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教版中职语文(拓展模块)第23课《中国画与西洋画》教案

高教版中职语文(拓展模块)第23课《中国画与西洋画》教案

1 中国画与西洋画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结合课文和绘画名作的鉴赏,使学生了解中国画和西洋画的特点。

能力目标:引导学生自读、讨论、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掌握运用比较、举例等说明方法,从不同角度抓住特征说明事物的写法,并能够用简明的语言概括中国画与西洋画五个异点的主要含义。

教学难点:学生审美意识、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的培养。

教学方法

欣赏讨论法:让学生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直观地感受中国画和西洋画的不同。

教材分析

1.本文是一篇介绍中西图画知识的文章。篇幅不长,且条厘清晰、文字精练。在本文教学中,要紧扣单元学习重点,指导学生掌握运用比较、举例等说明方法,从不同角度抓住特征说明事物的写法,并能够用简明的语言概括中国画与西洋画五个异点的主要含义。

2. 本课建议安排一课时,在对文本研读的时,可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中西名画,让学生直观感受中国画与西洋画的迥异。并可适当进行课外拓展,鼓励学生利用网络资源等走进多彩的绘画艺术世界,了

2 解中西绘画艺术的历史,感知绘画艺术的无穷魅力,提高绘画鉴赏能力。

课时安排

两课时

课前准备

利用网络了解丰子恺先生的生平,搜集他的漫画、散文作品,了解其作品风格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图片激趣,学生展示网上收集到的丰子恺漫画,并结合画作原来的题字做简单介绍。

二、作者介绍

由漫画引出对作者的介绍,学生交流收集的丰子恺的资料,讲述有关作者由生活中的发现,进行艺术美的创作的故事。

丰子恺(1898-1975)原名丰润,曾用名丰仁,号子恺,字仁。浙江桐乡石门镇人。我国现代画家、散文家、美术教育家、音乐教育家、漫画家和翻译家,是一位多方面卓有成就的文艺大师。解放后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美协上海分会主席、上海中国画院院长、上海对外文化协会副会长等职。被国际友人誉为“现代中国最像艺术家的艺术家”。丰子恺风格独特的漫画作品影响很大,深受人们的喜爱。他的作品内涵深刻,耐人寻味。

丰子恺的绘画、文章在几十年沧桑风雨中保持一贯的风格:雍容恬静。其漫画更是脍炙人口。丰先生作品流传极广,失散也很多,就是结集出版的五十余种画册也大多绝迹于市场,给读者带来极大遗

3 憾。在丰子恺先生的作品中,漫画恐怕是最为著名的了。往往是寥寥几笔,就勾画出一个意境。他的第一本散文集为《缘缘堂随笔》。

三、快速理清课文结构

本文条理清晰,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①自然段),由东西洋文化不同谈起,概括介绍“在绘画上,中国画重神韵,西洋画重形似”。

第二部分(第②-⑥自然段),运用比较的说明方法,具体介绍中国画与西洋画的五个不同之处。

第三部分(第⑦自然段),总结全文,得出结论“中国画趣味高远,西洋画趣味平易”。

明确:本文用的是总──分──总的结构。

四、分析本文的说明方法

因为本文题目是“中国画和西洋画”,主要内容是介绍二者的不同,所以用的最多的是做比较的说明方法。

采用提问的形式复习什么是比较和比较有哪些形式──比较是将两个或多个事物作对照,也可将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作对比,突出事物的特征。比较有同类比较和异类比较。

在文中的第二部分,作者从线条、透视法、解剖学、背景、题材五个角度,将中国画与西洋画作了比较,介绍分析了中国画与西洋画的五个异点,由此得出“中国画趣味高远,西洋画趣味平易”的结论。

此外,在课文第二部分,作者举了大量的事例,说明中国画与西洋画的异点,把中国画与西洋画的异点,这个抽象、复杂的事理说得具体而明晰、透彻,使文章显得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五、完成表格,欣赏画作

