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饮酒》课件(正式)

《饮酒》课件(正式)

(选自钟嵘《诗品》)
陶渊明,365-427,字 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 谥号靖节,人称靖节先生, 自称五柳先生。东晋文学 家。浔阳柴桑人。曾祖陶 侃曾任东晋大司马,父曾 任太守一类官职。渊明八 岁丧父,家道衰落,日渐 贫困。曾几度出仕,任过 祭酒、参军一类小官。四 十一岁时弃官归隐,从此 躬耕田园。 他是我国田园 诗的鼻祖,和山水诗的鼻 祖——南朝宋的谢灵运合 称“陶谢”。
“心远”与“地偏”是主观精神与客观环境之间的关系。这 四句,包含着精辟的人生哲理,它告诉我们,人的精神世界,是 可以自我净化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只要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 就可以改变客观环境对自己的影响,到处都可以找到生活的乐趣。 “心远”一词,反映了诗人超尘脱俗,毫无名利之念的精神世界。
研习第二层
在次年写的《归园田居》中曾云其志 向和对世俗的观点“少无适俗韵,性 本爱丘山。”做官是“误落尘网中, 久在樊笼里”归田园是“复得返自然” (这里的自然不仅指回到大自然的怀 抱,而且包含道家的所谓纯真本性的 意义,将被扭曲了的人性重新恢复到 自然的面目) 就此辞官归田,不再出 仕。并写下很多诗来表现这种生活, 而且这些诗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所 以后人称他为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 对唐朝的王维、孟浩然等人影响很大。 王维曾写“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 前。” 自比五柳,开田园一派。

……他(陶潜)的态度是随便饮酒,乞食,高兴的
时候就谈论和作文章,无尤无怨。所以现在有人称他为
“田园诗人”,是个非常和平的田园诗人。他的态度是
不容易学的,他非常之穷,而心里很平静。家常无米,
就去向人家门口求乞。他穷到有客来见,连鞋也没有,
那客人从家丁脚上取鞋给他,他便伸了足穿上了。虽然
如此,他却毫不为意,余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偶有名 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忽焉复醉。 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纸墨遂多, 辞无诠次。遂命故人书之,以为欢笑尔。
比:近来
诠次:次序
2.朗读诗歌,初步感悟意境。 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诗:《归园田居》 《饮酒》 《读山海经》
(分为田园诗和咏怀诗两类)
风格上陶渊明大多是 “悠然见南山”式,表 达闲适之意,也偶有 “金刚怒目”式的作品, 如《咏荆轲》《读山海 经(精卫衔微木)》等, 寄予抱负,颇多悲愤慷 慨之音。
《饮酒》是陶渊明弃官归隐后陆续 写成的一组五言古诗。为酒后即兴之 作,大多直抒胸臆,挥洒真情,实际 上是借“饮酒”的题目,写对世事人 生的感慨。这组诗共20首,以这一首 的格调最为闲雅有致。写诗人如何从 大自然里悟出人生的真正意义,获得 恬静的心境。
陶渊明“结庐的人境”,并不是十分偏僻的地方,怎么会 听不到车马的喧闹呢?诗人好像领会了读者的心理,所以用了一 个设问句“问君何能尔”,然后自己回答“心远地自偏”。只要 思想上远离了那些达官贵人们的车马喧嚣,其他方面也自然地与 他们没有纠缠了。(由果及因)
心远与地偏又是什么关系?这里揭示了一个怎样的 人生哲理?
——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他的一生经历可分为三个阶段。 二十九岁以前家居时期,“猛志逸四 海”,有“大济于苍生”之志。 二十九到四十一岁或仕或隐时期“一 心处两端” 四十一岁辞彭泽令隐居躬耕时 期, 东晋是我国历史上很黑暗、很混乱 的朝代,统治者重视门阀(出身),很 多品质低下,才能平庸的 人占据高位, 一些品德良好,才能出众的优秀人才却 屈居低位。史记当他在做彭泽令时,郡 里派一个督邮来县,县吏叫他来带相迎, 以示敬意,他说“吾不愿为五斗米折腰 向乡里小儿”当天就离职回乡,并写下 了著名的《归去来兮辞》表示归隐的决 心,“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 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诗人笔下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田园风光?表达了 诗人怎样的心境?
(意境分析)
在东边的篱笆下,诗人在采撷菊花,正在专心聚志悠 闲地采,偶一抬头,无意间望见了悠远的南山:太阳下山 时,山色十分美丽,成群的飞鸟结伴而还。篱笆、菊、山、 鸟、日、人景,由近及远,构成了一幅质朴率真、自由恬 淡,令人神往的田园风光的图景,表达诗人回归自然后的 悠闲自得的心境。
有一位作家说过,人的一生就是 一舍一得的过程,有的人知道什么该 舍,什么该得,什么时候该舍,什么 时候该得。由此,人生的境界也就不 同。东晋著名文学家陶渊明的选择是 辞官归隐,终老田园。今天我就来学 习他的《饮酒》,来领略陶渊明舍与 得之间的人生境界。

陶酒
渊 明
陶渊明—— 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也。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 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 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 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 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 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 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 自终。
研习第一层
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何“而无 车马喧”呢?
“车马喧”指“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 “而无车马喧”意指作者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 马客,看淡了权力、地位、财富等。
心远地自偏” “远”的对象是什么?
远离官场,更进一步说,是远离尘俗,超凡脱俗。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两句和“问君何 能尔,心远地自偏。”两句是什么关系?
山”。这样的自然状态,实在不易模仿。他穷到衣服也
破烂不堪,而还在东篱下采菊,偶然抬起头来,悠然的
见了南山,这是何等自然。现在有钱的人住在租界,雇
花匠种数十盆花,便作诗,叫作“秋日赏菊效陶彭泽
体”,自以为合于渊明的高致,我觉得不大像。
——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主要作品
文:《归去来兮辞》 《桃花源记》 《五柳先生传》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这是千年以来 脍炙人口的名句, 名句名在哪里?
①刻画出一个采菊形象。
“采菊东篱下”,为何偏采“菊”? “采菊”这 一动作包含着诗人怎样的志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