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
浙江大学0 8级临床医学(八年制)专业A 班4 组**
1 目的
1.1学习家兔麻醉及颈动脉采血的方法
1.2学习凝血时间测定方法
1.3 了解血液凝固的影响因素
1.4 理解内源性凝血和外源性凝血的区别
2 结果与分析
图1
2.1 观察纤维蛋白原在凝血过程中的作用
对照组空管内血液发生凝固,而搅拌杯内血液不凝固,但在竹签上见到红色的血凝块,经水冲洗后竹签上缠绕有白色丝状物(图1)。
机制:由于竹签表面带有负电荷可激活凝血因子Ⅻ,启动内源性凝血过程。
凝血到最后阶段时,在凝血酶的作用下,把纤维蛋白原水解成血纤维蛋白;形成
的纤维蛋白不断地交叉成网状结构,把血液中的所有血细胞网罗于其中,从而使
血液发生凝固。
搅拌血液,虽也发生血液凝固过程,但所形成的纤维蛋白却不断
缠绕到竹签上。
经水漂洗后,血细胞被冲走,竹签上剩下的是白色细丝状的纤维
蛋白。
搅拌后的杯内血液因纤维蛋白原全部被耗尽,无法再形成纤维蛋白,则搅
拌后的杯内血液不发生凝固。
由此可见,血液凝固的过程实际上是纤维蛋白形成
的过程,任何一个步骤被破坏,就不会引起血液凝固。
2.2 观察影响血凝的理化因素
采用校正的方差分析,结果如下:
凝血时间方差不齐,组间差异显著(***)说明组间凝血时间存在显著差异,继续两两比较如下
显著性空管0 石蜡1 棉花2 冰水3 肝素4 草酸钾5 肺组织浸液6 空管0 p>0.05p>0.05p>0.05p>0.05p>0.05*
石蜡1 p>0.05p>0.05p>0.05p>0.05***
棉花2 *****
冰水3 p>0.05 p>0.05 ***
肝素4 p>0.05***
草酸钾5 ***
肺组织浸液6
结果:①与任何一个组别对比,肺组织液组凝血速度都显著加快。
②与棉花组对比,冰水组、肝素组、草酸钾组凝血速度减慢。
涉及的机制:
石蜡组:由于石蜡油表面光滑,不易引起血小板粘着,不易使血小板发挥促进凝血的作用。
另外石蜡油为绝缘体,其把试管表面所带的负电荷覆盖,不利于凝血因子Ⅻ的激活,因此血液凝固变慢。
棉花组:棉花给血液凝固提供一个粗糙表面,容易使血小板发生粘着、聚集,然后发生解体,释放许多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因子;另外,棉花含许多带负电荷植物纤维,也能激活凝血因子Ⅻ,启动内源性凝血途径。
因此放有棉花的试管内血液凝固加快。
低温组:当温度低时,蛋白质酶的活性下降,因为凝血因子大部分都是蛋白质,故致使凝血因子失活,凝血速度减慢。
肝素组:抗凝血酶Ⅲ与凝血酶等多种凝血因子的活性中心------丝氨酸残基结合,使这些凝血因子的活性受到抑制或失活,从而达到抗凝作用。
肝素则主要通过与血浆中的一些抗凝蛋白,如抗凝血酶Ⅲ结合,加强后者的抗凝作用。
此外,肝素还能使血管内壁细胞释放凝血抑制物和纤溶酶原激活物,增强纤溶作用。
因此在试管内放入肝素时血液不会发生凝固。
草酸钾组:血凝过程中,Ca2+是重要的凝血因子,其参与了血液凝固的许多环节,当血液中没有Ca2+时血液就不会发生凝固。
在试管内放有草酸钾时,由于草酸钾与血液中的Ca2+发生化学反应,生成草酸钙沉淀,使血液中没有Ca2+,故血液不会发生凝固。
肺组织组:肺组织中含有丰富的凝血因子Ⅲ,当血液接触肺组织液,能迅速启动外源性凝血途径,所以凝血速度较其他组别都显著加快。
3 结论
3.1 血液凝固的机制及影响血凝的因素
血液凝固是指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为不流动的冻胶状态血液凝固过程。
大致分为三个主要阶段:①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②凝血酶原激活成凝血酶,③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
在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过程中分有两种不同的途径:内源性凝血途径和外源性凝血途径。
内源性凝血途径是由凝血因子Ⅻ启动的,参与血凝的全部凝血因子都在血浆内。
凝血因子Ⅻ可被各种带负电荷的物质等所激活,如血管内膜暴露的胶原纤维、玻璃、陶器等。
外源性凝血途径是由存在于血管外组织中的凝血因子Ⅲ所启动的,其余参与的凝血因子也在血管内。
凝血因子Ⅲ在脑、肺、胎盘组织含量很丰富。
表格 1 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的主要区别
3.2 血液凝固的影响因素
①血液凝固过程可分为三个互相联系的主要阶段,任何一个阶段被破坏,凝血过程就终止,而血液凝固的过程实际上是纤维蛋白形成的过程。
②根据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的途径不同,可把血液凝固分为内源性和外源性两条凝血途径,内源性凝血途径所消耗的时间比外源性凝血途径长。
③血小板在血液凝固过程中具有发挥促进作用。
④血液凝固除受凝血因子的质和量影响外,还受接触面、温度等理化因素的影响。
血液接触面粗糙、适当加温能加速血凝,而血中加肝素等抗凝剂、以及除去血中游离钙离子等可延缓血液凝固。
附录
表1 各种处理下家兔动脉血液凝固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