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整理)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案

(新整理)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案

(新整理)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案篇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光源、遮挡物和屏是影子产生的条件。

2.可以自己发光并且正在发光的物体时光源。

3.影子的长短、方向随着光源位置、方向的改变而改变;影子的大小与光源与遮挡物的距离有关;物体影子的形状与光源照射的物体的侧面形状有关。

科学探究目标:
1.做光和影的实验,并将观察的结果准确地进行记录。

2.根据实验结果分析推理出光源、遮挡物、影子之间的关系。

科学态度目标:
1.愿意倾听他人的意见,乐于讲述自己的观点。

2.乐于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3.在实验观察中养成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了解观察、推理、倾听是人们经常用到的认识活动。

【教学重点和难点】
探究影子变化的特点。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手电筒、长方形木块、A4纸、铅笔、尺子
【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入
(教室里所有的窗帘全部拉下,灯都熄灭)教师以手影游戏引入,利用投影机的灯光,教师现场做手影,让学生根据看到的影子判断是什么小动物。

让也有些会手影的学生上台来表演。

通过以上的活动,让学生初步的了解影子的形成条件,引导学生说出影子形成的条件。

二、知识构建
师:同学们,我们知道了影子形成的条件,最首要的是要有光,那有光就要有光源。

哪位同学尝试地说一说你所理解的光源。

同学1:要能自己发光的物体。

同学2:也要是正在发光的物体,比如:现在我们教室的日光灯,现在熄灭了,没有发光,所以说也要是正在发光的物体。

师:这两个同学说的都很不错,都能说出自己的理解的光源。

实际上就是光源就是这两个同学说的。

哪个学生再来总结一下光源的概念。

同学3:能自己发光并且在是正在发光的物体。

师:我们知道了光源的概念,你能判断下面的物体哪些光源哪些不是光源呢?
全班同学一起判断。

三、实验探究
师:将一本书放在投影机和白板(屏)之间,学生能看到影子,书本向投影机方向移动时,会发现什么?
生:影子变大。

书本远离投影机时,会发现什么?
生:影子变小了。

师:通过刚刚小小的实验,我们发现影子是可以变化的。

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影子变化的特点。

下发学习单(即课本上25页)
1、实验器材的准备:手电筒、A4纸、木块
2、说明实验要求和实验目的。

3、实验时的注意事项:比如探究手电筒从不同远近照射同一木块实验时,要保证手电筒和屏的距离不变,移动木块,观察影子的变化。

4、没完成一个实验,尝试着在A4纸(屏)上画出影子,并且尝试着分析、推理得出每个实验的结论。

小组合作探究、讨论。

实验探究和讨论结束后,进行班级交流:
1、影子的大小和方向会随着光源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2、影子的大小与遮挡物和光源之间距离的关系……
3、影子的形状和光源照射物体侧面的关系
4、影子总是在背光一侧。

在进行交流时,老师要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最后得出实验结论。

在得出每个实验的结论后,还要要求学生在学习单(课本25页)上尝试画出影子形成的光线图,大致能通过画图找出影子的位置,能了解影子的长短。

四、课堂延伸
讲解投影的概念,以及投影在我们生活中的很多应用。

五、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回顾:我们今天学了光的哪些知识,发现了什么规律?再做一做影子游戏,验证一下我们发现的这些规律。

影子产生的条件:不仅需要阳光、遮挡物,还需要屏(墙面、地面等)
光源:正在发光,而且是自己发出的光。

板书:光和影
影子形成的条件:光源、遮挡物、屏
光源的概念
影子变化的特点
投影
篇二教学目标:
1、认读8个字。

2、默读课文。

知道课文写了我和狼之间发生的几件事。

懂得与动物要和谐相处,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3、按要求积累词语。

教学重点:
知道课文写了“我”和狼之间发生的几件事。

教学难点:
知道课文写了“我”和狼之间发生的几件事。

一、预习内容。

1、熟读课文。

2、自学生字。

(1)生字带拼音写两个。

(2)给每个生字至少找1个形近字,1个同音字并组词。

(3)从本课书中找出2-3个多音字,并按不同的读音分别组词。

3、解释词语。

通过查字典或词典解释本课中至少3个生词,同时可写出所查词语的近义词和反义词。

4、思考并完成部分课后习题。

教学媒体(资源)选择。

①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分为。

A.提供事实,建立经验;
B.创设情境,引发动机;
C.举例验证,建立概念;
D.提供示范,正确操作;
E.呈现过程,形成表象;
F.演绎原理,启发思维;
G.设难置疑,引起思辨;
H.展示事例,开阔视野;
I.欣赏审美,陶冶情操;
J.归纳总结,复习巩固;
K.自定义。

