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高中生物教学课例研究报告-DNA的复制
高中生物教学课例研究报告-DNA的复制
三.引入新课
引导学生阅读课文P52,学习沃森和克里克提出遗传物质自我复制的假说。
总结“半保留复制”的概念:
在复制过程中,原来双螺旋的两条链解旋,它们分成单独的链,每一条旧链作为模板再合成一条新链,这样在新合成的两个双螺旋分子中,一条链是旧的而另外一条链是新的,这种复制方式被称为半保留复制。
学生阅读课本54页:DNA的复制过程并思考下列问题:
7.结果:一个DNA分子形成两个完全相同的DNA分子
8.“准确”复制的原因:
①DNA具有独特的双螺旋结构,能为复制提供模板;
②碱基具有互补配对的能力,能够使复制准确无误。
9.意义:DNA通过复制,使遗传信息从亲代传给了子代,从而保证了物种的相对稳定性,保持了遗传信息的连续性,使种族得以延续。
学生分小组活动:模拟证明DNA进行半保留复制的实验。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8个DNA分子平面结构图,告诉学生有颜色的DNA分子代表大肠杆菌亲代15N/15N-DNA,白纸上的DNA分子用剪刀从氢键连接处剪开,分别代表新合成的14N-脱氧核苷酸链,出示练习:已知某一大肠杆菌亲代DNA分子用15N标记(0代),将含有该标记DNA分子的细胞(或细菌)转移到只含14N的培养基中培养(进行DNA复制)若干代,利用手里的8个DNA分子分别模拟出这个大肠杆菌复制1代、2代、3代后的不同DNA分子数、脱氧核苷酸链数,然后填写下表:
6.特点:①DNA分子是边解旋边复制的;②是一种半保留式复制。(即在子代双链中,有一条是亲代原有的链,另一条(子链)则是新合成的。)
学生观看DNA复制过程的动画过程,观看结束再思考下列问题:
7.DNA复制的结果是什么?
8.DNA分子能准确复制的原因是什么?
9.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NA分子复制有什么意义?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带着学生总结为:
通过本节学习必须掌握DNA的复制过程、复制的必需条件及DNA复制在生物学上的重要意义,为学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奠定基础。
五.课堂检测:
六.布置课后作业:略
七.设计理念
设置情景,合作探究,学习新知识。学生学习的过程往往是从“模仿和记忆”开始的,而教育也就演变成了不断促使学生接受既有的文字符号的过程。这种“接受式学习”可以有效推动教学完成知识目标,但是对于学生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达成就会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选择了“设置情景,合作探究,发现真理”的“导师制互动教学法”。这样一个合作探究学习的过程也许会耗费更多的教学时间,但使学生获得了探索的乐趣,提高了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但是相信这种生成性的认知更便于学生的记忆和理解,而且再遇到类似的问题时,已有的经验会指导学生更加敏捷而有效地思考问题,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全面进步奠定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是这堂课的优点与不足,本人在以后的教学中会对的自己的缺点建议改正并发挥自己的优势,以促进自己的教学进步。
2.时间: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第一次分裂的间期
3.场所:细胞核(主要)、线粒体、叶绿体
4.条件:
⑴模板:两条母链
⑵原料:四种脱氧核苷酸、能量(ATP)
⑶酶:DNA解旋酶、DNA聚合酶等
5.过程:
①解旋提供准确模板:在ATP供能、解旋酶的作用下,DNA分子两条多脱氧核苷酸链配对的碱基从氢键处断裂,两条螺旋的双链解开,这个过程叫做解旋。解开的两条单链叫母链(模板链)。
高中生物教学课例研究报告-DNA的复制
课题研修人
任教学科
生物
教学课例名称
DNA的复制
一、教材分析
《DNA的复制》是高中生物学必修二《遗传与进化》中十分重要的一节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DNA的结构》的基础上,学生在学习必修一《分子与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时,已经有了在分裂的间期DNA和有关蛋白质复制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同时本节知识又是后面学习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基因突变的知识前提,也是学生理解遗传学基本理论的重点,所以本节内容对学生的知识形成和分析应用能力的培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②合成互补子链:以上述解开的每一段母链为模板,以周围环境中游离的4种脱氧核苷酸为原料,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在有关酶的作用下,各自合成与母链互补的一段子链。
