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及血发生考题(一)名词解释1.网织红细胞2.单核细胞3.造血干细胞4.血象5.造血诱导微环境6.巨核细胞(二)填空1.采集的血液中加入抗凝剂,沉淀后,可分为三层,上层(1)色的为(2);下层(3)色的为(4);中间薄层(5)色的为(6)。
2.血象是检查(1)、(2)、(3)与(4)等变化。
3.血液涂片通常采用(1)或(2)染色法。
4.红细胞少于(1),血红蛋白低于(2)则为贫血。
5.成人外周血红细胞的正常值,男性是(1),女性是(2),血红蛋白正常值,男性是(3),女性是(4)。
6.成人外周血液的白细胞的正常值是(1),其中中性粒细胞占(2),嗜酸性粒细胞占(3),嗜碱性粒细胞占(4),淋巴细胞占(5),单核细胞占(6)。
7.红细胞直径(1),形态呈(2)状,中央较(3)周边较(4)。
成熟红细胞无(5),也无(6)。
细胞质的主要的成分是(7)。
8.红细胞的功能是(1)和(2)。
9.红细胞的平均寿命为(1)天。
衰老的红细胞在(2)、(3)和(4)等处被(5)吞噬。
10.网织红细胞是骨髓进入血流(1)成熟的红细胞。
用(2)作活体染色,可见该细胞内有蓝色细网或颗粒,电镜下为残留的(3),进入外周血(4)天后,细胞器全部消失。
成人外周血中网织红细胞占红细胞总数的(5),新生儿可达(6)。
11.光镜观察血涂片,根据白细胞质内有无(1),可分为粒细胞和无粒细胞两大类。
粒细胞又依其(2)的嗜色性分为(3)、(4)和(5)三种。
无粒细胞又分为(6)和(7)两种。
12.中性粒细胞胞质中的颗粒分为(1)和(2)两种,前者颗粒含(3)和(4),是属于一种(5)。
后者颗粒中含(6)、(7)和(8)等。
13.嗜酸性粒细胞胞质颗粒含(1)、(2)和(3)。
该细胞吞噬(4)或(5),灭活(6)从而(7)过敏反应。
14.当机体内发生细菌性炎症时,(1)总数增加,(2)细胞比例增高。
当有过敏性疾病或寄生虫感染时,(3)细胞数增多。
15.淋巴细胞根据发生过程、形态结构、细胞表面标志及功能特点可分为(1)、(2)和(3)三大类。
16.T细胞占淋巴细胞总数的(1),参与(2)免疫。
B细胞占血液淋巴细胞总数的(3),受(4)刺激后增殖分化为(5),产生分泌(6),参与机体的(7)免疫。
17.血小板又称(1),是骨髓(2)胞质脱落的细胞质小片。
血小板内有两套小管系统,即(3)、和(4)。
18.人胚胎时期的(1)、(2)、(3)、(4)、和(5)均能造血,出生后(6)是终生造血器官。
19.红骨髓主要由(1)和(2)构成。
前者又主要由(3)和(4)组成。
20.造血基质细胞包括(1)、(2)、(3)、(4)和(5)等。
21.造血干细胞主要的生物学特性有(1)和(2)。
22.血细胞发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即(1)、(2)和(3)。
(三)选择题从4个备选答案中选择一个正确答案1.在采集的血液中加抗凝剂,沉定后可分三层,从上至下是A.血浆,红细胞,白细胞与血小板B.血清,白细胞与血小板,红细胞C.血浆,白细胞与血小板,红细胞D.血清,血浆,血细胞2.临床细胞学检查(血象)是检查A.血细胞的形态B.血细胞数量、比例C.血红蛋白含量D.以上均是3.以下对红细胞的描述,哪一项是错误的A.成熟红细胞无细胞器也无细胞核B.无能量供应,因无细胞器C.红细胞有一定弹性和形态可变性D.血浆渗透压降低时,可导致细胞肿胀或破裂。
