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本课堂教学中的困惑(样例5)

生本课堂教学中的困惑(样例5)

生本课堂教学中的困惑(样例5)第一篇:生本课堂教学中的困惑生本课堂教学中的困惑1 从学校启动生本教育以来,我们开始尝试用生本教育的理念进行教学,通过公开课、观摩课、观课议课等,老师们对生本教育都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我在尝试和学习中也有了一些感悟和思考。

反思授课情况,我觉得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学生课前准备不充分。

课前小研究完成情况很差。

家长不重视孩子的作业完成情况。

生本教育突出的特点是以生为本,不但高度尊重学生,而且充分相信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把学生的学习潜能激发出来。

如果课前没有做好深入研究,课堂上就很难对知识点进行准确理解,更不用说拓展延伸了。

(2)讨论过程中多数学生参与意识差。

生本教育的课堂中“讨论”是常规,学习的过程主要是以学生的讨论为主,学习中的诸多问题是让学生在讨论、合作、探究中解决的,学习的讨论是以学习小组的形式完成的。

在讨论中,如果仔细去观察,我们就不难发现部分学生都显得非常活跃和积极,而部分学生似乎是一个旁观者、听众,他们极少发表个人见解,甚至不发表任何意见。

(3)交流时不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

生本教育理念认为学生在交流、争执、论证的基础上才能得到提高,而我的学生不知是什么原因,讨论时教师明明知道他的想法很好,交流时就是不发言。

(4)教师总是受教学进度的制约。

在进行生本教育教学的这些日子里,仍是放不开,心中总有一个计划,计划着每个课时要让学生进行哪些学习活动,完成哪些学习任务。

(5)每周每班只有4节数学课,用生本教学根本无法完成教学任务。

同时上两个班的数学,感觉精力不足。

在课前小研究的设计上不能很好的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

第二篇:浅谈生本教育中课堂教学问浅谈生本教育中课堂教学问题静乐第三中学校吕小平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学上的一个经典问题、永恒的话题。

课堂教学是实现和推进素质教育的根本所在。

因此,我们将课堂教学作为素质教育的主阵地,由内向外渗透和延伸。

“生本教育”是一种新提出的教学形态,是一种“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

“生本课堂”是以学生为本的课堂,是“师本课堂”的重大改革,改变过去“我讲你听”的课堂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在教师的组织下进行自主学习,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生本课堂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充分体现教材的教改作用。

只有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好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得到更充分地发挥。

具体来说,就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新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做到师生互动,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精神。

重视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生本教育”,这种提法既有教育理念的先进性、继承性,又具有教育实践的针对性和操作性。

它的核心理念就是高度信任、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把真正的学习还给学生。

这种教育理念为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路。

但是,正如生本教育理念的倡导者郭思乐教授所说,“生本教育没有具体的模式”,这个观点我认同。

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实践证明:任何教学探索一旦成为模式,也就是这种模式灭亡的开始。

教学内容、目标、对象、环境和教者自身的变化必然导致模式和方法的变化,“教无定法”是不断在发展变化中的教育的唯一不变的真理。

至于课堂是学生讲还是老师讲,到底是学生讲的时间多还是老师讲的时间多,是先练后讲,还是先讲后练,都要联系实际,因地制宜,不能一刀切。

我想这里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就是真实的教学,学生学有所得的教学,“学会、会学、乐学”三位一体的教学,要反对那种表面上轰轰烈烈、热热闹闹的形式主义甚至是哗众取宠的教学模式。

同时,教学过程是“教路、学路和教材编写思路”三路统一的一个过程,所以要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教师就必须要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既精心设计学案,又精心设计教案,精心设计教与学的每一个环节,使教学沿着科学的轨道进行。

所以我的结论是提倡和鼓励创新,但更要做好常规,抓好常规,创新应该是继承基础上的创新。

如果只讲创新,不讲常规,那就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生本课堂体现了“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

只有建立在学生认知水平、知识能力“最近发展区”上的“以学定教”课堂教学才能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也才能最大程度发生共振共鸣;只有把学生当作学习任务的“首要责任人”,教师由教的“控制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共同体”时,“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课堂才能实现;也只有当教师能不拘泥于预设的教案,“眼中有学生”,能及时捕捉到学习进程中的信息并快速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时,课堂教学才能是有效的。

同时要把思考的权利、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有充分表达自己思想和展示思维过程的舞台,让他们在质疑问难和讨论交流中获取知识,提升能力,感受成功的愉悦。

第三篇:课堂教学中实践生本自2011年的3月,我校尝试在课堂教学中实践生本。

历时二年有余,在课堂教学中形成了“352”课堂教学模式。

我在实践中检验,在检验中思考,在思考中感受。

今天,我觉得可以这样说:“352”课堂教学模式符合生本的理念,实现了课堂四十分钟的高效;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让我的课堂教学环环相扣,步步为营;“352”课堂教学模式是我实践生本教育的成果,让我收获着做教师的幸福!“352”课堂教学模式是指一篇课文的教学分为自学、展示、反馈三个阶段,通过两课时来完成。

第一课时也分为三个阶段,但与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不同,第一课时课前自学的内容是: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通过查字典、词典,理解生字新词;通过网络查找和课文有关的资料。

