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美术下册全册教案(湘教版)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www.5ykj.com 第八课蹦蹦跳跳一、教材分析:本课蹦蹦跳跳目是从民间折纸“纸弹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集折、剪、贴、画为一体的综合制作课。
教材蹦蹦跳跳主体部分的呈现,表现出了儿歌创设的情境,一群活泼可爱、蹦蹦跳跳的小朋友、小动物开开心心地在一起说说笑笑,他们那生动的表情、动作,能把学习者带入到热烈的情境中,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制作热情。
教材蹦蹦跳跳中主要展示了两大类能蹦蹦跳跳的玩具。
蹦蹦跳跳一是利用纸弹簧做身体,在它的基础上添加四肢和头部,玩的时候只要轻轻一按,它就能蹦蹦跳跳;另一类是利用纸弹簧来制作身体的其他部位,如长颈鹿的脖子、四肢。
教师可启发学生变化出各种形象。
教材除了对纸弹簧的制作方法作了提示外,还呈现了用铁丝做弹簧的方法,学生可以通过自学在家完成一个利用铁丝弹簧做的小玩具。
由于本课蹦蹦跳跳学习内容为制作玩具,所以在如何玩得巧、玩得有趣上也要开动脑筋。
教材对所呈现的学生活动的场面作了相关的提示,我们可以用线绳连着玩具的头、四肢,用小木棒提起就能进行类似于木偶的表演。
那些纸弹簧部分较短的玩具还可以固定在桌上作摆件装饰美化环境。
教材在最后提示学生可将玩具放在纸盒内,只要打开盒子它就会弹出来,非常有趣。
本课学习内容将制作和玩乐充分地融为一体,无论是在玩具的制作上,还是在玩具的玩法上都具有很强的发散性和趣味性,学生都能以极大的学习兴趣投入其中。
二、教学目标掌握纸弹簧的基本折叠和制作方法。
体验和了解纸弹簧的形态特征。
结合纸弹簧的形态特征,创作有趣的玩偶形象。
三、教学设计本课蹦蹦跳跳在制作方法这一教学环节中,采用鼓励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在巧妙利用纸弹簧制作的构思上可通过思考、讨论、交流等活动,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学生的制作行为可以是个人的,也可以是以小组为单位的集体制作。
教学过程可作如下安排:情境导入——探究质疑——尝试制作——交流讨论——综合制作——欣赏评价——表演游戏。
教师可出示几个“蹦蹦跳跳”的玩具实物,用故事表演的形式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的好奇心,由此导入新课的学习。
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引发了学生的兴趣后,可将这几个玩具分发给各组的学生,让他们看看这些玩具是如何制作而成的,观察后互相交流自己的看法,使他们明白这些玩具都是在纸弹簧的基础上通过剪贴添加而成的。
然后让学生参考书上的提示或拆开教师提供的玩具范品尝试制作纸弹簧。
让学生设计制作出各种有趣的玩具和玩法是本课的难点。
可采用“金点子”等竞赛方法,鼓励学生开动脑筋,充分利用所带的材料,做出与众不同的创意。
在欣赏评价中,可让每小组推举几个同学上台用自己的作品进行表演,大家一起评选出“最佳创意”、“最佳形象”、“最佳制作”等奖项。
最后的游戏环节,学生可自由或有组织地表演玩乐。
四、教学建议制作时要注意材料的选择,用来做身子的纸弹簧要适当的厚一点,要有一定的韧性,这样才能支撑起头和四肢。
制作玩具要注意将各部分粘接紧密,以防在玩乐表演中散掉。
可和其他学科联系,使小玩具不但能玩还能派上用场,如为语文课目设计制作形象,用来表演课本剧等。
第九课快乐的舞蹈一、教材分析舞蹈是学生常见并乐于参与的艺术活动。
快乐的舞蹈人们在舞蹈时身体随着音乐的节奏进行美的运动,再加上舞蹈者的服饰、道具等极具表现性,非常适合学生用绘画的形式来表现。