②使用方式包括。

A.设疑—播放—讲解;
B.设疑—播放—讨论;
C.讲解—播放—概括;
D.讲解—播放—举例;
E.播放—提问—讲解;
F.播放—讨论—总结;
G.边播放、边讲解;
H. 边播放、边议论;
I.学习者自己操作媒体进行学习。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默读课文,思考:我和默读课文,思考问题课本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互学狼之间发生了哪几件质疑事?
三、精读课文。

体会人与狼是怎么建立感情的?
抓住重点词语体会。

四、积累好词好句。

读读最让你感动的词读句子,把它摘抄下来与同学交流,说说你为什么感动。

板书设计:
24 与北极狼为友的科学家
救受伤的福子
赶走黑熊救狼崽
救科学家
篇三教学目标
1、能够画出多个月相图,并能按顺序排列,了解月相变化规律
2、连续长期观察月相,养成观察记录的习惯,掌握科学的探究方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月相盒的材料,记录纸,月相日记表
学生准备:课前观察一个月的月相变化,并记录画出月相,注明日期(农历、公历都写出)地点,天气,以及与前一天的月相相比有什么变化。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小时两只角,长大没有角;到了二十多,又生两只角。

”打一天体学生猜出:月亮师:出示课题“看月亮”
二、研究月亮的各种形状
1、画月亮。

同学们在前一个月的观察中了解到月亮是什么样子的?我们把它画下来。

给每个小组发正方形白纸八张,上面画有虚线圆。

让学生小组内分工合作画出一个月中月亮的变化,并讨论排先后顺序。

2组内交流。

介绍自己的画的月亮的特点,出现的时间日期,有更多相关知识的可以分享给同学。

3研究月相
师:各小组都画出了一个月中的月相变化,并排了顺序,我们能够
发现月亮一个月中的变化规律吗?不同形状的月相都有自己的名字,我们一起看一看。

提示学生按时间顺序排,师生交流,得出正确的排列顺序。

(可能会出现右蛾眉月和左蛾眉月的顺序不对,上弦月下弦月的顺序不对,让学生各自保留意见,通过日后实际观察,做月相日记,或拍照辅助取证解决。

帮助学生养成学习知识尊重事实证据的科学素养。


3、制作月相盒
师教制作方法:录制微课辅助教学,师讲解。

圆形扁盒子(或正八边形),在面上中心为圆心,用铅笔画出八等分线,在圆形的侧面上挖八个观察孔,盒盖内部中央固定一个乒乓球,在盒上斜插入一支小手电筒,打开手电筒,就可以在每个观察孔观察到模拟的月相变化,就像天空中的月亮的形状一样。

师:通过使用月相盒观察月相,你对月相变化规律有什么想法?设计意图:通过画月亮,排月亮两个操作活动,使学生全员参与研究月亮变化,使学生成为课堂上只是探究的主体。

在此基础上教学生制作月相盒,让学生对月亮辩护的知识由感性认识向理性分析过渡,教学生用模拟实验来发现科学道理,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掌握科学学习方法。

三、作业:连续地观察月相
师:同学们,我们这节课通过画月亮,排月亮来认识月相变化,在排月亮时我们有些不能达成一致的见解,怎样能知道正确的现象呢?
生:生活中实际观察。

师:看月亮需要很长时间的坚持记录。

这就需要同学们有毅力有恒心,我们能努力做到吗?怎样能更好的完成月相观察呢?老师给几个提示。

提示:
1.月亮在不同日子出现的时间不同,要查资料了解当晚月亮大约什么时候出现,做到定时观察。

2.注意天气情况,阴天雨天可能看不到月亮。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如何更好的完成作业,老师教育学生要有耐心,用一个月晚场观察表。

时间(农历)
预测月相
实际月相
问题与感想
思考:1.月相为什么会发生变化?
2.左娥眉月与右娥眉月的区别是什么?
3.总结月相变化的规律。

4.写观察小论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