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学重点总结总论部分1、《五十二病方》:我国现存最古老的一部医方著作《伤寒杂病论》:“方书之祖”《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颁发的成药药典《伤寒明理论》:我国第一部详析方剂理论的专著,开创了方论的先河《普济方》:我国最大的一部古方书2、方剂的基本结构-君药:即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臣药:①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作用的药物;②针对重要的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佐药:佐助药:即配合君臣药加强以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兼证的药物。
佐制药:即用以消除或减弱君、臣药的毒性,或能制约君、臣药峻烈之性的药物。
反佐药:即病重邪甚,可能拒药时,配用与君药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可防止药病格拒使药:引经药,即能引领方中诸药至特定病所的药物。
调和药,即具有调和方中诸药作用的药物。
3、方剂变化形式:i.药味加减的变化------- 肾气丸=六味地黄丸+桂枝+附子ii.药量加减的变化------ 小承气汤与厚朴三物汤iii.剂型更换的变化-------理中丸理中汤4、方剂与治法关系:治法是指导遣药组方及运用成方的原则,方剂是体现和完成治法的主要手段;1、解表剂(汗法)辛温解表剂麻黄汤(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外感风寒表实证)组成:麻黄桂枝杏仁甘草桂枝汤(解肌发表,调和营卫----外感风寒表虚证)组成: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桂芍合用,寓意有三:一为针对卫强营弱,体现营卫同治,邪正兼顾;二为相辅相成,桂枝得芍药,使汗而有源,芍药得桂枝,则滋而能化;三为相制相成,散中有收,汗中寓补。
此为本方外可解肌发表,内调营卫、阴阳的基本结构。
小青龙汤(解表散寒,温肺化饮----外寒里饮证)组成:麻黄桂枝干姜细辛五味子芍药半夏甘草败毒散(散寒祛湿,益气解表----气虚,外感风寒湿表证)“逆流挽舟”组成:人参草苓芎,羌独柴前枳壳桔,薄荷,生姜人参的配伍意义:人参为佐,用之益气以扶其正,一则助正气以鼓邪外出,并寓防邪复入之义;二则令全方散中有补,不致耗伤真元,三则使发汗有源,而不至于伤津。
银翘散(辛凉透表,清热解毒----温病初起)组成:银花连翘桔梗薄荷竹叶甘草芥穗淡豆豉牛蒡子鲜苇根桑菊饮(疏风清热,宣肺止咳----风温初期,邪客肺络证)组成:桑叶菊花薄荷杏仁桔梗连翘芦根麻杏甘石汤(辛凉解表,清肺平喘----外感风邪,邪热壅肺证)麻黄:石膏=1:2 石膏倍于麻黄,使本方不失为辛凉之剂,,麻黄得石膏,宣肺平喘而不助热,石膏得麻黄,清解肺热而不凉遏,又是相制为用。
2、泻下剂(下法)大承气汤(峻下热结----阳明腑实证,热结旁流证,里热实证者热厥、痉病或发狂)组成:大黄芒硝厚朴枳实方解:方中大黄苦寒通降,泻热通便,荡涤胃肠实热积滞,是为君药;芒硝咸寒润降,泻热通便,软坚润燥,以除燥坚,用以为臣;硝、黄配合,相须为用,泻下热结之功益峻。
实热内阻,腑气不行,故佐以厚朴下气除满、枳实行气消痞,和而用之,既能消痞除满,又使胃肠气机通降下行以助泻下通便。
四药相合,共奏峻下热结之功。
