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咬文嚼字

咬文嚼字

《咬文嚼字》教学案例案例背景:《咬文嚼字》是高中语文必修5文艺评论及随笔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选自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朱光潜的《美学文学选集》。

本单元的重点是让学生感悟汉语的独特神韵和深厚意蕴。

选择这篇文章目的在于使学生能够体会斟酌文字与精微准确地传情达意之间的重要关系,从而自觉养成“一字不肯放松”的正确谨严的语文学习习惯。

《咬文嚼字》是一篇思路清晰、结构严谨、富有理趣的文化随笔。

通过学习,学生不仅能获得丰富的知识,还可以学会怎样既严谨又不乏趣味的阐述一个观点。

本堂课力求学生在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提炼作者的主要观点;品味经典诗句,感受炼字的妙处;尝试运用课文的观点解决在文艺欣赏方面问题。

高二学生对文章已经有了一定的筛选整合能力,因此,对于文章的重要观点及整体思路,教师只需稍加引导,便可得出。

本文虽是一篇文艺随笔,但朱光潜先生运用了许多贴切生动的实例以论证自己的观点,学生可以根据对实例的研究讲述自己的看法,教师只要引导得当,总结出作者观点应该不是难事。

本文设计为两课时,第一课时的主要主要任务是了解“咬文嚼字”的含义,找出文章的主要观点;在对实例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体悟“炼字”的必要性;对“推敲”部分进行推敲,找出疑点。

第二课时的主要任务是将本文与马南邨先生的《不求甚解》进行比较阅读,一方面引导学生将两种读书方式的优劣进行对比,寻找出最恰当的读书方式,另一方面学习两篇文章的写作思路。

本文所描述的是第一课时。

案例描述:一、导入由故事导入解放战争时期的上海,著名的书法家于右任老先生住的巷子里常有人随地小便,于是他写了张“不可随处小便”的标语张贴出去;后来,这张标语被一个很仰慕老学者的人贴在了自家的大厅里,只不过把原标语中几个字的顺序换了一下,就成为一条警示语。

请问,那条警示语是什么?小处不可随便问:这个故事给了我们什么启示?教师:这个故事给了我们两点启示,一是我们汉语博大精深,二是我们写文章阅读要注意细节,下面我们就来欣赏美学家朱光潜先生的《咬文嚼字》板书教师:好,我们先来看“咬文嚼字”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具有那些意义呢?(出示幻灯)A.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抠字眼而不领会精神实质) 。

B.形容卖弄才学。

C.形容强词夺理或狡辩。

1、学习马列主义理论要领会其精神实质,切不可一味地咬文嚼字。

()2、此君肚里学识稀薄,但在人前说起话来却常常咬文嚼字,极尽哗众取宠之能事。

()3、此事明明是你错了,你再咬文嚼字也毫无用处。

()教师:很明显,从感情色彩来说,这是一个什么词?是褒义词、贬义词、还是中性词?学生:贬义词教师:“咬文嚼字”在现代汉语中是这样的,在美学家朱光潜的笔下,这个“咬文嚼字“又具有什么新的含义呢?下面我们就来分析朱光潜的这篇《咬文嚼字》,探究其中的含义。

三、研习新课1.标题中的“咬文嚼字”是以上哪一个意思?如果都不是,作者在文中是如何解释“咬文嚼字”的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前半部分,用课文中的话来加以解释:(咬文嚼字有时是一个坏习惯,所以这个成语的涵义通常不很好。

)但是(教师提示:关键词处,用转折连词表明自己的观点)(1)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何谓谨严――谨慎、严密。

如治学谨严。

也就是说作者认为咬文嚼字是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精神。

问:在阅读和写作中,我们为何要有这种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或者说咬文嚼字的实质是什么?(2)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

