候也要“装装傻”、“示示弱”,例如在做找规律的问题的时候,学生懒得做,一心想着问老师。

老师这时示弱,那他们只能自己想办法去解决了,时间久了,学生不仅脑瓜灵动了内心还能成为一种“强势”。

其三,示弱有助于融洽师生关系,营造出宽松愉快的课堂氛围。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育的本质是交往,是师生心境的开放。

教师勇于向学生示弱,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态度,更是一种勇气,一种智慧,同时也是一种爱学生的表达方式。

通过示弱,教师可以主动走到学生中间,以朋友的身份向学生求教,这对学生来讲不单纯是鼓励,而且由于营造了快乐的课堂氛围,从而接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

教师和风细雨、不耻下问;学生放下包袱,开动机器。

这种教学氛围,应该就是教育追求的最高境界。

当然,教师能否运用好示弱手法,需要前提条件而且要讲究技巧。

教师要在爱学生的前提下,做到了像了解自己的孩子一样对每个学生的脾气和性格了如指掌;而所谓技巧,即要把握示弱的对象。

有些学生需要示弱,而有些学生则不能示弱。

同时,要抓住示弱的机会和火候,讲究示弱的地点和方式。

教师示弱也是一种智慧,是需要教师在实践中学会并掌握的教育大智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