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3章 多肽与蛋白质类药物

第3章 多肽与蛋白质类药物


1、流动相的组成
有A液和B液两种。 A液:疏水性浓盐水溶液,并含有缓冲液作用的盐以稳定pH值。常用

的A液为1.0~3.0mol/L(NH4)2SO4加0.01~0.05mol/L磷酸盐缓冲液;
B液:稀的缓冲液,浓度与A液中的缓冲作用的盐的浓度相等。常用的
B液为0 .01~0.05mol/L磷酸盐缓冲液。
Influence of Particle Size on the Separation effect
30µ m 5µ m 15µ m
应 用
最大优点:分离度最高;
最大缺点:容易使蛋白质变性失活。
例子:人的胶原蛋白I型α1和α2键的色谱分离
3.3.2 疏水相互作用色谱
概念:用适度疏水性的配基作固定相,以盐水体 系作流动相,用疏水作用来分离生物大分子化 合物的液相色谱法,叫疏水相互作用色谱(Hyd


3.1 多肽和蛋白质药物基本知识

基本概念 多肽类药物是以多肽激素和多肽细胞生长因子为主的
一大类内源性活性成分。
蛋白质药物包括蛋白质类激素、蛋白质细胞生长调节 因子、血浆蛋白质类、黏蛋白、胶原蛋白、蛋白酶抑 制剂等,其作用方式从对机体各系统和细胞生长的调 节,扩展到被动免疫、替代疗法和抗凝血等。
色谱条件
①固定相:常用C4~ C8链烃作为配基(键合在固体基质上)为 填料。孔径25~50 nm。 ②流动相: 水溶性有机溶剂(B液) (甲醇、异丙醇、乙腈、四氢呋喃) 洗脱能力增大 +水(A液) +强酸(三氟醋酸、甲酸、磷酸 )
加酸作用: ∵-SiOH == -SiO- + H+
• 蛋白质易与—SiO- 结合很难洗脱,加酸抑制上述平衡向右离解。

3.1 多肽和蛋白质药物基本知识
细胞生长调节因子——在体内和体外对效
应细胞的生长、增殖和分化起调控作用的
一类物质。
许多生长因子在靶细胞上有特异性受体,
仅微量就有较强的生理活性。
生物技术在该类中的应用

基因工程技术制造------胰岛素、干扰素、白介素、生 长素、EPO等实现了工业化,发展方向为转基因动植物
一般在常温或低于常温下操作。HIC中蛋白质的保留对温度较敏感。
①在HIபைடு நூலகம்体系中蛋白质处在活性状态, T↑使蛋白质的团状结构伸展,暴
露出更多的疏水基团,疏水作用增强,保留值增大。
(其他色谱,T↑保留增大)
② T↑传质加快,使保留减小。(对所有色谱均适用)
总之,在疏水色谱中,①比②大,∴ T↑,保留增大。
疏水作用色谱的应用
例如:基因重组人干扰素r是一种基因工程
产品,其粗品是7mol/L盐酸胍溶液。

干扰素在盐酸胍溶液中处于可逆性失活 状态。因盐浓度太高无法直接上其他柱 ,除去盐酸胍后干扰素又容易析出来。

若使用疏水作用色谱柱,将此样品直接 进样,既脱除了盐酸胍,又达到了复性 的效果。而且一步分离后,干扰素纯度 可达到90%。 IFN-r粗品的HIC分离

蛋白质分子扩散速度慢,不易透过半透膜,粘度大, 在分离提纯蛋白质过程中,可利用蛋白质的这一性质
除去小分子杂质——透析(dialysis)。
多肽和蛋白质的物化性质
4. 变性

天然蛋白质的严密结构在某些物理或化学因素作用下, 其特定的空间结构被破坏,从而导致理化性质改变和生 物学活性的丧失,如酶失去催化活力,激素丧失活性, 称之为蛋白质的变性作用(denaturation)。

“疏溶剂化理论”:蛋白质与配基的结合是由于溶质分子
有一个减少其与水接触的非极性表面的倾向,它们在盐水
溶液中,两个非极性的表面趋向于避开水相而互相接触。 溶质和疏水配基的结合是伴随着它们非极性表面暴露在水 中的面积的多少而进行的。

蛋白质在盐水体系中,有一倾向产生:避开水相而吸附在 固定相上。∵生物物质界面自由能比水低,与表面自由能 低的固定相产生亲合力
分离机理:
①用C4~C8烷基作配基,将配基键合在固定基质上作为固定相 ,以水溶性有机溶剂(如甲醇、乙腈、异丙醇)加强酸作流 动相(流动相极性大于固定相)。 ②蛋白质分子中既有亲水性基团(-OH,-NH、-COOH、SH 等),也有疏水性基团(如苯环、-CH3、-CH2和-CH等)。
3.3.1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
分离原理

在不同的介质中裂隙的伸展和收 缩程度不同,从而使疏水基团暴
OH OCH2CH3
露的多少也不同。

疏水色谱是利用盐水体系中样品
蛋 白 质
CH3
Ph
NH2 Ph COOH
组分的疏水基团和固定相的疏水
配基之间疏水作用力的不同而达
OH
到分离的目的。
蛋白质疏水基团分布示意图
配基和蛋白质分子之间的吸附推动力和样品组分的洗 脱机理 (即:溶质在色谱中的保留行为):
• 减小蛋白质的疏水性,使其保留减弱,易被洗脱。
色谱条件
③ 温度:常温 ④ 检测:用紫外检测器,检测波长280nm 和220nm。

