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1)

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1)

2013-2014学年度下学期期末考试高二语文试题【新课标】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山水画由来已久。

早在六朝,就有一些谈论山水的画论和“峰岫晓嶷,云林森渺”(宗炳《画山水序》)的具体描述。

但究竟如何,已难知晓。

如从传为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女史箴》等摹本中的山树背景和敦煌壁画的情况看,当时所谓山水,无论是形象、技法、构图,大概比当时的山水诗水平还要低。

不但非常笨拙,山峦若土堆,树木如拳臂,而且主要仍是作为人事环境的背景、符号,与人物、车马、神怪因素交杂在一起的。

《历代名画记》所说,“其画山水,则群峰之势,若钿饰犀栉,或水不容泛,或人大于山。

率皆附以树石,映带其地,列植之状,则若伸臂布指”云云,相当符合实际。

这里还谈不上作为独立审美意义的山水风景画。

隋、唐有所发展,但变化似乎不大。

被题为《展子虔游春图》的山水大概是伪品,并非隋作。

根据文献记载,直到初唐也仍然是“状石……如冰澌斧刃,绘树则刷脉镂叶,功倍俞出,不胜其色。

”(张彦远《历代名画记》)情况开始出现重要变化,看来是在盛唐,所谓“山水之变,始于吴,成于二李”,所谓“李思训数月之功,吴道子一日之迹”,所谓“所画掩障,夜闻水声”等等论述、传说,当有所依据。

主要作为宗教画家的吴道子在山水画上有重大独创,“吴带当风”的线的艺术大概在山水领域里也开创出一个新领域。

后人说吴“有笔而无墨”。

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说:“吴生每画,落笔便去,多琰与张藏布色[注]”,这种重线条而不重色彩的基本倾向扩展到山水领域,对后世起了重要影响。

山水画的真正独立,似应在中唐前后。

随着社会生活的重要变化和宗教意识的逐渐衰淡,人世景物从神的笼罩下慢慢解放出来,日渐获得了自己的现实性格。

正如人物、牛马从宗教艺术中分化出来而有了专门画家一样,山水、树石、花鸟也当作独立的审美对象而被抒写赞颂,获得了自己的性格,不再只是作为人事的背景、环境而已了。

但比起人物(如仕女)、牛马来,山水景物作为艺术的主要题材达到成熟的水平,更晚得多。

这是因为,人物、牛(农业社会的主要生产资料)马(战争、行猎、车骑工具,上层人士热爱的对象)显然在社会生活中占有更明显的地位,与人事关系更为直接,首先从宗教艺术中解脱出来的当然是它们。

所以,如果说仕女牛马是中唐以来的主题和高峰,那么山水花鸟的成熟和高峰应属宋代。

诚如宋人自己所评论:“若论佛道人物、仕女牛马,则近不及古;若论山水林石、花竹禽鸟,则古不及近。

”(郭若虚《图画见闻志》)“本朝画山水之学,为古今第一。

”(邵博《闻见后录》)(选自李泽厚《美的历程》,有删改)【注】琰:崔琰。

他和张藏都是吴道子的学生。

1.下列关于“山水画”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当时一些谈论山水的画论和对“峰岫”、“云林”的具体描述来看,山水画最迟应该出现在六朝时,但其画作我们只能想象,难以知晓它的原本面貌。

B.初期的山水无论是形象、技法、构图都非常笨拙,而且山水景物只是作为人事环境的背景、符号存在,根本不具备独立的审美意义。

C.山水画的真正独立,大概在中唐前后。

山水、树石、花鸟被当作独立的审美对象抒写赞颂,获得了自己的性格,不再只是作为人事的背景、环境了。

D.山水景物作为绘画的主要题材而达到成熟水平,比起仕女、牛马来要晚得多。

若说仕女、牛马是中唐以来的主题和高峰,那么山水花鸟的成熟和高峰应在宋代。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从相传为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女史箴》等摹本中的山树背景和敦煌壁画的情况看,六朝时代的山水诗大概比当时的山水画水平要高。