4 (一)出示表格,帮助学生快速掌握中国画与西洋画的区别。

不同点 中国画 西洋画

线条

透视法

解剖学

背景

题材

(二)展示一组画作,学生交流它们的特点和区别。

1.吴道子(唐朝)的《送子天王图》

2.拉斐尔(意大利)的《圣母子》

学生交流、讨论。

教师明确:唐朝吴道子的《送子天王图》,画中的人物都是由线条勾勒出的。这些衣褶给人一种衣带飘飘、盈盈若舞的感觉。倘若把这些线条全部去掉的话,那么画面将是一片空白。可见中国画盛用线条,而线条(相对于西方画家着重于“面”)的表现力较为抽象,所以中国画是写意的。

“西洋画是不注重线条的。西洋画的线条只有轮廓线的作用,没有独立的审美价值。比如这幅拉斐尔的《圣母子》,可以看到即使把画中的线条去掉,母亲的形象依然清晰可见。她还是那么甜蜜温柔,让人联想到的只能是圣母。由此可见,西洋画十分注重色彩等,在色彩中隐藏了线条,人物因此显得更加逼真写实。”

明确:中国画“盛用”线条,西洋画不显著

分别展示其他四组画作,从“透视法”、“解剖学”、“背景”、“题材”做比较。

5 教师分步骤打出以下内容:

不同点 中国画 西洋画

线条 盛用 不显著

透视法 注重 极注重

解剖学 不讲究 很注重

背景 不重 很重

题材 以自然为主 以人物为主

得出结论──中国画趣味高远,西洋画趣味平易。

六、拓展延伸

丰子恺在文章开头讲“东西洋文化,根本不同。故艺术的表现亦异”。其实除绘画、音乐、文学之外,饮食、礼仪等日常生活中的很多方面也反映出了中西文化的差异。

举例说明你所认识的中西文化的差异。学生自由发言。

七、作业

完成课后三、四题。

一、作者简介

丰子恺(1898-1975)原名丰润、丰仁。浙江桐乡人。1914年入杭州浙江省第一师范学校,从李叔同学习音乐和绘画。1918年秋,李叔同在杭州虎跑寺出家,对他的思想影响甚大。1919年师范学校毕业后,与同学数人在上海创办上海专科师范学校,并任图画教师。1921年东渡日本学习绘画、音乐和外语。1922年回国到浙江上虞春辉中学教授图画和音乐,与朱自清、朱光潜等人结为好友。1924年,文艺刊物《我们的七月》4月号首次发表了他的画作《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其后,他的画在《文学周报》上陆续发表,并冠以“漫画”的题头。

6 自此中国才开始有“漫画”这一名称。1924年在上海创办立达中学。1925年成立立达学会,参加者有茅盾、陈望道、叶圣陶、郑振铎、胡愈之等人。1929年被开明书店聘为编辑。1931年,他的第一本散文集《缘缘堂随笔》由开明书店出版。七七事变后,率全家逃难。解放后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上海中国画院院长、上海对外文化协会副会长等职。

二、浅谈中国画与西洋画鉴赏差别(节选)(敖久丽)

作为一名鉴赏者,应该如何在鉴赏中抓住中西绘画的不同,从而达到最佳的审美感受呢?

首先,中国画追求的最高理想是写神传情,而西洋画则以形象的酷似为最上乘。中国画讲求落笔灵虚,不拘泥于客观物象,要求作品“神似”,“不求形似”。苏东坡在论画时曾说:“论画以形似,见以儿童邻。”其意就是说,如果论画以“形似”为标准,就会像儿童那样幼稚可笑。从其中不难看出,中国画注重的是展示事物内在精神,反对专以“形似”为满足。中国传统绘画在长期的发展演进中,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以形传神”的方法和技巧。譬如,顾恺之画人物,注重从眼神上来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他说“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与我们今天讲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用意完全一样。中国画在表现人物的神韵时,主要通过人物的姿态来展示,故而,中国画不讲究人体各部分比例,也不注重人体肌肉的变化。而且中国画中的人物,几乎不见裸体,都是着衣的,画家们通过对衣服的不同描绘,来传递人物精神。如顾恺之“高古游丝描”、吴道子的“吴带当风”,都是通过不同的线条来刻画人物的动态和性格。西洋画则不同,它特别注重对事物形体的描绘,追求“真”与“美”。真即模仿自然,着意写实。达