③子、母链结合盘绕形成新DNA分子:在DNA聚合酶的作用下,随着解旋过程的进行,新合成的子链不断地延伸,同时每条子链与其对应的母链盘绕成双螺旋结构,从而各自形成一个新的DNA分子,这样,1DNA分子→2个完全相同的DNA分子。
五、课例研究综述
一、本课在教学设计上和教学实践中有以下几个优点:
DNA复制的动画过程具有直观、形象、动态、连续的特点,不但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而且有助于本节难点知识的突破;学生通过小组活动模拟:证明DNA进行半保留复制实验中微观的变化,有助于学生理解宏观的实验结果,也是对本节知识难点的再一次突破。教学中还设计了合理简洁的板书,要点突出,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和知识内化的机会,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归纳能力。整节课学生均能积极,主动参与探究过程,大胆说出自己的见解,有思维的碰撞,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课时安排:1课时
四、教学过程
现在我们来回顾一下上节课所学的重点知识。
一.温故知新
1.DNA的结构
2.DNA的结构特点
二.情境导入
教师展示手中的两本课本必修二《遗传与进化》,并说其中一本课本是复制另一本课本得到的,请学生思考,在复制另一本课本时要怎样做才能得到一模一样的另一本课本?(教师可以提示学生从原料,内容,模板等方面思考,学生想到的只要是合理的,就给予鼓励)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记住DNA复制的概念
2、简述DNA复制的过程,并分析、归纳出DNA复制过程的特点。
3、知道DNA复制在遗传上的意义
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DNA复制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鼓励学生大胆想象、推测,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归纳,培养科学的思维。
情感目标:
通过学生分组活动,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和科学态度
1.什么是DNA的复制?
2.DNA复制发生在什么时间?
3.DNA复制的场所有哪些?主要场所又有哪些?
4.DNA复制的条件有哪些?
5.DNA分子的复制包括几个过程?每个过程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6.DNA分子复制有什么特点?
教师带着学生将上述问题归纳,整理为:
1.概念:指以亲代DNA为模板合成子代DNA的过程。DNA的复制实质上是遗传信息的复制。
三、学生学习能力分析
学生已经具有了DNA双螺旋结构、有丝分裂、减数分裂的基本知识,在此基础上,本课时将要从分子水平来探讨生命的本质,属于微观的,看不到的,抽象的知识。高中学生具有一定的认知能力,抽象思维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认知活动有一定的自觉性。由于本课时内容具有较高的抽象性,学生们会感到困难,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以外,还通过启发式教学,设置大量的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进一步培养他们分析、归纳、概括能力。
三、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教学方法:设置情景,合作探究
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做学案,初步把握证明DNA进行半保留的实验步骤,复印8份课本49页DNA分子平面结构图,其中一份复印在有颜色的纸上,其他7份用涂改液涂白碱基后复印在白纸上,让复印后的碱基部分是空白的。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编写学案
世代
DNA分子的结构特点
脱氧核苷酸链的数量变换规律
DNA
分子总数
不同的DNA分子数
单链总数
不同脱氧核苷酸链总数
只含15N分子数
含14N15N杂种分子数
只含14N分子数
含15N的链
含14N的链
0
1
1
2
2
1
2
2
4
2
2
2
4
2
2
8
2
6
3
8
2
6
16
2
14
n
2n
2
2n-2
2n+1
2
2n+1
-2
四.课堂小结
教师讲述:
总的来说,本课在教学过程中基本上能做到重难点突出,知识连贯性强,较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二、不足之处:
1、课前给学生布置任务较粗略,很多学生未能真正理解我所布置任务的内容与目的。2、在课堂上,如何提高学生的主动思考问题的意识,真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还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3、在设置探究问题时候,如何才能更贴近学生实际、更能贴近课本知识也是需要探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