大黄牡丹汤(泻热破瘀散结消肿——湿热瘀滞之肠痈初起)组成:大黄牡丹皮桃仁冬瓜子芒硝温脾汤(攻下冷积,温补脾阳----阳虚寒积证)组成:大黄附子芒硝干姜人参当归甘草麻子仁丸II(润肠泄热,行气通便——胃肠燥热,肠道失润证)十枣汤(攻遂水饮----悬饮、水肿)组成:芫花甘遂大戟大枣大枣配伍意义:大枣为佐,煎汤送服,寓意有三:i.缓和诸药毒性;ii.益气护胃,减少药后反应;iii.培土制水,邪正兼顾3、和解剂(和法)小柴胡汤(和解少阳----伤寒少阳证、热入血室证、黄疸、疟疾一挤内伤杂病而见少阳证者)组成:柴胡黄芩半夏生姜人参大枣甘草本方为治疗伤寒少阳证的基础方,又是和解少阳法的代表方。
四逆散(疏肝解郁,行气理脾----阳郁厥逆证、肝脾气郁证)组成:柴胡枳实芍药甘草逍遥散(疏肝解郁,养血健脾----肝郁血虚脾弱证)组成:柴胡当归白芍茯苓白术甘草生姜炮薄荷半夏泻心汤(寒热平调,消痞散结----寒热错杂之痞证)组成:半夏黄芩黄连人参大枣甘草本方“寒热互用以和其阴阳,苦心并进一调其升降,补泻兼施以顾其虚实”4、清热剂(清法)白虎汤(清热生津----气分热盛证(四大症)壮热面赤,烦渴引饮,汗出恶热,脉洪大有力)组成:石膏知母甘草粳米方解:方中君药生石膏,心甘大寒,入肺胃二经,功善清解,透热出表,以除阳明气分之热;臣药知母,苦寒之润,一以助石膏清肺胃之热,一以滋阴润燥就已伤之阴津,石膏与知母相须为用,可增强清热生津之功;佐以粳米、炙甘草益胃生津,亦可防止大寒伤中之痹,炙甘草兼以调和诸药为使。
四药相配,共奏清热生津,止渴除烦之功,使其热清津复诸症自解。
清营汤(清营解毒,透热养阴----热入营分证)组成:犀角生地麦冬玄参银花连翘竹叶黄连丹参黄连解毒汤(泻火解毒----三焦火毒证)组成:黄连黄芩黄柏栀子方解:方中以大苦大寒之黄连清泻心火为君,兼泻中焦之火;臣以黄芩清上焦之火;佐以黄柏泻下焦之火,栀子清泻三焦之火,导热下行,引邪热从小便而出。
四药合用,苦寒直折,三焦之火邪去而热毒解,诸证可愈。
本方为苦寒曲折,清热解毒的基础方仙方活命饮(清热解毒,消肿溃坚,活血止痛----阳证痈疮肿毒初起)组成:金银花当归赤芍乳香没药陈皮皂角穿山甲防风白芷贝母天花粉甘草“疮疡之圣药,外科之首方”“此疡门开手攻毒第一方也”导赤散(清心利水养阴——心经火热证)龙胆泻肝汤(清泻肝胆实火,清利胆经湿热----肝胆实火上炎证、肝经湿热下注证)组成:龙胆草黄芩栀子泽泻木通当归生地柴胡甘草车前子清胃散(清胃凉血----胃火牙痛)组成:黄连升麻当归身丹皮芍药汤(清热燥湿,调气和血----湿热痢疾)组成:黄芩黄连芍药(重用)+当归(行血则便脓自愈)木香槟榔(调气则后重自除)大黄(通因通用)肉桂甘草清暑益气汤(清暑益气,养阴生津——暑热气津两伤证)组成:西洋参西瓜翠衣荷梗石斛麦冬黄连知母竹叶甘草粳米青蒿鳖甲汤(养阴透热----温病后期,邪伏阴分证夜热早凉,热退无汗,舌红苔少,脉细数)组成:鳖甲青蒿生地知母丹皮5 温里剂(温法)理中丸(温中祛寒,补气健脾----脾胃虚寒证,阳虚失血证,脾胃虚寒所致的胸痹;或病后多涎唾;或小儿慢惊等)组成:干姜人参甘草白术方解:方中干姜为君,辛热温脾阳,祛寒邪,扶阳抑阴;人参为臣,性味甘温,补气健脾,君臣相配,温中健脾。
脾为湿土,虚则易生湿浊,故用甘温苦燥之白术为佐,健脾燥湿。
甘草与诸药等量,寓意有三:一为合参、术以助益气健脾;二为缓急止痛;三为调和药性,是佐药而兼使药之用。
纵观全方,温补并用,以温为主,温中阳,益脾气,助运化,故曰”理中”。
四逆汤(回阳救逆—心肾阳衰寒厥证)组成:附子干姜甘草临床:四肢厥逆,恶寒蜷卧,神衰欲寐,面色苍白,腹痛下利,呕吐不渴,舌苔白滑,脉微细。
方解:方中以大辛大热之生附子为君,入心、脾、肾经,温壮元阳,破散阴寒,回阳救逆;生用则能迅达内用,一温先天以生后天,一温后天以养先天,相须为用,相得益彰,温里回阳之力大增,是回阳救逆的常用组合;炙甘草之用有三:一则益气补中,使全方温补结合,以治虚寒之本;二则甘缓姜、附峻烈之性,使其破阴回阳而无暴散之虞;三则调和药性,并使药力作用持久,是为佐药而兼使药之用。
综观本方,药简力专,大辛大热,使阳复厥回,故名“四逆汤”。