B.“状石……如冰澌斧刃,绘树则刷脉镂叶,功倍俞出,不胜其色。

”这一文献记载说明从隋朝直到初唐山水画的发展十分缓慢,几乎没多大变化。

C.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中所说的“吴生每画,落笔便去,多琰与张藏布色”,是对“吴‘有笔而无墨”’一句的印证,表明吴道子在绘画上有重线条而不重色彩的倾向。

D.作者引述“山水之变,始于吴,成于二李”,“李思训数月之功,吴道子一日之迹”,“所画掩障,夜闻水声”等论述、传说是为了证明吴道子在山水画上有重大独创。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起初,画中的山水是与人物、车马交杂在一起的。

人物、牛马因为在社会生活中占有更明显的地位,与人事关系更为直接,所以先从宗教艺术中解脱了出来。

B.随着社会生活的重要变化和宗教意识的逐渐衰淡,仕女牛马与山水花鸟这些人世景物日渐走出了神的笼罩获得独立,产生了专门画家,拥有了现实性格。

C.与宗教画、仕女牛马画等艺术形式相比,中国山水画从宗教艺术中解放出来的时间更晚,这与其重线条不重色彩的艺术倾向形成较晚有关。

D.从原文来看,人们的审美趣味和美的理想由佛道人物、仕女牛马转到山水林石、花竹禽鸟并不偶然,它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意识形态变化间接而曲折的反映。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徐的,字公准,建州建安人。

擢进士第,补钦州军事推官。

钦土烦郁,人多死瘴疠。

的见转运使郑天监,请曰:“徙州濒水可无患,请转而上闻。

”从之,天监因奏留的使办役。

的短衣持梃,与役夫同劳苦,筑城郭,立楼橹,以备战守。

画地居军民,为府舍、仓库、沟渠、廛肆之类,民皆便之。

迁大理寺丞、知吴县,移梁山军,通判常州。

属.岁饥,出米为糜粥以食饿者。

累迁尚书屯田员外郎、知临江军,擢广南西路提点刑狱。

安化州蛮攻杀将吏,所部卒畏诛,谋欲叛。

的驰至宜州,慰晓之曰:“尔曹亡惧,能出力讨贼,犹可立功以自赎。

若朝叛则夕死,非计也。

”众皆敛手听命。

奏复澄海、忠敢军,后皆获其用。

改知舒州,徙荆湖北路转运使。

辰州蛮彭士义为寇,的开示恩信,蛮党悔过自归。

摄.江陵府事,城中多恶少年,欲为盗,辄夜纵火,火一夜十数发。

的籍其恶少年姓名,使相保任,曰:“尔辈递相察,不然,皆尔罪也。

”火遂息。

太子冼马欧阳景猾横不法,为里人害,的发其奸,窜.之岭外。

以兵部员外郎为淮南、江、浙、荆湖制置发运副使。

奏通泰州海安、如皋县漕河,诏未下,的以便宜调兵夫浚治之,出滞盐三百万。

军贼王伦起山东,转掠淮南,的团兵待之。

会青州改遣裨将傅永吉追杀入历阳,的与赏,迁工部郎中。

复治泰州西溪河,发积盐。

区希范、蒙赶寇衡湘,命的招抚之。

既至,再宿,会蛮酋相继出降。

三司以郊祠近,宜召还计事,既还,蛮复叛。

除度支副使、荆湖南路安抚使,至桂阳,降者复众。

其钦景、石硋、华阴、水头诸洞不降者,的皆讨平之,斩其酋熊可清等千余级。

卒于桂阳。

(选自《宋史·徐的传》,有删改)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徙州濒.水可无患濒:靠近B.属.岁饥,出米为糜粥以食饿者属:恰逢C.的发其奸,窜.之岭外窜:逃窜D.摄.江陵府事摄:代理5.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 全部表明徐的“能于文治”的一组是( ) (3分)①的短衣持梃,与役夫同劳苦②属岁饥,出米为糜粥以食饿者③辰州蛮彭士义为寇,的开示恩信④的籍其恶少年姓名,使相保任⑤的以便宜调兵夫浚治之⑥三司以郊祠近,宜召还计事A.①③④B. ①②⑤C. ②④⑤D. ②③⑥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A. 徐的心系百姓。