(第三段)“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

”(第四段)这是作者的观点,也是文章的中心。

也就是“咬文嚼字”在这里是一个褒义词,这是“贬词褒用”(出示幻灯)2.提问:[问题四]对于这个观点,作者并没有进行枯燥的说教,而是在文章的前半部分举了三个例子来加以说明,那么作者列举了哪三个例子呢?下面请大家快速的默读课文的前五段,找出三个例子,并思考这些例子分别从哪个角度说明了文字和思想的密切关系。

学生:教师:(出示幻灯)实例:郭沫若改字王若虚改《史记》韩愈改诗教师:这些实例各从什么角度说明“咬文嚼字”的道理的呢?首先我们来看(1)第一个实例:郭沫若改字(板书)你是没有骨气的人。

--你这没有骨气的人。

这两句话有什么区别?师:(前者判断句式,后者复指句式,“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是一般判断句。

而“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中的“你”和“这”是同位复指关系;同时,此处用“这”表示近指,是指着宋玉的鼻子骂的,这就把婵娟愤怒而又蔑视宋玉的感情,强烈而又鲜明地表现了出来。

)也就是说句式不同,情感不同。

(出示课件)教师:大家平时用过“你这”这样的句式说过话吗?举个例子如:你(他)是个没良心的人你(他)这个没良心的人根据这个句式的好处,于是乎郭沫若把你有革命家的风度。

--你这革命家的风度。

(出示课件)这样改好吗?为什么?不好,“这”字带有贬义。

(出示课件)虽然只改变了一个字,但是句式已经变化。

而且“你这……”一般都带有极端憎恶的语气,表示强烈的情感,因而也一般用于骂人时,在赞美时不适宜。

看来要谨慎严密地用字词。

小结启示:这说明了什么?说明句式不同,意味不同,表达的感情不同。

也就是说“文字与情感”有关(出示课件)同时在启示我们大家在阅读与写作中,要表达不同的情感就要用不同的句式。

这是作者运用郭老改字引(板书)从句式与情感关系的角度引出了咬文嚼字那么,接下来作者又是从什么角度来谈“咬文嚼字”的道理呢?我们看第二个实例(2)第二个实例:王若虚改《史记》(出示课件)找同学读《史记》的原句和王若虚的改句,其他同学想想原句和改句意味有什么不同?哪一句好?好在哪?(出示课件)原文: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

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

改后:1、以为虎而射之,没镞,既知其为石,因更复射,终不能入。

2、尝见草中有虎,射之,没镞。

视之,石也。

原文;改动以后,优点是什么?优点是变得简洁,缺点是没有了细节描写,只是简单的叙述,缺乏生动的感觉。

《史记》原文一段文章属于细节描写,比较生动的行为动作描写,叙述了飞将军李广箭没巨石的事件,人物心理变化过程可谓是刻画得细致入微:“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写李广因为误会而极度恐惧发箭,“视之,石也。

”(出示课件)发现错误后倍感惊讶,因不敢相信而复射,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

(出示课件)最终失望而放弃。

这个过程表现的飞将军李广极度恐惧之下的出乎常理的力量爆发之大。

再来看王若虚的两段修改文章。

第一种改法除了作者所分析的失去了“发现错误而惊讶的意味”之外,笔者认为,以“ 终不能入” 取代“ 终不能复入石矣”,少了“ 复”、“石”、“矣”三字之后,那种在较为平静心态之下发箭不能入石的失望之情及因为这个发现而获得的一层心理感悟之意就显得非常之淡薄了金代文学家王若虚把“三石”去掉,简洁多了,但却比原文少了韵味。

原文把射虎者发现“虎”的紧张情绪、勇悍的性格,体现得淋漓尽致。

视之,石也。

--------发现错误,惊讶终不能复入石矣。

--------失望放弃明确:这个例子告诉我们什么?文字一增一减意味不同。

字数不同,意味不同运用简笔还是繁笔要根据情感、意味而定,要“各得其宜,各得其妙”。

小结板书这是作者运用王若虚改《史记》中“李广射虎”(板书)的一段,从反面(板书)来说明我们要在阅读(板书)中咬文嚼字师:(3)提问:文字除了句式、繁简与思想及意味有关外,还有什么和思想意味有关呢?下面我们看第第三个实例:韩愈改诗(出示课件)板书分析第三个实例,先想想“僧推月下门”好,还是“僧敲月下门”好?再读课文的分析,你从中又得出什么感想?字眼不同,情境不同。