4.以下对网织红细胞的描述,哪一项是错误的A.是尚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B.仍有合成血红蛋白的功能C.细胞核尚未完全脱去D.新生儿外周血该细胞占红细胞总数的3%-6%5.煌焦油蓝染色显示的网织红细胞内蓝色的细网或颗粒,电镜下是A.残留的粗面内质网B.残留的线粒体C.残留的核糖体D.以上都对6.白细胞分为粒细胞和无粒细胞,是根据胞质内A.有无颗粒B.有无特殊颗粒C.有无嗜天青颗粒D.以上都对A.细胞核分叶越多,细胞越近衰老B.分叶之间有细丝相连C.细胞质中所含两种颗粒数量相仿D.在吞噬细菌后,自身也坏死成为脓细胞8.无吞噬功能的细胞是A.中性粒细胞B.巨噬细胞C.嗜酸性粒细胞D.以上都不是9.无趋化性的细胞是A.中性粒细胞B.单核细胞C.嗜酸性粒细胞D.以上都不是10.以下对嗜酸性粒细胞的描述哪一项是错误的A.胞质中的特殊颗粒是一种溶酶体B.有变形运动和趋化性C.可减轻过敏反应和抗寄生虫作用D.在有过敏性疾病或寄生虫感染时,数量减少11.下面对淋巴细胞描述,哪一项是错误的A.外周血小淋巴数量最多B.胞质中含少量嗜天青颗粒C.不都是终末细胞D.T细胞和B细胞的数量相仿12.下面有关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的共同特点,哪一项是错误的A.胞质中均有嗜天青颗粒B.均可参与免疫应答C.均可穿出血管进一步分化D.胞核均染色深13.以下对单核细胞的描述,哪一项是错误的A.是血细胞中体积最大的细胞B.胞质内无任何颗粒C.具有活跃的变形运动D.穿出血管分化成巨噬细胞14.以下对血小板的描述,哪一项是错误的A.是巨核细胞脱落的细胞质小片B.在血涂片上呈不规则形C.致密小管系是微管D.致密小管系相当于滑面内质网15.人胚胎时期最早形成造血干细胞的部位是A.肝B.骨髓C.脾D.卵黄囊16.以下对骨髓的描述,哪一项是错误的A.胎儿和婴幼儿时期的骨髓都是红骨髓B.大约从5岁开始,骨髓腔出现黄骨髓C.黄骨髓内仍有适量造血干细胞D.T、B淋巴细胞均来自骨髓A.网状组织是造血组织的支架B.黄骨髓中也含有造血组织C.巨噬细胞,成纤维细胞,载脂细胞等均构成造血细胞分化发育的微环境D.血窦内皮也是造血诱导微环境的组成部分18.下列有关造血干细胞的描述,哪一项是错误的A.有自我复制的能力B.有分化的能力C.有增殖的能力D.只分布于红骨髓中19.造血干细胞A.主要存在于骨髓,在肝、脾、外周血等处也有分布B.可用纯形态学方法识别C.其细胞分化不受任何环境因素的影响D.最早出现于红骨髓20.下列哪一项不是骨髓造血诱导微环境的成分A.神经成分B.微血管系统与纤维C.细胞外基质D.各种血细胞21.下面对红细胞发生过程的描述,哪一项是错误的A.胞核由大变小B.核染色质由疏松变为粗密C.中幼红细胞脱去细胞核D.早幼红细胞有分裂能力22.红细胞发生过程中胞质出现红蓝间染的细胞是A.早幼红细胞B.中幼红细胞C.晚幼红细胞D.网织红细胞23.粒细胞发生过程中胞核变为半圆形的细胞是A.早幼粒细胞B.中幼粒细胞C.晚幼粒细胞D.原幼粒细胞(四)问答题1.试述红细胞的形态结构及功能。
2.试述中性粒细胞的结构及功能。
3.试述淋巴细胞的结构及功能。
4.各系血细胞发过生过程的形态变化规律是什么?5.试述血液的组成成份及各组成成份的正常值。
题解(一)名词解释1.见本章内容提要●网织红细胞2.见本章内容提要●单核细胞3.见本章内容提要●造血干细胞4.见本章内容提要●血象5.见本章内容提要●造血诱导微环境6.巨核细胞位于骨髓,是形成血小板的细胞。
始于巨核系祖细胞,经原巨核细胞、幼巨核细胞发育成为成熟的巨核细胞,其形态呈不规则形,直径40~70μm。
核分叶,染色质呈粗块状,核仁消失。
