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饮酒-PPT【公开课课件】

饮酒-PPT【公开课课件】

饮酒(其五)
陶渊明
陶渊明(约365-427),东晋诗人。又名潜,字 元亮,私谥靖节,因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 柳先生”。浔阳柴桑(现在江西九江)人。长于诗文 辞赋,语言质朴自然而又极为精炼,具有独特风格, 被称为“田园诗人”。作品有《归园田居》《桃花源 记》《饮酒》《五柳先生传》等。
《饮酒(其五)》:选自《陶渊明集》卷 三(中华书局1979年版)。此诗大约作于晋安 帝义熙十二三年间,是陶渊明的重要代表作。 《饮酒》组诗共二十首,是陶渊明弃官归隐田 园之后,饮酒即兴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
4.从诗中可以看出陶渊明具有怎样的思想?
这首诗描写的是常见的农村景物、平凡的村 居生活。“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些普 通的景物里,充满着生活的情趣,蕴含着诗人热 爱田园生活的真挚情感。
陶渊明酷爱田园生活的宁静和自由,厌恶官场的 丑恶污浊。他虽几次出来做小吏。但最终辞官归 隐,永不出仕。隐居生活更主要的是追求精神上 的自由境界,“心远地自偏”即为此意。
而无车马喧
饮 酒 心远地自偏 ( 其 采菊见南山 五 ) 山夕鸟飞还
生活宁静
内心恬淡 情景相融 物我合一
热爱自然
生命真谛
通过对田园生活中自然景 物的描写,表现了诗人远离世 俗、悠然自得的心境,反映出 他超脱世俗的人生追求和不与 统治阶级同流合污的高洁人格。
1. 过 去 , 文 学一直 被视为 集真、 善、美 于一身 的高雅 文明。 随着大 众文化 的流行 ,现在 ,文学 成为融 市场、 消费、 爱欲为 一体的 娱乐世 界风尘 不羁的 浪漫。 2. 过 去 , 文 学是文 明社会 的“伟 大的传 统”,引 领人性 走向美 与自由 的圣殿 。现在 ,文学 更注重 追赶时 代经验 的步伐 ,迎合 大众感 性的一 晌贪欢 。
诗意:(我)在东篱下随手 摘几朵菊花,悠然闲适间抬 头看见了美丽的南山。
2.赏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这两句是诗人心与自然的会意与亲近。“采 菊东篱下”本是写实,因为陶渊明爱菊,寄予菊 花以高洁的情致,菊花几乎成了陶渊明的化身。
“东篱”则象征了远离尘俗、洁身自好的 品格。而“南山”在现实里和陶渊明的精神上 都显然是世俗尘网的对立物。陶渊明以其高洁 的情怀、悠然的情兴会心于南山,物我两忘, 怡然自乐。
3. 过 去 , 文 学尤其 是现代 性文学 以其独 特的语 言、形 式与结 构,生 成自己 的文学 性本质 ,可谓 风华绝 代。现 在,文 学已经 泛化与 扩容, 祛除了 现代性 赋予文 学的审 美本质 主义迷 魅,可 谓洗尽 铅华。 4. 过 去 , 文 学拘泥 于纸媒 的书写 空间, 样态固 化。现 在,文 学样态 全新, 同电子 媒介喜 结连理 ,呈现 的都是 网络文 学、手 机文学 、短信 文学等 崭新的 文学样 态。 5. 有 实 物 资 料证实 ,西周 时有交 替或同 时使用 印章与 指纹的 做法, 后来这 种做法 虽然有 变化, 但没有 影响指 纹在契 约文书 上的运 用。 6. 索 拉 罗 的 记载表 明,指 纹在借 贷上的 广泛运 用,既 丰富了 中国指 纹文化 的内容 和形式 ,也为 现代信 用制度 的发展 奠定了 基础
山间的云气。
相伴。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傍真晚。意,欲辨已忘言。
辨识。
诗意:傍晚山中的景象最美好,鸟儿结伴归巢。 这里边有人生的真意,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用 语言来表达。
3.“真意”是什么?
真意是飞鸟也晨出夕还,眷恋山林,说明宇 宙万物莫不顺乎自然,人亦是如此,摆脱礼教的 束缚和世俗的虚伪,回到质朴状态,恢复人的自 然率性。此句点明全诗主旨。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饮酒(其五)
诗意:我把草屋
陶渊明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建造房舍。结,建
造 陋、 的构 房筑屋。。庐,简结庐在人境,喧 的嚣 尘扰 世攘 。 而无车马喧。
建在人多聚居的 地方,却没有车 马的喧闹。要问 我如何能够做到 这样呢?心里远
“问君何能尔”一句转换叙事角度,将抒情 主体客体化,仿佛在以第三者的好奇心追问下去, 颇富情趣。以“君”自指,言语之间自豪而自足。 “心远地自偏”一句,以极为精炼的语言进行了 回答:因为心情闲适,心志高远,所以居所也显 得偏僻安静。
东边的篱笆。 也指代菊圃。
即庐山。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闲适淡泊的样子。
问君何能尔?指 之间上的层交人往士。
离世俗,自然就 觉得住的地方偏
心远地自偏。
僻安静。
如此,这样。
偏远,偏僻。
1.怎样理解开篇四句的内容和作者的情感?
诗人从居住的草庐写起,反思归田后自己的 生活状况。他并没有隐居山林岩穴,也没有寄身 庙宇,而是身处喧嚣的“人境”,诗人却说“而 无车马喧”,这是为什么呢?第三、四句的自问 自答揭开了谜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