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咸》卦的历史性误区及其正本清源——鞠曦先生易学思想研究(一)

《咸》卦的历史性误区及其正本清源——鞠曦先生易学思想研究(一)

进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我国学术领域思想开放,中国传统文化成为学术界关注、研究的热点,《易经》成为研究的主流,很多学者把《易经》称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活水。

《周易》之成书博大精深,孔子晚年序《传》而“韦编三绝”,以至《易》为儒学六经之首、道学三玄之一。

孔子序《传》解《经》形成了怎样的思想体系?其《经》《传》的统一性,承诺并推定了怎样的一种思想理论?而孔子的亲传弟子为什么不理解,致使有“子贡三疑”。

[1]《易》学史表明,由于后世学者不理解孔子的《易》学的思想体系,使《易》说繁多,从而走向了杂论乱章,学理无宗的状态,以至导致了疑、误孔子“尽性知命”的“一以贯之”的思想体系。

因此,在现代易学研究中,需要对《周易》的思想体系进行追溯,以正其本,以清其源。

显然,这是当代《易》学研究的前沿性工作。

很多学者自觉的为这一目标而辛勤工作。

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注重以哲学为主体性解读古代文献,并建构了“形而中论”中国哲学体系的鞠曦先生。

鞠曦先生以其独创的“承诺推定法”,推定了《周易》在中国哲学史上的基础地位、与儒学的哲学关系及其在未来人类文化中将产生的作用。

在研究中,鞠曦先生发现了古今学者对《周易》的解释性误区,并在《易道元贞》中进行了详细的论证,为现代易学研究指点了迷津、指出了正确的研究方向。

笔者经过数年对《易道元贞》的深入研究,认为要走出《周易》的历史性误区,重新认识《咸》卦的思想原理,对其思想误区进行正本清源,应当是主要工作之一,理应引起《易》学界的重视。

一.鞠曦先生正本清源的易学思想鞠曦先生是一位辟世隐居修学的学者,是一位忧心天下,致力于中华传统文化复兴的研究者。

[2]他在追寻中国的科学精神中,对中国哲学与传统文化进行反思,以他的“承诺推定法”推定了中国哲学的自在性。

鞠曦先生在《中国之科学精神》一书中,以深厚的中西哲学、科学之学养,对《周易》思想体系进行了推定,把“卦”推定为时空的主体形而中性,由此承诺和推定时空的自在本体性,即所谓“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3]发现了自在的中国科学精神,以此反思西方的科学精神,批判了自五四运动以来所形成的“唯科学主义”思潮;推定了西方文化的科学精神为形而下性。

进而推定了中国哲学的“形而中论”,并以“形而中”的哲学方式,承诺和推定了形而上与形而下,从而得出了中国科学为形而上的生命终极关怀,走出了以西方科学为坐标系推定中国科学的误区,建构了中国生命科学体系。

对黑格尔认定中国没有哲学的错误论点进行了正本清源,厘清了中国古代文化没有科学的误区。

自《中国之科学精神》之后,先生又在“易道三书”之一的《易道元贞》中,进一步阐述了其易学思想,考定了孔子周游列国离鲁返鲁的时间,推定了孔子作《传》解《经》的时间,对孔子作《说卦传》解《易》的一以贯之的思想,以“承诺推定法”为方法,进行了推定。

对“子贡三疑” [4]、和曾子误解“夫子之道,忠恕而己矣”[5]以及有史以来的有关问题进行辨误,厘清了孔子对《周易》的创造性转化,最终以《说卦传》为思想纲领使《周易》形成了哲学性与科学性的思想体系,从而对汉降以来诸儒,以及近、现代学者的易学思想在理论上进行了正本清源。

[!--empirenews.page--]在《易道元贞》中,鞠曦先生对易学史上形成的《说卦传》研究误区与现代研究误区,以哲学与科学的理路给以正确的推定,推定“象数学”、“卦气说”、“先后天图”、“卦序”等问题,其都不能“一以贯之”的解释《说卦传》,以至于不得不用篡改肢解其文体结构的方式进行曲解,从而解决了古今学者怀疑否定《说卦传》与《周易》思想体系的统一性问题。