本课快乐的舞蹈的学习就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记忆和感受,充分运用所掌握的形色知识和方法进行感性表现,充分地宣泄他们的快乐情绪。
快乐的舞蹈在表现中可让学生运用自己喜爱的表现形式、表现手法,表现快乐舞蹈者的姿态,对于人物动态画得准确与否不作过高的要求。
教材快乐的舞蹈欣赏主图选择了法国画家德加的作品《舞蹈者》,此作品所采用的视角非常独特,表现了舞蹈者优美舒展的舞姿,给人的印象仿佛是在舞台上盛开了一朵迎风招展的鲜花,给人以美的感受。
教材中呈现的画家赵士英的几幅舞蹈速写,以简洁、流畅、富有韵律感的笔触,快速而生动地描绘了舞蹈者的各种姿态。
此图的选用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舞蹈动作是靠身体各部位和谐优美的运动所产生的,只有大胆地画出人物头、躯体、四肢的动态,才能表现出舞蹈者的姿态。
教材快乐的舞蹈还提供了三幅学生作品和一些小朋友身着漂亮民族服装、手拿道具的舞蹈表演造型图片。
这些画和图片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素材,丰富了学生的记忆表象,从而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用不同的手法进行有个性的表现。
本课的学习将带给学生极大的身心愉悦。
二、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对运动中形象的观察力、记忆力和表现力。
了解人物动态产生的原理。
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艺术的情怀。
三、教学设计这是一节和音乐、舞蹈综合的课目。
教学设计必须考虑利用多方面的因素,如音乐、录像、道具等手段来激发调动学生的情绪,让他们融入到音乐的欢快节奏中,以促进大胆自由地表现。
教学过程的安排可设立如下程序:欣赏感受——引导回忆——综合体验——观察分析——赏析评述——创造表现——交流评析。
欣赏感受可借用舞蹈表演录像带,给学生欣赏各种门类的舞蹈,如民族舞、芭蕾舞等,开阔学生视野,让他们受到美的熏陶。
然后引导学生回忆并交流他们见过的最美或最有趣的舞蹈,既可以是生活周围的,也可以是电视或舞台上的。
综合体验这一环节可播放一些欢快的音乐,为学生提供一些简单的道具,如红绸、扇子等。
教师应和学生一起舞起来,要带动他们,让他们尽情地欢乐、尽情地舞蹈,以增强情感体验。
体验活动之后再结合画家赵士英的速写,简单分析人物动态产生的原因,可以让学生用简洁的线条试着画一画舞蹈者的姿态。
在欣赏画家和小朋友作品这一环节时,可引导学生观察这些画中除了描绘舞蹈者优美而富有动感的舞姿外,还画了些什么来丰富画面效果,烘托快乐的气氛。
通过观察让学生了解人物的表情、发型、服饰以及道具灯光等细节描绘对画面效果起到的重要作用。
学生创作表现之前要在画面构图方面稍作提示。
本课的学习评价可让学生讲讲自己在创作时的感受并介绍评价自己的作品。
作业要求:根据记忆和想像,运用所学的形色知识,画一幅快乐舞蹈的图画。
四、教学建议人物舞蹈动态的教学可利用类似一年级教材《伸伸腿弯弯腰》一课的人物分解卡片,让学生摆出各种人物舞蹈动态,为下一步绘画表现作铺垫。
在综合体验活动,学生自由舞蹈时,可玩一个“木头人”的游戏,老师一声令下,学生动作就保持定格,然后大家互相观察动态,这样既能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又能让学生认识到动作姿态的多样性。
第十课望远神镜一、教材望远神镜分析望远镜真神奇,它能帮助航海员寻找远处的海岸,望远神镜还能帮助天文学家眺望远处的星空……望远镜是儿童喜爱的玩具,他们总是喜欢神气地手执望远镜好奇地探索远方神秘的世界。
本课望远神镜是一节制作课。
利用各种废旧圆筒状的纸筒,运用各种制作方法进行组装后,适当加以装饰,制作成各式各样的望远镜。
这也是望远神镜学会利用废旧物品进行创作的一个途径。
纸筒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如:卫生纸巾中的纸筒、保鲜膜中的纸筒、包装薯片用的纸筒以及捆扎布匹中的纸筒等等。
