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面瘫ppt课件-面瘫康复课件
面瘫ppt课件-面瘫康复课件
❖3、注意观察和询问起病时耳前、耳后有无 疼痛,外耳有无疱疹。
❖4、部分病人可有病侧前2/3舌部味觉丧失。
六、治疗方法
❖瘫痪局部选穴为主。 ❖发病1周内的针灸治疗以邻近部位或远道选
穴为主。 ❖病后1周,可以在瘫痪局部选穴治疗。 ❖可以加灸、拔罐、皮肤针扣刺。 ❖电针不提倡过早地使用,避免出现倒错现
核上性
口角歪斜
眼裂以下单侧支配
核下性损伤周围性面瘫
(面神经运动纤维)
中枢性面瘫与周围性面瘫的鉴别
周围性面瘫
核下性
口眼歪斜
眼裂以上双侧支配
五、辨证
(一)分型
❖1、风寒型:兼有风寒表证,证见畏风恶寒, 多有面部受凉史(如迎风睡眠,面部吹风过 久等),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缓。
❖2、风热型:兼有风热表证,证见发热、咽 痛、口干、口苦、苔薄黄、脉浮数。多继发 于感冒发热,中耳炎、牙龈肿痛之后,伴耳 后疼痛。
❖本病发病率为23/每10万人口,占神 经系统疾病第6位。
❖绝大多数为一侧性面部表情肌瘫痪, 双侧者少见,仅为0.5%。
面神经解剖结构
面神经—(混合神经)
1、运动神经纤维:支配面部表情肌 2、感觉神经纤维 (1)一般感觉神经纤维:支配面部、耳
后皮肤 (2)鼓索神经:支配味觉 (3)镫骨神经:支配听觉 3、副交感神经纤维 (1)支配泪腺 (2)支配唾液腺
❖4、电针疗法
❖处方:颊车、地仓、阳白、太阳、颧髎、 迎香
❖操作:(1)颊车、地仓相互透刺,此两 穴为一组;
(2)阳白、太阳相互透刺,此两 穴亦为一组
(3)颧髎直刺、迎香向上斜刺, 此两穴亦为一组
❖ 5、穴位敷贴 ❖ 处方:太阳、阳白、颧髎、地仓、颊车
阳白
太阳 四白
攒竹
颧髎 颊车 地仓
翳风 合谷
太冲
操作:
❖地仓、颊车相互透刺。
❖四白穴先直刺,得气后捻转片刻,再向下 斜刺。
❖阳白穴向上平刺透临泣或向下平刺透鱼腰, 可交替应用。
❖攒竹透鱼腰(针尖向眉梢平刺)。
❖太阳、颧髎、翳风、合谷、太冲均采用平 补平泻法。
❖早期——浅刺、斜刺、透刺、轻刺激、泻 法,风寒可加灸,风热用刺血法。
此ppt下载后可自行编辑
面瘫
一、概述
❖1、定义:是以口眼向一侧歪斜为主 症的病证。中医又称“口眼歪斜”、 “歪嘴风”、“口歪”。
❖2、西医相关病证:周围性面神经炎 (Bell’s,Hunt’s)
❖可发生于一年中任何一个季节,春、 秋两季发病较高。
❖可发生于任何年龄,而多数患者为 20-40岁,男性略多。
中枢性面瘫与周围性面瘫鉴别
❖中枢性面瘫:除有下半部面肌麻痹外,一 般多伴有其他定位体征;
❖周围性面瘫:包括核性和核下性面神经麻 痹。核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表现除具有核 下性面神经麻痹的表现外,还有外展神经 的麻痹
核上性损伤-
中枢性面瘫
(面神经核以上至大 脑皮层中枢之间)
中枢性面瘫与周围性面瘫的鉴别
中枢性面瘫
舌前2/3味觉减退或消失,听觉过敏。 ❖5、或伴流泪、流涎。
(二)体征
❖1、额纹变浅消失。 ❖2、眼睛闭合不良,眼裂变大。 ❖3、鼻唇沟变浅或消失。 ❖4、人中沟歪、露齿时口角歪向健侧。 ❖5、蹙额、皱眉、吹口哨、鼓颊困难。 ❖6、患侧面肌挛缩,口角歪向病侧的“倒错”
现象-久病。
(三)实验室和其他辅助检查
❖疗程:每日或隔日1次,2周为1疗程,疗 程间休息3天。
❖3、耳针疗法
❖处方:眼、面颊、肝、口、风溪、内分泌
❖配穴:早期风热盛者加耳尖放血,肾上腺; 痰湿盛者加脾、三焦、病久血瘀者加耳中; 病久体虚者加耳轮4.