他任钦州军事推官时,百姓因为环境恶劣,病死了很多,他想办法解决,并和民众一起劳动。

B.徐的任广南西路提点刑狱时,安化蛮人叛乱,官府士兵担心被杀而叛变,他前去安抚,晓之以理,化解了危机。

C.徐的措施得力。

他在江陵府为政时,城中许多恶少年想盗窃,就在晚上放火,一夜中起火十几处,他采取措施,并警告恶少年,平息了这一事件。

D.徐的能于治乱。

王伦作乱,徐的积极备战,受到奖赏;区希范、蒙赶侵犯衡湘,徐的奉命前往招安并迫使蛮人投降。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尔曹亡惧,能出力讨贼,犹可立功以自赎。

若朝叛则夕死,非计也。

(2)的籍其恶少年姓名,使相保任,曰:“尔辈递相察,不然,皆尔罪也。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11分)清平乐·太山上作①元好问江山残照,落落舒清眺。

涧壑风来号万窍,尽入长松悲啸。

井蛙瀚海云涛,醯鸡②日远天高。

醉眼千峰顶上,世间多少秋毫!【注】①蒙古灭金后,元好问不愿为官。

公元1236年3月,他与友人游览泰山并写下此词。

②醯鸡:醯,读xī。

醯鸡为醋瓮中的蠛蠓,一种小飞虫。

8.这首词的上片在写法上很有特色?请简要分析。

(5分)9.请简要概括作者在本词中抒发的思想感情。

(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分)(1),水击三千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庄子《逍遥游》)(2),,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苏轼《赤壁赋》)(3)角声满天秋色里,。

,霜重鼓寒声不起。

(李贺《雁门太守行》)乙选考题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

注意: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作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作答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的题号涂黑。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分)人物【罗马尼亚】扬·伯耶舒有许多好奇的读者曾问我,我作品中的那些人物是怎么挖掘出来的,我从哪里搜集到了素材,获得了灵感。

我的回答简单而又干脆:主要来源于生活。

我只要去大街上走几小时,衣袋中就会装入一个新的题材,这篇文章的人物马上就要出现了。

前几天,当我带着自己的小狗散步时,我在伊科阿纳公园中碰到了这个人物。

我的小狗名叫乔尼,是只鬈毛狗。

它很讨人爱,正因为如此,在我们占据的那张长椅上,很快就坐上了一位肤色略黑、服饰考究的中年妇女。

她先是逗我的小狗,而后又同我聊了起来。

我们闲谈中涉及的问题,总的来说都是些无关紧要的,例如什么气候啊、土豆生长情况啊、足球比赛啊、动物啊。

她的用意在于突然地向我提出一个令人忐忑不安的问题:我是否幸福。

“很难说清,”我红着脸说,像个害羞的少年,“我认为首先应该讨论一下。

”“那还用说,”她答道,“既然您对幸福有自己的见解,请您说来听听。

”“不行,”我回答说,“我并没有准备谈这个问题。

另外,我甚至连幸福的基本含义都弄不清,对此我还在继续思考。

”一下子我对此人产生了十分浓厚的兴趣,我愿意同她聊下去,尽管我的小狗冻得直打寒战。

在这儿我是否能为我的小说找到个人物?我心里暗自盘算,让我试试。

“您是否幸福呢?”我以她刚才问我的问题反问她,当然是想激激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