关于圣人作《易》的目的:子曰:《易》其至矣乎,夫《易》,圣人所崇德而广业也,知崇礼卑,崇效天,卑法地。

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矣。

成性存存,道义之门。

(《系辞上》)是故变化云为,吉事有祥。

象事知器,占事知来。

天地设位,圣人成能。

(《系辞上》)虽然《易》以“以言者尚其辞,以动者尚其变,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但是,孔子认为“夫《易》何为者也?夫《易》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巳者也”。

“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承诺的是“天地之大德曰生”,以此实现使生命生生不息的价值。

所以孔子以“天地之大德曰生”为理路,以对性命的终极关怀为目标,将“昔者圣人”所作之《易》转化为承诺“穷理尽性以至於命”价值的《周易》思想理论形式。

[6]因此,《说卦传》曰: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幽赞于神明而生蓍,参天两地而倚数,观变于阴阳而立卦;发挥于刚柔而生爻,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穷理尽性以至于命。

先生以《说卦传》的思想原理形成对“穷理尽性以至於命”的推定,步出了易学史上对《说卦传》所产生的诸多误区,不但使《说卦传》正本清源,而且深入浅出的论述了古今易学研究者在《咸》卦上形成的解释释性误区,并分析了其形成的原因。

先生以“价值论承诺与范畴推定的统一性”,推定了《易》是以“卦”的范畴承诺了主体的“穷理尽性,以至于命”的价值论。

《周易》之所以具有主体的存在论承诺,是由“形而上者谓之道”的逻辑形式所推定的,其为“形而中”的形式。

以“形而中者谓之卦”推定了“形而中者谓之人”,进而推定出《周易》“形而中论”的中和之道。

《经》、《传》“一以贯之”“穷理尽性以至于命”,是以形而中的中和之道,上达形而上的本体之道,从而推定了“形而中论”的哲学思想。

他以“承诺推定法”为哲学方法论,对《周易》进行了哲学与科学的推定,说明了孔子作《传》解《经》是以《说卦传》为纲而形成的“穷理尽性以至于命”的哲学思想体系。

鞠曦先生的哲学性和科学性的《易》学理论体系,解决了了易学史上存在的诸多问题,并以《咸》卦为例给《周易》以正本清源,为人类的现实关怀与终极关怀,开出现代哲学和科学的理性进路。

在这一进路中,以正本清源为思想理路,以“承诺推定法”推定了中国传统文化,外化并建构了中国哲学的科学思想体系。

二.咸卦的思想原理鞠曦先生所推定的《周易》思想原理,统一了《周易》哲学思想体系。

以《说卦传》的承诺推定《乾》卦的《彖》辞、《文言》和《坤·文言》,得出了时空统一论,既“大明终始”。

[7]这与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赵定理教授从天文学角度考量得出的《周易》为日、月合德规律的大象是相通的。

由“数往知来,天地损益”推定了“乾以君之,坤以藏之”在“先天之象”为“天地定位”与“后天之象”的“化体为用”,因此推定出“损益之象”的“中和之象”为“中天之象”的“藏体化理”,由损益中天的“藏体化理”到“知来者逆”的益道“天地定位”,以“数往者顺”的损道“化体为用”,上下统一了“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的先后天终始之象。

又以《说卦传》“穷理尽性以至于命”的内容和形式推定了“损益之道”的卦序。

对于主体“以至于命”的承诺,推定了益道始于《咸》卦,《说卦传》承诺的“穷理尽性”的形式为“数往知来,天地损益”,“以至于命”的形式为乾坤三索,损益六卦。

”[8]益道的生生不息承诺了“尽性知命”,表明了“由咸而益”的性命之理,得出了“尽性知命”的重要卦理是“逆数一索”的《咸》卦。

由“《咸》卦经《末济》到《益》的“益道三卦”推定的生命进程,是主体把握自身存在的理性进路,在这一进程中,以《咸》卦的“形神中和”开始,到实现《艮》卦的“穷神知化”,是对“益道三卦”的超越,生命之“日新”可以知也,所以,《系辞传》[!--empirenews.page--][1][2][3]下一页谓之以“日新之谓盛德”,[9]其正确指出了《咸》卦的意义。