❖操作:药籽压法;早期风热明显者,可改用 磁珠;病久难愈者,可每次选用2-4穴,用 0.5寸毫针刺,或选2-4穴,使用图钉式耳针 埋针。
❖9、舌麻、味觉减退:廉泉 ❖10、倒错现象:补健侧,泻患侧,双侧针
刺,以浅刺为主
(二)其他疗法
❖1、艾灸疗法
❖处方:阳白、太阳、颧髎、迎香、地仓、 颊车
❖操作:用艾条行雀啄灸;病久难愈者,小 壮直接无疤痕灸
❖2、穴位注射法
❖处方:阳白、太阳、颧髎、地仓、颊车、 承浆
❖操作:每次选两穴,选用VitB1或VitB12注 射液,或辨证选用当归注射液、黄芪注射 液、胎盘组织液等,常规消毒后,每穴注 射0.5ml。
❖3、风痰阻络:突然口眼喎斜,眼睑闭合不 全,或面部抽搐,颜面麻木作胀,伴头重 如蒙,胸闷或呕吐痰诞,舌胖大,苦自浊 或腻,脉弦滑。
❖4、气虚血瘀:口眼喎斜,眼睑闭合不全日 久不愈,面肌时有抽搐,舌质淡黯,苔薄 白,脉细涩或细弱。
(二)辨证要点
❖1、本病证型比较单一,多属风寒袭络。
❖2、注意检查病人皱眉、闭眼、鼓腮、露齿 等动作,注意对比两侧面部的皱纹、鼻唇沟 变化。
❖实验室一般项目的检查多无异常改变 ❖神经兴奋性测验及肌电图检查对估计
预后有帮助
(四)诊断要点
❖本病为急性起病,数小时至数天内瘫痪症 状达到高峰。
❖临床表现主要为一侧面部表情肌瘫痪、患 侧额纹消失,眼裂扩大、鼻唇沟变浅、口 角下垂、露齿时口角歪向健侧。
❖排除中枢性病变引起的表情肌瘫痪。
四、鉴别诊断
❖中后期——补法,透针、灸法(温针灸或 隔蒜灸)、拔罐。
❖顽固性——用滞针法。
随证配穴:
❖1、早期风火盛:风池、太冲、耳尖放血 ❖2、风寒证:风池 ❖3、风热证:曲池 ❖4、恢复期:足三里 ❖5、眼睑闭合不全:鱼腰、申脉或昆仑
(临床可取睛明) ❖6、人中沟歪斜:人中
❖7、鼻唇沟变浅:迎香
❖8、颏唇沟歪斜:承浆
支配泪腺 支配唾液腺
Hunt征
支配听觉
支配舌前2/3味觉
支配面部表情肌 支配面部、耳后
皮肤
❖上半部(核上部):
接受双侧皮质延 髓束纤维支配。
下半部(核下部):
接受对侧交叉过来的皮质延髓束纤维 支配。
二、病因病机 ❖风邪袭络
经气阻滞, 脉络失养, 筋肉纵缓不收
面瘫
三、诊断
(一)症状
❖1、发病突然,常于夜间发病。 ❖2、患侧面部板滞、麻木、松弛。 ❖3、食物停留于患侧齿颊间。 ❖4、患侧可能出现耳后、耳下、面部疼痛,
象。
(一)基本治疗
❖治法:祛风通络,疏调经筋。以手足阳明 经和手足太阳经穴为主。
❖主穴:攒竹、阳白、四白、颧髎、颊车、 地仓、合谷
❖临床常加用:太阳、翳风、太冲
处方和方义:气,温经散寒
颧髎 翳风──祛风散寒 合谷、太冲──四关穴,通经活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