7 芬奇曾讲过:“最可夸奖的绘画是最能形似的绘画。”为了追求写实,西洋画家非常重视人体解剖,许多人直接从事人体解剖,以认识人体内部构造的真相。西洋画重视人体美和形象美,讲求展现人体肌肉的弹性和力度,故而,西洋人物画裸体占了很大比例,甚至许多宗教画都是裸体的,比如米开朗基罗为西斯廷教堂做的顶画。

其次,中国画注重运用线条,而西洋画则注重运用色彩。有人曾把中国画比喻成线的音乐节奏,而将西洋画比喻作色彩的诗句。中国画的基础是线,每一个形象都是一组流动的线的节奏的交织,一笔而成,气脉通联,隔行不断。中国画家对线的运用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优良的传统:顾恺之运用“高古游丝描”,做到了超忽飘举,六法皆备;曹仲达以线绘衣纹,笔法稠达,衣服紧窄,后人称之为“曹衣出水”。“吴带当风”、“曹衣出水”都是指中国画的线条美。在西洋画中,人物的性格、情感,物体的性质,都是通过色彩来表现的,从西洋画发展历史上看,不同流派的特色,也主要表现在色彩上。例如,威尼斯画派喜欢用华丽的色彩,用色重于造型;透纳喜欢用灰色和黄色;伦勃朗喜用金黄褐色,间或用暗绿;梵高则对苹果绿和黄色情有独钟;得加则喜用红、黑色来描绘枯枝败叶。由于用色不同,画风殊异,西方绘画所展示出来的是一个姹紫嫣红的景象,正因如此,西洋画色彩丰富,能够比较充分地展现物体的光彩明暗、复杂的色调层次,具有和中国画完全不同的审美价值。

再次,中国画画面留有许多空白,而西洋画则画面塞的很满,前者体现一种空白美,后者表现出一种充实的天地。中国画家在经营画面时,总要留出或多或少的空白之处,不着笔墨和颜色,形成“无画处”。“计白当墨”是中国画组织的不可缺少的部分。中国画以空白

8 和有笔墨的地方互相配合,互相呼应,使得画面灵活生动。例如,画山水时在山腰间留出一些空白,这样就打破了画面的沉闷的气氛。中国画常用空白来代替背景,以突出主体。空白和有笔墨的地方,形成了虚实相应,使画面呈现一种节奏美感。而西洋画则完全不同,不论人物或风景,都要画背景,画面上充满了色彩,不留一点空白之处。这种客观地、整体性地描绘方法,塞满画面的景物,给人一种深厚感,一种广泛、丰满而不确定的感受。

最后 ,中国画家和西洋画家对空间的观念、意识是完全不同的。这种不同用清代名画家邹一桂对西洋画的透视法表示惊异的话来概括最合适,他说:“西洋人善勾股法,故其绘画于阴阳远近,不差馏黍,所画人物、屋所,皆有日影。其所用颜色与笔,与中华绝异。而影由阔而狭,以三角量之。画宫室于墙壁,令人几欲走进。”由此可见中国画与西洋画对空间的观念是完全对立的。宗白华先生在谈到这个问题时认为,中西画的主要差别是由西洋画透视法造成的。他指出西洋画有三种透视方法,即几何透视法、光影透视法和空气透视法,而中国画则往往采用“散点透视法”。因此,西洋画展现的是主体效果,中国画则追求“小中见大”。

总之,中国画和西洋画,有着诸多的差别,无论是在技法上,还是在效果上,都表现出了不同的审美情趣,鉴赏中西画作品,需从不同的角度去体验,正如苏轼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考点分析

1.对文章结构的考查。引领学生厘清本文总──分──总的结构特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