(出示课件)韩愈代替贾岛定“敲”字,历来传为美谈。

世人认为“敲”字好,有动作、形象,有声音。

作者却不盲从,独抒新见。

朱光潜的观点:其实这不仅是文字上的分别,同时也是意境上的分别。

所以问题不在“推”字和和“敲”字哪一个比较恰当,而在哪一种境界是他当时所要说的而且与全诗调和的。

“推”固然显得卤莽一点,而“敲”就显得拘礼些。

所以选“推”“敲”,重要的是“哪一种境界是他当时所要说的而且和全诗调和的。

不同的字眼,要不同的情境相协调。

他认为推——步月归寺——冷寂场合,敲——月夜访友——热闹场合。

这是作者通过“韩愈改诗”(板书)这个例子从正面(板书)说明不同的字有时表现不同的意境,用什么字要看表现什么意境,也就是说文字与意境有关(出示课件)推敲文字的实质,是推敲思想感情。

1.比如说下列句子,哪句表现力更强些?为什么?红杏枝头春意浓。

红杏枝头春意闹。

一“闹”字,不仅形容出红杏的众多和纷繁,而且使我们联想到杏花盛开的枝头,蜂飞蝶舞、莺歌燕舞、鸟语花香的生动景象,把生机勃勃的大好春光全都点染出来了春风又过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绿”较之“到”写活了江南的勃勃生机,又流露出喜悦兴奋的心情。

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齐己《早梅》郑谷在袁州,齐己携诗诣之。

有《早梅》诗云:“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

”谷曰:“‘数枝’非早也,未若‘一枝’。

”齐己不觉下拜。

自是人们称郑谷为“一字师”。

谷曰:“数枝”非早也,未若“一枝”,齐己不觉下拜,惊叹改用“一”字之妙,即称郑谷为“一字师”。

“一”字好,还是原来的”数”字好,一直存在着歧见.有云:早开的梅花有几枝开放,写得很自然,也切题;一棵树上的花在一夜开放时,不会只有一枝开,改为一枝开,反而不真实.这样说没有错.问题在于:这样是否最充分地表达出诗人的感情.写的是“早梅”,而且是“昨晚”才“开”,又是在“深雪”里,忽见一枝梅来“报春”,诗人的喜悦感更强.如果是“千树万树梅花开”,人的感受会完全不同,即令是“数枝”也不如“一枝”能更好地表达出人的蓦见而喜、喜中有惊的心情.同时,用“一枝”也更能显示出所咏的确是“早梅”.至于真实的问题,一棵树上的梅花开得总是有迟有早, “一枝”先开并不见得比“数枝”开就不真实.何况生活的真实不能与艺术的真实划等号.传说有一天,苏小妹、苏东坡和黄山谷三人在一起谈论诗句。

苏小妹说:“轻风细柳,淡月梅花。

两句中间各加上一个字,作为诗的‘眼,成为五言联句。

”苏东坡当即道:前者加“摇”,后句加“映”,即成为“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

”不料苏小妹却评之为“下品”。

黄山谷认真地思索后,得意地说:“有了,‘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

’”小妹微笑道:“好是好了,但仍不属上品。

”黄山谷忍不住了,问道:“依小妹的高见呢?”苏小妹便念了起来:“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

”苏东坡、黄山谷吟诵玩味着,不禁托掌称妙。

苏小妹:“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

”析:“扶”字恰到好处,与“轻”“细”相宜,显得和谐,并且又把风人格化了,形象地描绘出轻风徐来,柳枝拂然的柔态,给人以一种柔美之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