胞质中有许多血小板颗粒,滑面内质网形成的网状小管将胞质分隔成许多胞质小区。
巨核细胞伸出细长的胞质突起到血窦腔,其胞质末端脱落形成血小板。
(二)填空1.(1)淡黄色;(2)血浆;(3)猩红色;(4)红细胞;(5)灰白色;(6)白细胞与血小板2.(1)血细胞形态;(2)数量;(3)比例;(4)血红蛋白3.(1)Wright(瑞特);(2)Giemsa(姬姆萨)4.(1)3.0×1012 /L;(2)100g/L5.(1)4.2×1012~5.5×1012/L;(2)3.5×1012~5.0×1012/L;(3)120~150g/L;(4)105~135g/L6.(1)4×109~10×109/L;(2)50%~70%;(3)0.5%~3%;(4)0%~1%;(5)20%~30%;(6)3%~8%7.(1)7.5~8.5μm;(2)双面凹圆盘状;(3)薄;(4)厚;(5)细胞核;(6)细胞器;(7)血红蛋白8.(1)运输氧;(2)部分二氧化碳。
9.(1)120;(2)肝;(3)脾;(4)骨髓;(5)巨噬细胞10.(1)未完全;(2)煌焦油蓝;(3)核糖体;(4)1~3;(5)0.5%~1%;(6)3%~6%11.(1)特殊颗粒;(2)特殊颗粒;(3)中性粒细胞;(4)嗜酸性粒细胞;(5)嗜碱性粒细胞;(6)单核细胞;(7)淋巴细胞12.(1)嗜天青颗粒;(2)特殊颗粒;(3)髓过氧化物酶;(4)酸性磷酸酶;(5)溶酶体;(6)碱性磷酸酶;(7)吞噬素;(8)溶菌酶13.(1)酸性磷酸酶;(2)芳基硫酸酯酶;(3)过氧化物酶;(4)抗原抗体复合物;(5)异物;(6)组胺;(7)减轻14.(1)白细胞;(2)中性粒细胞;(3)嗜酸性粒细胞15.(1)T细胞;(2)B细胞;(3)大颗粒细胞16.(1)75%;(2)细胞;(3)10%~15%;(4)抗原;(5)浆细胞;(6)抗体(免疫球蛋白);(7)体液17.(1)血栓细胞;(2)巨核细胞;(3)开放小管系;(4)致密小管系18.(1)卵黄囊;(2)肝;(3)脾;(4)胸腺;(5)骨髓;(6)红骨髓19.(1)造血组织;(2)血窦;(3)网状组织;(4)造血细胞20.(1)成纤维细胞;(2)巨噬细胞;(3)内皮细胞;(4)网状细胞;(5)载脂细胞21.(1)自我复制能力;(2)分化能力22.(1)原始阶段;(2)幼稚阶段;(3)成熟阶段(三)选择题1.C2.D3.B4.C5.C6.B7.C8.D9.D10.D 11.D 12.D 13.B 14.C 15.D 16.D 17.B18.D 19.A 20.D 21.C 22.B 23.B(四)问答题1.见本章内容提要●红细胞2.见本章内容提要●中性粒细胞3.见本章内容提要●淋巴细胞4.见本章内容提要●血细胞发生过程中的形态演变5.血液由血细胞和血浆组成。
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根据白细胞质内有无特殊颗粒,可分为粒细胞和无粒细胞两类。
粒细胞又依特殊颗粒的嗜色性,分为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
无粒细胞又分为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
其正常数值是:红细胞男性为4.2×1012~5.5×1012/L;女性为3.5×1012~5.0×1012/L。
血红蛋白男性:120~150g/L;女性:105~135g/L。
白细胞为4×109~10×109/L。
其中中性粒细胞占50%~70%;嗜酸性粒细胞占0.5~3%;嗜碱性粒细胞占0%~1%;淋巴细胞占20~30%;单核细胞占3~8%。