他们一是在形状上与望远镜相似,只需要采用拼、粘、套、剪等方式的加工,比较容易进行制作;二是便于绘画等装饰活动,适合低年级学生制作。
望远神镜是一种远距离观察工具。
它的结构比较简单,从样式上大致可分成单筒和双筒望远镜。
望远镜用途很广,有用在军事上的军用望远镜,有用在天文研究方面的天文望远镜,还有用于宇宙探测的空间望远镜,以及生活用望远镜等等。
纸筒的选择和拼接组合是本课教学指导的一个重要环节。
学生将带来的材料分组集中,有相对自主的材料选择空间,才能创作出更多有特色的望远镜的外形。
拼接组合也有多种方式,如可以用胶带粘贴连接,用大小不同的纸筒穿插连接,用纸包卷固定等,以保证制作的成功。
望远镜的基本形制作好后,学生还可以选择各种方式方法来进行装饰美化,如添画、粘贴花纹,或用挂历纸、包装纸来装饰等。
二、教学目标了解和掌握望远镜的外形特征。
了解望远镜整体造型与大小、形状、材料选择的关系。
尝试、探究合适的组拼粘接方法。
在摹拟活动的行为中体验创作的乐趣。
三、教学设计本课可设定为制作活动课,突出学生选材、动手能力的培养,为了增加学习的趣味性,更好的让学生体验创作的乐趣,在设计教学流程时可以做如下安排:情境导入——拓展交流——选材组装——装饰美化——作品展示。
教师可以先将学生引入一个寻找星球的故事情境中,让学生思考自己需要借助什么工具才能观测到宇宙中的星球,并说说为什么选择天文望远镜,从中了解天文望远镜的功能。
结合前一个教学活动,在认识了解天文望远镜的基础上,拓宽视野,通过学生交流或采用介绍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对不同用途的望远镜的外形结构和特征有个初浅的了解,为下一环节的教学作好铺垫。
选材组装可以先由学生自己尝试,动手拼一拼、套一套或摆一摆,看看能做成什么形状的望远镜。
设计好基本形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以伙伴学习的形式一起完成组装工作,在活动中做到能发现问题,并能努力去解决问题。
装饰美化之前,可以发布举办作品展示会的公告,各组将有机会向所有人推荐自己的作品。
以此来鼓励学生进一步努力,保证装饰美化的质量。
作品展示中要力求发现每件作品的亮点。
作业要求:利用废纸筒,运用合适的方法制作一副自己的望远镜并加以装饰,用它玩一玩,看一看。
四、教学建议教师可以多提供一些望远镜的式样,使学生的学习呈现多样化,同时鼓励学生自己设计式样。
可以开展模拟的作品交易、望远镜展示会等活动,使学生体验创作的成就感。
课前布置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去查询了解望远镜的有关知识,如望远镜的种类、功能、造型等等,使他们在主动学习的状态中,成为学习的主体;让学生在课堂上互相交流或展示自己获得的信息,使学生对望远镜有更多的了解、认识。
当学生提出望远镜为什么能帮助人们清晰地看见远处的景物的问题时,教师在教学中可简单介绍望远镜的工作原理,并给学生留下一个学习悬念,为以后的自然科学学科的学习作一个铺垫。
第十一课看大夫一、教材分析“看大夫”在儿童的生活体验中总是和恐惧、痛苦联系在一起,所以在他们的记忆里是比较深刻的。
因此儿童对以这一题材为学习内容本身有较强的敏感性。
本课“看大夫”目就是利用题材来诱发学生的兴趣,使之进行创造。
教材“看大夫”中选用了台湾小朋友创作的《牙科医院》作为重点欣赏作品。
该画“看大夫”是作者在对生活感知的基础上,经过加工创造出的新形象,表达了他的情感与愿望。
画中医院场景的主色调为黄色,给人以温暖的感觉,画面主体画的是一个神态略有一点紧张的小患者躺在床上,张着大大的嘴巴,露出了虫牙,医生正在全神贯注地进行治疗,护士阿姨则笑眯眯地托着器械站在旁边。
画中这一组人物非常突出,神态描绘得栩栩如生。
画中背景也处理得非常有特色,药品柜、器械、“妙手回春”及“医术高明”的匾,交代了医院这一特殊的环境,体现了小作者对生活细微的观察,而条纹、墙纸、盆景、挂画等又有别于一般的医院,使医院像一个温暖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