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咬文嚼字

咬文嚼字

咬文嚼字
一、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分析评价课文观点;掌握一些常见词的用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文中几个实例的品味,体会斟酌文字与精确地传情达意之间的重要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对中国文学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 体会文字和思想情感的密切关系。

三、教学难点:学会在阅读和写作中“咬文嚼字”。

新课导入
小老鼠看书——咬文嚼字,咬文嚼字出自元代无名氏杂剧《劝夫杀狗》
《汉语大词典》对这个成语的解释有三个义项:
(1)形容过分推敲字句;
(2)形容掉书袋或卖弄学问;
(3)谓不重视实质,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或强词夺理。

三个义项没有一项意思是褒扬的。

而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咬文嚼字》,则提倡我们要咬文嚼字,那么作者笔下的“咬文嚼字”有什么样新的意义呢?作者为什么要提倡咬文嚼字呢?今天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郭沫若的《咬文嚼字》。

作者简介
朱光潜笔名孟实、孟石,安徽桐城人。

是我国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

他信奉“三此主义”即此身,此时,此地。

他先后留学于英国爱丁堡大学,伦敦大学,法国巴黎大学,斯特拉斯堡大学。

精通英语,法语,德语,在晚年80岁的时候还自学了俄语,并且一生翻译了很多的著作。

主要著作为《西方美学史》《谈美书简》《诗论》《文艺心理学》
写作背景
针对当时人们在文学研究、文学批评等文学创作中对文学语言不够重视,有的人甚至白字连篇,语病百出的现象,朱光潜先生写下这篇文章,告诉我们,无论阅读或写作,都应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文章体裁
文艺随笔
文学常识
(1)随笔是散文的一种,随手笔录,和杂文很相似。

一般以借景抒情、夹叙夹议、意味隽永、短小活泼为特色。

(2)文艺随笔,也叫文艺短论,是文艺评论的一种,它的特点是一事一议、篇幅短小、既发议论又谈感受行文自由、语言精辟、议论形象。

标题含义
标题中的“咬文嚼字”在课文中是什么意思?
(1)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必须要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2)咬文嚼字,表面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

字音词意
学富五车:形容书读得多,学问渊博。

深恶痛绝: 厌恶、痛恨到极点。

索然无味:形容呆板枯燥,一点意味或趣味也没有。

才高八斗:形容富有文采。

自鸣得意: 自己表示很得意。

(多含贬义)
清沁肺腑:纯净的味道、感受渗入人的肺腑或内心。

点铁成金: 多比喻把不好或平凡的事物改变成很好的事物。

援例:引用成例。

援,引用。

岑寂: 寂静
蕴藉: (言语、文字、神情等)含蓄而不显露
流弊: 滋生的或相沿而成的弊端
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1—5段)举了三个例子说明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

第二部分(6—7段)讲文字联想意义的使用有正负两面。

第三部分(8段)最后一段是总结性的话语。

一、文章举了哪几个“实例”?说明了哪些“道理”?
1、演员替郭沫若改台词——不同句式,不同意味。

2、王若虚改《史记》“李广射虎”——繁简不同,意味不同
3、“推敲”的推敲——字眼不同,意境不同
4、《惠山烹小龙团》中两句的剖析——联想不同,意蕴不同
5、“套板反应——套版反应,易生流弊
1、作者引用了几个事例来说明“这”和“是”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的区别,区别在哪里?(1)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

——语气坚决
(2)六个“你这……”。

——感情强烈
(3)“你是个好小子。

”——表假定语气
(4)“你有革命家的风度”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

——结构不同,不合逻辑
2、(1)原文“草中石,以为虎”并非“见草中有虎”。

(2)原文“视之,石也”有发现错误而惊讶之意。

(3)原文“终不能复入石矣”有失望而放弃得很斩截之意。

3、用“推”或用“敲”各自不同的意境是什么?
推——步月归寺——冷寂场合
敲——月夜访友——热闹场合
4、(1)诗中人物所处的环境是夜晚,月影朦胧,山间泉水旁
(2)诗中人物所进行的活动是品茶,赏月
(3)诗中表达的是诗人独处清净、安享自然、怡然自乐的情趣。