280nm检测中含有含苯环的酪氨酸、色氨酸和苯丙氨酸的 蛋白质,一般蛋白质都含有苯环,所以280nm检测是普遍 使用的波长。

220nm主要检测肽键;所以所有蛋白质普遍适用。
色谱条件
⑤ 洗脱方式:梯度洗脱——逐渐增加洗脱强度。

蛋白质的分离一般就需要用梯度洗脱,否则有些蛋白质已 达到突跃会很快被洗脱下来,有些蛋白质还远离突跃区, 实际上无法被洗脱。

而有机小分子的反相色谱中未发现此种突跃现象。实际工
作中梯度洗脱时间约为20~60min,B液的变化速度约为每
分钟5%~15%。
1. 酸碱性 多肽是小分子,化学性质与氨基酸类似,含有 20个以上氨基酸残基的多肽与蛋白质没有明显 界限; 蛋白质是呈两性解离的电解质,通常在等电点 时,蛋白质的溶解度最小,不稳定,易于从溶 液中沉淀析出。 各种蛋白质分子都有自己的等电点。

多肽和蛋白质的物化性质
2. 离子结合

蛋白质存在两性,其表面带有一定量的电荷,
rophobic Interaction Chromatography,HIC)或
疏水作用色谱。
分离原理

在HIC中:固定相表面有疏水性基团,(如-CH2,CH3 ,-ph等)。

蛋白质分子是一个外部有亲水层包围,内部有疏水核的 具有四级结构的复杂体系。

蛋白质表面亲水性很强,但也有一些疏水性的基团,同 时团状的蛋白质还存在疏水基团较多的裂隙。

加拿大渥太华大学生物技术研究中心的科研人员也利
用另两种高产作物——烟草和水稻植株生产出了一种
名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LGF)的新型降血糖药物


据称,ILGF的降糖效果甚至优于常规口服降糖药。
如果ILGF能通过临床试验并成功上市,或将成为前景
可期的国际医药市场畅销产品。
3.3 多肽和蛋白质药物的分离
产油料作物——红花作为转基因植物“平台”,成功生
产出“红花子来源人胰岛素”,

该胰岛素顺利通过动物实验与Ⅰ~Ⅱ期临床试验,其药 代动力学与药效学试验结果与美国礼来利用大肠杆菌表 述胰岛素基因生产的重组DNA人胰岛素基本一样。

理论上,每公顷红花田可生产出1公斤人胰岛素原料药。
3.2 多肽和蛋白质药物的生产方法
硬基质:主要是大孔径硅胶。 配基:是一些含氮和氧原子的中等疏水性基团; or是丁基、苯基这些疏水基团键合在一个亲水性表面。
色谱条件
主要有: a. 具有中等疏水性表面的填料;
b. 盐析性盐的水溶液为流动相;
c. 紫外检测器检测,检测波长220或280nm; d. 流动相pH值接近中性; e. 由高盐浓度到低盐浓度的梯度洗脱,梯度时间20~60 min; f. 常温或4℃下操作。
按来源分
生化药物——来源于动植物有机体 基因工程药物——来源于基因工程菌表达生产的 药物

习惯分法
多肽生化药物、细胞生长因子、抗体药物、抗菌 肽、酶类药物
生化药物
多肽类激素、多肽抗生素:消化道多肽、下丘脑 多肽、脑多肽、激肽等;动、植物蛋白。
酶类与辅酶类药物:蛋白水解酶类、凝血酶及抗 栓酶,辅酶Q10等。
蛋白质、多肽提取分离常用的方法:


沉淀法(盐析、有机溶剂沉淀、等电点沉淀、结晶等) 超滤法 膜分离法 离心分离法 凝胶过滤法 离子交换层析 疏水相互作用色谱 亲和层析等
基因工程药物分离与纯化的流程
3.3.1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
3.3.1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
3.3.1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
Chapter 3 多肽与蛋白质类药物

1953年人工合成了第一个有生物活性的多肽——催产素 以后,20世纪50年代都集中于脑垂体所分泌的各种多 肽激素的研究。 60年代,研究的重点转移到控制脑垂体激素分泌的各种 多肽激素的研究。 70年代,神经肽的研究进入高潮。生物胚层的发育渊源 关系表明,很多脑活性肽也存在于肠胃组织中,从而推 动了肠胃激素研究的进展。
盐有两类。 盐析性盐:使蛋白质的构象稳定,会促进蛋白质自身间的疏水作用而

析出,or促进蛋白质与配基之间的疏水作用而保留在柱上。不失活, 溶解度减小。常用: (NH4)2SO4
盐溶性盐:提高蛋白质的水溶性,同时会使蛋白质变性。如硫氰酸盐
、盐酸胍等会。
1、流动相的组成
2、流动相的pH值:一般地pH 4~8 ;常选 pH 7左右。 3、温度

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构建工程菌(细胞)进行生产 利用原核生物或简单的真核生物如酵母菌作为工 程菌(活细胞),通过将含有编码某蛋白或多肽的碱 基序列插入一段DNA载体(如质粒)中,并在工程菌
(或细胞)中表达,从而得到相应的多肽或蛋白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