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20网络与新媒体概论(第二版)-第十七章互联网与网民素养
20网络与新媒体概论(第二版)-第十七章互联网与网民素养
2、网民素养的内容
“网民素养”是指上网者在接收 、发送、传播信息时综合呈现的能力 与素质,包括价值观、态度或心境等 的修习涵养。网络兼具媒介与社会的 双重属性。具体包括网络基本应用素 养、网络信息生产素养、网络信息消 费素养、网络交往素养、社会协作素 养、社会参与素养。
2、网民素养的内容
(1)网络基本应用素养。新媒体总体 呈现出便捷、轻巧、简单、实用、易于 掌握等特征。网络基本应用素养,是指 网民对新媒体的使用能力。一方面网民 需掌握一定的网络技术,另一方面要防 止误用或滥用新媒体等不良现象,如网 络犯罪与网络沉迷等。具体可参见左侧 2017.12-2018.06 中国网民各类互联网 应用的使用率的情况。
通过“赋权”促成健康的媒介社区。 趋势:媒介素养的研究已从简单的作为媒介消费者的公众的素养研究,
开始转向作为媒介的建设者的公众的素养研究。
三、中国的媒介素养教育
据2015年国家网信办统计,目前官方认可 的常用的网络法有:“法律 1件,人大常 委会决定 2件,行政法规 10件,部门规章 28件,司法解释 13件,规范性文件 32件 ,共 86件;还有时常适用于互联网的法律 法规 28件。” 这说明,“中国构建起了法律规范、行政 监管、行业自律、技术保障、公众监督和 社会教育相结合的互联网治理体系。”
3、网络道德伦理素养
网络社会并非处于真空,而是相间于现实生活中,所以网络伦理的建构实际 上就是解决虚拟社会伦理与现实社会伦理如何调适、转换和兼容的问题,关 键在于寻找两者之间契合点。本节总结了四个原则:无害原则、知情同意原 则、公正原则、尊重原则,并认为无害原则和知情同意原则是两个基本原则 。
二、世界媒介素养教育的研究范式转换
媒介素养作为信息社会公民的基本素养,被视为一个“赋 权”(Empowerment)的过程,即教育和引导受众以自己本该拥有的传播权 力重新调整和平衡与媒介传播机构之间的权力关系,尽到参与社会的公民 责任。它关注两个方面:受众如何处理所接触的媒介信息(特别指向是否
1、网络媒介素养的含义
网络媒介素养,不仅指接触、理解、参与、使用、批判和创造的对象是 全新质态的媒介,而且指针对这些新媒介技术(基于Web2.0)的掌控和运 用的能力,对内容的生产与消费能力,对海量信息的理解与批判能力, 对现实与虚拟空间的传播与应对能力,对人与人、人与社会的交往与参 与能力等,这是在人与新媒体关系中体现出来的素养。在新媒介所建构 的参与式文化中,网民的批判、生产信息素养与参与、交往的素养是网 络媒介素养有别于传统媒介素养的很重要的两个方面。
2、网民素养的内容
(3)网络交往与协作素养。网民协作素养,包括与协同工作的其他人达 成一致目标的能力、为自己在协同系统中定位的能力、执行协同任务的能 力与有效沟通的能力等。
2、网民素养的内容
(4)网络社会参与素养。网民社会参与能力主要体现在网民理性参与公 共事务的能力,让网民在网络社区积极理性有所作为,是网民社会参与素 养的重要内容。参与公共事务时,网民尊重他人发言权利、包容多元价值 观是良好素养的表现。网民站在普通民众的主场以建设性态度进行参与, 是理性成熟素养的表现。
1、中国当前媒介素养教育的实践
(1)香港的实践。 香港媒介素养教育在20世纪80年代已经酝酿,真正
兴起于香港回归后。虽发端较晚,历史相对较短, 但发展很快,成绩不俗,并形成独特的发展风格。 推动媒介素养教育运动的是中学教师、大学教师和 青年工作者中的“新中产阶级”专业人士,他们批 判消费文化,争取改善媒介制度和表现,希望通过 提高大众媒介素养,达到“批判的自主”、反对社 会操控目的。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 第 十 七 章第 一 互章 联 网绪与论网 民 素 养
授课人:X X X 2019.09
目录
一、网络媒介素养 二、世界媒介素养教育的研究范式转换 三、中国的媒介素养教育
一、网络媒介素养
“网络媒介素养”是“媒介素养”在互联网时代的新拓展,是在网民与新 媒体关系中产生的新概念,其内涵与外延因互联网的特性而增广。除了与 传统媒体相同的信息使用与批判素养外,还包含网络信息生产素养、网络 交往素养、社会协的内容
(2)网络信息生产与消费素养。网民 作为网络内容的积极生产者与建设者, 是构成网络媒介素养独特方面。生产, 包括负责地发布信息和言论素养,负责 地进行信息再传播素养,如网上信息发 布、网络出版、基于信息加工的信息生 产、网站建立等。“负责”是就积极的 社会建设层面而言。微博信息要做到真 实、准确,并对社会负责,关键在于发 微博公民的媒介素养、道德水准和辨别
第一代范式:立足于道德维护立场,视大众媒介为传播不良意识和诱导 劣行的罪魁祸首,表现出极大的担忧,需抵制并提升公众的免疫力。
第二代范式:强调提升公众对媒介内容的选择和辨别力,媒介教育的 “分析范式”。
第三代范式:重点在于加强受众对媒介文本的批判性解读能力。 第四代范式:内涵是参与式的社区行动,即由对媒介的批判性思考转为
1、中国当前媒介素养教育的实践
1. 网络媒介素养的含义 2. 网民素养的内容 3. 网络道德伦理素养
1、网络媒介素养的含义
“媒介素养”(Media Literacy)概念中的“literacy”从“literate”一 词派生出来。
媒介素养是指人们面对媒介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 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思辨的反应能力,以及利用媒介信息为个人 生活及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根本目标是达成与媒介关系中的批判性自主 (Critical Autonomy)。
2、网民素养的内容
(3)网络交往与协作素养。网络交往素养的基本面,“是对个别的交往 对象的判断、选择与关系的维持,即交往关系的单一链条的构建。而更高 的层面,则表现为有效的人际交往网络的构建与维护能力,即利用互联网 来有效扩张自己的交往网络的能力。网络交往素养的最高层面,是对自己 的社会归属的选择及其获得归属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