课中以检查自学,深化自学为主要任务,课后布置学生继续深入地读课文,在自己感受深的语句旁边做好批注。

下面具体来谈第二课时。

一、课前自学,是走进生本课堂的前提学生的认知规律决定了生本的方法论“先做后学”“先学后教”,“课前自学”就是这一方法论的实践。

在课前布置学生自学,为学生走进生本课堂作好准备。

课前自学的内容是:1.个人自学:读懂了什么(读后感悟)?从哪里读出来的(走进文中)?是怎么读懂的(思考历程)?想到了什么(思绪飞扬)?2.小组通过交流个人自学的成果,并在小组长的带领下统一到一个问题上来,达成小组一致的建议,继续交流提高。

二、小组交流,让教学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在生本课堂教学中,小组是最基本的单位,学生的所有合作学习活动都是通过小组开展的。

没有小组,就难以做到面向全体学生。

如果没有小组交流,即使教师提问时努力照顾全体,对于大班额,也难以做到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

以《普罗米修斯》这篇课文的学习为例,课前我布置小组通过交流读书收获,并通过交流达成小组一致的建议:读懂了什么,从哪里,怎么读懂的,想到了什么;开始小组交流、分工,做好展示的准备;小组展示后,全班同学先小组交流一分钟做好评价补充的准备;在抓点提升时,要求每个小组抓住课文重点词语交流自己的体会……小组交流,给了每个同学发言的机会,让教学面向全体学生落到了实处。

三、小组展示,让课堂成为生命狂欢的舞台小组汇报是学生非常喜爱的环节。

每当到了小组汇报的时候,每个小组都跃跃欲试,小组展示的时间毕竟有限,我会事先根据教学的需要选定展示的小组,只是不告诉学生。

小组展示要求组内成员合理分工,每个同学都要发言;组内成员要互相帮助,当一个同学的汇报出现了“卡壳”或遗漏,其他同学要提醒或补充;小组展示时要求声音洪亮,让全班同学都听得清楚、明白;小组展示完毕还要和全班同学进行交流,锻炼了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

学生在小组展示中迅速成长,在“小组展示”的过程中培养了一大批具有语文内涵的小小“演说家”。

在学习《鱼游到了纸上》时一个小组有这样精彩的展示。

生:我们组从“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金鱼缸边,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而且从来不说一句话。

”感受到青年人看鱼非常认真。

生:我们组从“老是、呆呆地、静静地、从来”感受到他看鱼专心、忘我。

生:我们组从:“他有时工笔细描,把金鱼的每个部位一丝不苟地画下来,像姑娘绣花那样细致;有时又挥笔速写,很快地画出金鱼的动态,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

”从这句话中感受到青年人画鱼一丝不苟。

生:我还从栩栩如生、活灵活现、惟妙惟肖这些词语读出青年人画的鱼非常逼真。

四、抓住重点语句,实现了生本课堂的高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既要“生本”,也要“高效”。

我想:课前自学、小组交流、小组展示、全班同学充分实现着以生为本,那么抓点导学实现的生本课堂的高效。

教师抓的这个“点”,是学生通过自学、小组学习达不到的“点”;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既是工具性的点,也是人文性的点;是语文教师带着“语文意识”抓住的“语文点”。

五、反馈练习,通过一拖一阅读或写作由课内走向课外“以大阅读为中心,带动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活动”是生本课的基本原则之一,阅读课根据教学内容推荐学生课外阅读是实现大阅读的有效方法。

如在学习了《蝉》推荐学生读《昆虫记》,在学习了《伊索寓言》推荐学生读《伊索寓言集》,在学习了《景阳冈》推荐学生阅读《水浒传》。

当然在推阅读的过程中是要讲究一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的方法的。

如在课前出示推荐阅读中的优美的、有趣的语句或段落,带领学生阅读;在推荐阅读时为学生动情讲述书中的内容,阅读的意义等。

“352”课堂教学模式也有很多的不足,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第四篇:生本理念下的数学课堂教学尝试和困惑生本理念下的数学课堂教学尝试和困惑张成新刚接触生本教育时,我对何为“生本”真的很模糊。

从理论上感受得到的是:生本教育是对当前师本教育模式的一次根本性革命。

听了学校请来的几位专家的讲座,观看了一些课堂实录,自己也到网上查阅了一些资料,我对生本的认识越来越清晰,感受到了新教材、新理念、新教法的魅力所在。

我知道它的基本方向是“以学生为本”:一切相信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

读了《教育走向生本》一书,我对“生本教育的若干理念”、“生本教育的课程”、“生本教育的方法论”等都有了更多的了解。

在近两周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也一直在摸索中饯行着这一教育理念。

从当初的震惊到熟悉,到如今的点点感悟。

下面谈谈自己这两周来在数学课堂的几点尝试:1、为学生提供开放的活动空间一般来说,教学活动都是在课堂这一特定的环境中进行的,而教学空间对教学的影响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所以,开放课堂活动空间,成为生本课堂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

现在在课堂教学管理上,我不再追求课堂的绝对安静和学生的绝对服从。

学生的学习方式在悄悄地发生了变化。

生本理念要求学习方式做到“五个放手”,即放手让学生做课前准备、放手让学生大胆去想象、放手让学生提出问题、放手让学生亲自实践、放手让学生相互评价。

这样,学生在学习的天地里更加“开放”,更加“自由”。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