(4)这两句诗运用了比喻、对偶修辞?
5、引用了哪些例子来说明套板反应?
王嫱、西施——“柳腰桃面”
才子都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
谈风景必是——春花秋月
叙别离——柳岸灞桥
做买卖——端木遗风
付梓——把稿件交付刊印(用铅字排印书籍)
杀青——写定著作(古人著书写在竹简上,为了便于书写和防虫蛀,先把青竹简用活烤干叫杀青。


产生“套板反应”的弊端表现在哪些方面?
(1)作者无创作动机。

(2)读者无新鲜真切的情趣。

.作者认为人们为什么容易产生“套板反应”?怎样才能克服“套板反应”?
(1)套板较省力(人生来有惰性);
(2)遇事往深一层想。

写作目的:
明确:让读者明白①咬文嚼字的目标(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②咬文嚼字的要求(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练的吻合)
③咬文嚼字的方法:以谨严的态度,刻苦自励,留心玩索,推陈出新。

二、写作特色
1、思路新颖别致。

一般的议论文在文章的开篇马上就会树立观点,然后作者再根据自己树立的观点进行演绎论证。

而本文的结构虽简洁明了,但思路新颖别致。

首先作者在文章开头例举四个事例,从不同角角说明文字和思想的密切关系,然后得出结论:无论是阅读或是写作,用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

接着作者从正面援引实例,证明善用字的联想意义,就会使文章意蕴丰富;
紧接着又从反面援引实例证明误用字的联想意义就会产生“套板反应”这一流弊。

最后作者才在文后点明主旨,指出了“咬文嚼字”的目标、要求和条件:要想使阅读与写作达到最高目标——艺术的完美,就必须养成良好的习惯——以谨严的精神,刻苦自励,留心玩索,推陈出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炼与互相吻合。

2、有理有据,说理充分。

3、语言平易而生动。

本文语言明白如话,通俗平易,但又绝不俚俗粗陋,而是富有文学韵味,称得上大俗大雅。

如“推敲”一段的议论。

苏东坡《惠山烹小龙团》。

4、逻辑严密
课文第一部分各自然段之间什么关系?
第一部分:用三个例子.分别从不同角度举例说明文字和思想的密切关系。

第一层(1、2段),更替文字意味不同。

第二层(3、4段),说明文字一增一减意味不同。

第三层(5段),不同的字眼不同的意境。

以上三个层次之间是层层递进的关系。

课文第二部分与第一部分之间什么关系?
第二部分是在课文第一部分的基础之上具体谈作法。

如果说第一部分是在讲述“咬文嚼字”的内涵及为什么要“咬文嚼字”,那么第二部分则主要沦述如何“咬文嚼字”,在“咬文嚼字”的过程中要避免哪些问题。

拓展延伸
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初定为“又到江南岸”,后改为“入”字,再改为“满”字,最后用“绿”字。

“绿”较之“到”写活了江南的勃勃生机,又流露出喜悦兴奋的心情。

红杏枝头春意浓(闹)
着一“闹”字,不仅形容出红杏的众多和纷繁,而且使我们联想到杏花盛开的枝头,蜂飞蝶舞的生动景象,把生机勃勃的大好春光全都点染出来了。

小结
“咬文嚼字”正如福楼拜对他的学生莫泊桑说:“无论你所要讲的是什么,真正能够表现它的句子只有一句,真正适用的动词和形容词也只有一个,就是那最准确的一句、最准确的一个动词和形容词。

其他类似的却很多。

而你必须把这唯一的句子、唯一的动词、唯一的形容词找出来。

”一样。

总之,在文学语言的运用上,都不能离开这一条:细细锤炼,细细品味。

希望大家在以后的阅读和作文中时时进行“咬文嚼字”,从而使自己的作品更完美。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