炙甘草配伍:一则益气补中,使全方温补结合,以治虚寒之本;二可解生附子之毒;三则甘缓姜、附峻烈之性,使其破阴回阳而无暴散之虞;四则调和药性,并使药力作用持久,是为佐药而兼使药之用。
当归四逆汤(温经散寒,养血通脉----血虚寒厥证)组成:当归桂枝细辛白芍通草大枣生姜阳和汤(温阳补血,散寒通滞——阳虚血亏,寒凝痰滞之阴疽证)组成:熟地黄鹿角肉桂姜炭白芥子麻黄甘草6、补益剂(补法)四君子汤(益气健脾----脾胃气虚证)组成:人参白术茯苓甘草临床:面色萎白,语声低微,气短乏力,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脉虚弱方解:方中人参为君,甘温益气,健脾养胃,臣以苦温之白术,健脾燥湿,加强益气助运之力,佐以甘淡茯苓,健脾渗湿,苓、术相配,则健脾祛湿之功益著,使以炙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
四药配伍,共奏益气健脾之功。
——为治疗脾胃气虚证的基础方参苓白术散(益气健脾,渗湿止泻----脾虚湿滞证)组成:人参白术茯苓虚山药莲子肉白扁豆薏苡仁砂仁桔梗甘草大枣补中益气汤(补中益气,升阳举馅----脾虚气陷证ii气虚发热证)组成:黄芪甘草人参白术柴胡升麻陈皮当归补气升阳,甘温除热代表方生脉散(益气生津,敛阴止汗----i温热、暑热,耗气伤阴证,i久咳伤肺,气阴两伤证)组成:人参麦门冬五味子玉屏风散II(益气固表止汗----表虚自汗证)组成:黄芪白术防风大枣四物汤(补血调血----营血虚滞证)组成:熟地当归白芍川芎方解:方中熟地甘温味厚质润,入肝、肾经,常与滋养阴血,补肾填精,为补血要药,为君药;当归甘辛温,归肝、心、脾经,为补血良药,兼具活血作用,且为养血调经要药,用为臣药,佐以白芍养血益阴,川芎活血行气。
四药配伍,共奏补血调血之功。
归脾汤(益气补血,健脾养心----心脾气血两虚证;脾不统血证)组成;术参芪归草茯苓远志酸枣木香龙眼肉,生姜枣炙甘草汤(复脉汤)II (益气滋阴,温阳复脉----为阴阳气血并补之剂)组成:甘草生地黄人参大枣阿胶麦冬麻仁桂枝生姜补阴剂六味地黄丸(滋补肝肾----肝肾阴虚证)“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组成:熟地山萸肉山药泽泻丹皮茯苓方解:方中重要熟地黄滋阴补肾,填精益髓,为君药。
山茱萸补养肝肾,并能涩精,取“肝肾同源”之意;山药补益脾阴,亦能固肾,共为臣药。
三药配合肾肝脾三阴并补是为“三补”,但熟地黄用量是山萸肉与山药之和,故应以补肾为主。
泽泻利湿而泄肾浊,并能减熟地黄之滋腻;茯苓淡渗脾湿,并助山药之健运,与泽泻共泄肾浊,助真阴得复其位;丹皮清泄虚热,并制山萸肉之温涩。
三药称为“三泻”,均为佐药。
六味合用,三补三泄,其中补药用量重于“泻药”,是以补为主;肝、脾、肾三阴并补,以补肾阴为主,这是本方的配伍特点。
一贯煎(滋阴疏肝——肝阴不足,肝气瘀滞证)组成:生地黄证枸杞当归北沙参麦冬川楝子补阳剂肾气丸(滋补肝肾----肝肾阴虚证)“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组成:干地黄山药山茱萸泽泻茯苓牡丹皮桂枝附子配伍特点:一是补阳之中配伍滋阴之品,阴中求阳,使阳有所化;二是少量补阳药与大队滋阴药为伍,旨在微微生火,少火生气。
桂枝配伍:微微生火,鼓舞肾气7、固涩剂(十剂—涩剂)牡蛎散(敛阴止汗。
益气固表----体虚自汗、盗汗证常自汗出,夜卧更甚,心悸惊惕,短气烦倦,舌淡红,脉细数)组成:牡蛎煅黄芪生麻黄根小麦临床:常自汗出,夜卧更甚,心悸惊惕,短气烦倦,舌淡红,脉细数方解:方中煅牡蛎咸涩微寒,敛阴潜阳,固涩止汗,为君药;生黄芪味甘微温,益气实卫,为臣药;君臣相配,是为益气固表、敛阴潜阳的常用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