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纲要求:1039熟悉骨骼肌或随意肌概念。
肌的形态和构造,肌的起止、配在和作用。
1040描写肌的命名法,肌的辅助装置。
1041掌握头肌分部,面肌(颅顶肌、眼轮匝肌、颊肌和口轮匝肌等)分布和功能。
1042掌握咀嚼肌(颞肌、咬肌、翼内肌和翼外肌)位置和功能。
1043掌握颈肌分组,颈阔肌和胸锁乳突肌位置和功能。
1044掌握颈前肌的分群和功能。
1045掌握颈深肌的分群和功能,斜角肌间隙的概念。
1046掌握躯干肌分群。
1047掌握背浅、深肌位置和功能。
1048掌握胸肌分群,胸上肢肌和胸固有肌位置和功能。
1049掌握膈位置、形态构造特点和作用。
1050掌握腹肌分群,前外侧群和后群肌的位置和功能,腹部的局部结构。
1051掌握上肢肌分群。
1052掌握上肢带肌位置和功能,“肌腱袖”的概念。
1053掌握臂前群、后群肌的位置和功能。
1054掌握前臂前、后肌分层、位置和功能。
1055掌握手部分群,内、外侧和中间群肌的位置和功能。
1056掌握下肢肌分群。
1057掌握前、后群髋肌的位置和功能。
1058掌握前、后和内侧群大腿肌的位置和功能。
1059掌握前、后和外侧群小腿肌的位置和功能。
1060熟悉足肌分群。
肌学重点总结1、肌根据组织结构和功能的不同可为骨骼肌、心肌和平原肌。
骨骼肌是运动系统中的动力部分,多附着于骨骼,主要存在于躯干和四肢,可随人的意志而收缩,又称随意肌。
2、每块骨骼肌包括肌腹和肌腱两部分:肌腹为肌性部分,主要由肌纤维即肌细胞组成,色红而柔软,有收缩能力;肌腱主要由平行致密的胶原纤维束构成,色白,强韧而无收缩功能。
3、肌的形态:长肌:肌束与肌的长轴平行,收缩时肌显著缩短,可引起大幅度的运动,多见于四肢;短肌:外形小而短,具有明显的节段性,收缩幅度小,多见于躯干深层;扁肌:宽扁呈薄片状,除具有运动功能外,还兼有保护内脏的作用,多见于胸腹部;轮匝肌:主要由环状肌纤维构成,位于孔裂周围,收缩时可以关闭孔裂。
4、肌的起止和作用:起点:肌在固定骨上的附着点;止点:肌在移动骨上的附着点。
肌在关节周围的配布关节每个运动轴通常配备2组作用相反的肌群;单轴关节配备有2组肌,如肘关节有屈肌和伸肌;双轴关节配备有4组肌,如腕关节有屈肌和伸肌、收肌和展肌;三轴关节配备6组肌,如肩关节有屈肌和伸肌、收肌和展肌、内旋肌和外旋肌。
5、骨骼肌通常按照其位置、形态、大小、起止点、作用或肌束走行方向来命名。
6、肌的辅助结构:(1)筋膜:浅筋膜位于真皮之下,包被全身各部,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富含脂肪,又称皮下筋膜;深筋膜位于浅筋膜的深面,包被体壁、四肢的肌和血管神经,由致密的结缔组织构成,又称固有筋膜。
(2)滑膜囊为封闭的结缔组织囊,形扁壁薄,多位于肌或者肌腱与骨面相接触处,以减少两者之间的摩擦。
(3)腱鞘是包裹在肌腱外面的鞘管,存在于活动性较大的部位,分两层纤维层和滑膜层。
7、头肌包括面肌和咀嚼肌两部分。
(1)面肌:为扁薄的皮肤,位置表浅,大多起自颅骨的不同部位,止于面部皮肤,又称表情肌。
包括:额肌,枕肌,眼轮匝肌,口轮匝肌,提上唇肌,提口角肌,颧肌,降口角肌,降下唇肌,颊肌。
面神经支配。
(2)咀嚼肌:包括颞肌、咬肌、翼外肌和翼内肌,配布于颞下颌关节周围,参与咀嚼运动。
三叉神经支配。
(3)咀嚼肌的作用:咬肌的作用:提下颌骨。
颞肌的作用:提下颌骨;后部纤维牵拉下颌骨向后。
翼内肌的作用:收缩时上提下颌骨,并使其向前运动。
翼外肌的作用:双侧收缩使下颌骨向前下运动;一侧收缩使下颌骨移向对侧。