显然,这对于理解《周易》的哲学思想体系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因为,古往今来,对于《咸》卦的注释上,纷杂百出,《荀子·大略》曰“《易》之《咸》见夫妇。

夫妇之道,不可不正也,君臣父子之本也。

咸,感也,以高下下,以男下女,柔上而刚下。

”可见,因荀子把《咸》卦推为夫妇之道,误解了《咸》卦的思想原理,对后世学者带来了极大的误区及消极影响。

司马迁由于误解了《咸》卦的涵义,以百家争鸣的历史形态引证了“《易大传》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这段文字,指明为“阴阳、儒、墨、名、法、道德”六家的殊途,误导了孔子解《经》乃源于对生命终极关怀的亘古忧患意识。

更有甚者,这种误导造成了对《咸》卦的断章取义。

所以,正确理解《说卦传》的思想原理,是正确理解《咸》卦的前题,这是易学研究中的重中之重。

这正是本文为什么要以“《咸》卦的历史性误区及其正本清源”为题之所在。

由于益之道始于《咸》卦,孔子在对《咸》卦以《彖》、《象》注释后,还在《系辞传》中对《咸》卦进行了“一以贯之”的“穷理尽性以至于命”的统一性推定,使其在整体上形成了关于终极关怀的哲学与科学的理论体系。

鞠曦先生在《易道元贞》中,对“憧憧往来朋从尔思”的论述,以“承诺推定法”对《咸》卦的九四爻进行剖析,认为其具体承诺了主体的终极关怀,并把《咸》卦以损益之道的形式与《经》、《传》统一,厘清了后世对《咸》卦错误解读。

《咸》卦九四爻辞和孔子所作《系辞传》的解释是:《咸》九四:贞吉悔亡。

憧憧往来,朋从尔思。

《咸》《象》曰:“贞吉悔亡,”末感害也。

“憧憧往来”,末光大也。

《系辞传》曰:“《易》曰“憧憧往来,朋从尔思。

”子曰:“天下何思何虑?天下同归而殊涂,一致而百虑。

天下何思何虑。

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

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

往者屈也。

来者信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

尺蠖之屈,以求信也。

龙蛇之蛰,以存身也。

精义入神,以致用也。

利用安身,以崇德也。

过此以往,末之或知也。

穷神知化,德之盛也”上引表明,孔子以《象》论述的“贞吉悔亡”,是现实关怀与终极关怀的统一。

鞠曦先生正是由“贞吉悔亡”问题的“末光大”和“末感害”所产生的“憧憧往来朋从尔思”,推定了孔子解释“憧憧往来朋从尔思”的思路源于“贞吉悔亡”。

《系辞》“天下何思何虑?天下同归而殊涂,一致而百虑”是对“憧憧往来朋从尔思”社会存在的历史性推定,以此推定了“精义入神”、“穷神知化”的主体生命时空规律,由时空规律推定了人们对自身生命存在的终极关怀,厘定了生命是存在的最大价值,厘清了孔子是以天地万物的生命运动透析人的生命运动,进而推定了人的生命是“精义入神,以致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的存在方式,由《咸》卦九四爻引发的终极关怀,进而推定了人的生命哲理。

[!--empirenews.page--]鞠曦先生以孔子的“尽性知命”的思想体系,阐明了“天地人”三才之道与《咸》卦溶于一体,《咸》卦取象于人体以承诺生命的主体性价值。

鞠曦先生在对《咸》卦性命之理的论证中,征引了《黄帝内经·素问》与《说卦传》的损益之理,从而推定了《咸》卦性命之理所具有的医学理论基础。

“七损八益”是中医学以时空为坐标推定人的性命之理的重要理论范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