(4)颞下颌关节的运动肌:张口的肌:为舌骨上肌群;闭口(上提下颌骨)的肌:有咬肌、颞肌、翼内肌。
张大口的肌:为翼外肌。
使下颌骨向前的肌:两侧翼外肌和翼内肌。
使下颌骨向后的肌:颞肌的后部肌纤维。
使下颌骨侧向运动的肌:一侧翼外肌和翼内肌。
8、颈肌:可依据所在位置分为颈浅肌与颈外侧肌、颈前肌、颈深肌三群。
(1)颈浅肌与颈外侧肌颈阔肌为位于颈部浅筋膜内的皮肤,薄而宽阔。
此肌收缩时,拉口下角及下颌向下,并使颈部皮肤出现褶皱。
★胸锁乳突肌位于颈部两侧,大部分为颈阔肌所覆盖,起自胸骨柄前面和锁骨的锁骨端,二头会合斜向后上方,止于颧骨乳突。
此肌一侧收缩使头向同侧倾斜,脸转向对侧;两侧收缩可使头后仰。
(2)颈前肌包括舌骨上肌群和舌骨下肌群。
舌骨上肌群位于舌骨与下颌骨和颅底之间,包括二腹肌、下颌舌骨肌、茎突舌骨肌和颏舌骨肌,主要作用是在吞咽或说话时,牵拉舌骨向上、向后、向前;当舌骨固定时,辅助降下颌。
舌骨下肌群位于颈前部、舌骨下方正中线的两旁,居喉、气管、甲状腺的前方,包括胸骨舌骨肌、肩胛舌骨肌、胸骨甲状肌和甲状舌骨肌,作用为下降舌骨和喉。
(3)颈深肌分为内外侧两群外侧群有前斜角肌、中斜角肌和后斜角肌。
当胸廓固定时,一侧斜角肌收缩使颈向同侧屈,两侧同时收缩使颈前屈;当颈固定时,双侧肌收缩可提第1、2肋助吸气。
内侧群位于脊柱颈段前面、正中线两侧,每侧有头长肌、颈长肌、头前直肌和头外侧直肌。
一侧头长肌和颈长肌收缩使颈向同侧屈,两侧同时收缩使颈前屈。
(4)颈部筋膜:分为颈浅筋膜和颈深筋膜。
9、躯干肌:可分为背肌、胸肌、膈、腹肌和会阴肌。
(1)背肌位于背部,可分为背浅肌和背深肌。
背浅肌分为两层,均起自脊柱的不同部位,止于上肢带骨或肱骨,浅层有斜方肌和背阔肌,深面有肩胛提肌和菱形肌。
斜方肌位于项部和背上部的浅层,为三角形扁肌,左右两侧合在一起呈斜方形。
作用①使肩胛骨向脊柱靠拢;②上部肌束上提肩胛骨;③下部肌束下降肩胛骨;④如肩胛骨固定,一侧肌收缩使颈向同侧屈、脸转向对侧;两侧收缩使头后仰。
临床意义:该肌瘫痪时,产生“塌肩”。
背阔肌位于背的下半部及胸的后外侧,为全身最大的扁肌。
作用:伸、收和内旋肩关节,上肢固定时可引体向上。
肩胛提肌位于项部两侧、斜方肌深面。
肩胛提肌的作用:上提肩胛骨,并使肩胛骨下角转向内;如肩胛骨固定,使颈向同侧屈。
菱形肌位于斜方肌深面,为菱形的扁肌。
菱形肌的作用:牵拉肩胛骨向内上并向脊柱靠拢。
背深肌在脊柱两侧排列,分为长肌和短肌。
竖脊肌(骶棘肌)位于脊柱棘突两侧、斜方肌和背阔肌深面作用:一侧收缩使脊柱侧屈,两侧收缩使脊柱后伸和仰头。
胸腰筋膜为背部深筋膜。
在腰部剧烈运动中常可扭伤,为腰背劳损的病因之一。
(2)胸肌可分为胸上肢肌和胸固有肌两群。
胸上肢肌包括胸大肌、胸小肌和前锯肌。
胸大肌位于胸廓的前上口,为扇形扁肌,可分为锁骨部、胸肋部和腹部三部分。
作用:使肩关节内收、内旋和前屈;如上肢固定可上提躯干;可提肋助吸气。
胸小肌位于胸大肌深面,呈三角形。
作用:拉肩胛骨向前下;当肩胛骨固定时,可提肋助吸气。
前锯肌位于胸廓侧壁,为宽大的扁肌。
作用:①拉肩胛骨向前和紧贴胸廓;②下部肌束使肩胛骨下角旋外,助臂上举;③当肩胛骨固定时,可上提肋骨助深吸气。
临床意义:该肌瘫痪时,出现“翼状肩”;不能完全上举臂过头或作向前推的动作。
胸固有肌包括肋间外肌、肋间内肌、肋间最内肌和胸横肌。
肋间外肌共11对,位于个肋间隙浅层;肋间内肌位于肋间外肌的深面;肋间最内肌位于肋间隙中份、肋间内肌深面;胸横肌位于胸前壁的内面。
肋间肌的作用:①提肋助吸气;②降肋助呼气。
(3)膈:为向上膨隆呈穹窿形的扁薄阔肌,位于胸、腹腔之间,构成胸腔的底和腹腔的顶。
组成:分为中央的中心腱和周围的肌性部。
分部:分为胸部肋部和腰部。
裂孔:腔静脉孔(向后平对第8胸椎,有下腔静脉和右膈神经通过)、食管裂孔(向后平对第10胸椎,有食管、迷走神经、胃左动静脉的食管支和淋巴管等通过)和主动脉裂孔(向后平对第12胸椎,有主动脉、胸导管和奇静脉等通过)。
薄弱区:有胸肋三角和腰肋三角。
作用:①为主要的呼吸肌;②与腹肌同时收缩,可增加腹压,协助排便、呕吐、咳嗽、喷嚏和分娩等。
(4)腹肌:位于胸廓与骨盆之间,参与腹壁的组成,可分为前外侧群和后群两部分。
前外侧群包括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和腹直肌。
腹外斜肌:位于腹前外侧部浅层,为宽阔扁肌。
腹内斜肌:位于腹外斜肌深面。
腹横肌:位于腹内斜肌深面。
腹直肌:位于腹前壁正中线两旁,居腹直肌鞘中,上宽下窄。
后群有腰大肌和腰方肌。
腰方肌呈长方形,位于腰大肌外侧,作用是下降第12肋并使脊柱侧屈腹直肌鞘包绕腹直肌,由腹外侧壁三块扁肌的腱膜构成,分为前、后两层。
在弓状线以上:腹直肌鞘前层由腹外斜肌腱膜和腹内斜肌腱膜前层构成;腹直肌鞘后层由腹内斜肌腱膜的后层和腹横肌腱膜构成。
在弓状线以下:腹直肌鞘前层由三块扁肌的腱膜构成;腹直肌鞘后层缺如。
白线位于腹前壁正中线上,是由两侧腹直肌鞘的纤维彼此交织形成的腱性结构,上自剑突,下至耻骨联合。
腹股沟管:位于腹前壁的下部,在腹股沟韧带内侧半上方的的肌肉与肌腱之间的裂隙。
其内有男性精索或女性子宫圆韧带通过。
若腹腔内容物经腹股沟管疝出而降入阴囊,则构成腹股沟管斜疝。
腹股沟(海式)三角:位于腹前壁的下部,由腹直肌外侧缘、腹股沟韧带和腹壁下动脉围成的三角区。
若腹腔内容物经腹股沟三角处膨出,则形成腹股沟管直疝。
腹部筋膜:浅筋膜、深筋膜和腹内筋膜。
10、上肢肌:分为上肢带骨、臂肌、前壁肌和手肌。
(1)上肢带肌包括三角肌、冈上肌、冈下肌、小圆肌、大圆肌和肩胛下肌。
<1>★三角肌:位于肩部,呈三角形起点:起自锁骨外1/3,肩胛骨的肩峰和肩胛冈。
止点:止于肱骨的三角肌粗隆。
作用:前部肌束使臂(肩关节)屈和内旋; 中部肌束使臂(肩关节)外展; 后部肌束使臂(肩关节)伸和外旋。
<2>冈上肌位于斜方肌深面,始动并辅助三角肌外展肩关节。
<3>冈下肌位于冈下窝内,使肱骨(肩关节)外旋。
<4>小圆肌位于冈下肌下方,使肱骨(肩关节)外旋。
<5>大圆肌位于小圆肌下方,使臂(肩关节)内收和内旋。
<6>肩胛下肌位于肩胛骨前面,呈三角形,使臂(肩关节)内收和内旋。
★肌腱袖:肩胛下肌、冈上肌、冈下肌和小圆肌的肌腱分别止于肩关节的前方、上方、后方,腱纤维与关节囊纤维相交织,形成“肌腱袖”,可保持肱骨头与关节盂相接触,从而加强肩关节的稳定性。
(2)臂肌覆盖肱骨,分为前、后群,前群为屈肌,后群为伸肌。
包括肱二头肌、肱喙肌、肱二头肌、肱三头肌。
臂肌的作用:肱二头肌:使肘关节屈,当前臂在旋前位时使前臂旋后;其长头协助屈肩关节。
肱肌:使肘关节屈。
喙肱肌:使肩关节屈和内收。
肱三头肌:使肘关节伸,长头可使肩关节伸和内收。
屈肩关节:肱二头肌长头、喙肱肌。
伸肩关节:肱三头肌长头。
内收肩关节:喙肱肌、肱三头肌长头。
屈肘关节:肱二头肌、肱肌。
伸肘关节:肱三头肌。
前臂旋后:肱二头肌。
(2)前臂肌位于桡、尺骨的周围。
前群:第一层有肱桡肌、旋前圆肌、桡侧腕屈肌、掌长肌和尺侧腕屈肌,第二层有指浅屈肌,第三层有指深屈肌、拇长屈肌,第四层有旋前方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